登临比干庙,清明祭忠魂

文心--840128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4</b>.<b>1,晴</b></p><p class="ql-block"> 丹心映日月,清明祭忠魂。清明前,我们走进比干庙,祭奠千古忠臣。</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是商朝忠臣比干的庙宇,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孝文帝因感念比干忠心而建庙,</span>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干神道上,左右成对共计18个石像,是对比干以死谏君千古流芳的见证。整个庙宇的主体建筑由神道、照壁、山门、二门、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比干塑像</b></p><p class="ql-block"> 比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商末年沫邑人,姓子名干,官居少师,是我国历史上因进谏而遭剖心的亘古忠臣。唐太宗爰赠太师,谥忠烈公。是历代为官者的楷模,伟大的爱国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比干主张“以德治国”,是中国德礼文化的先驱。周克殷武王感念比干忠烈,赐比干子坚公以林姓,是故比干为中华林姓之太始祖。民间将称其为“文财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干是中国历史中以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周武王封比干为国神。比干庙历代都由卫辉古城内官府维护。现存留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照壁</b></p><p class="ql-block"> 登上比干庙山门石阶,仰观山门对面,巍然耸立着一座高6米、宽10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的照壁,是明代弘治年间的建筑物。其图案既不是雕龙画凤,也不是日月云水,影壁正中镶嵌着由二十四块方砖烧制成的绿色琉璃花卉,构图精巧,色彩绚烂。花为牡丹花,枝繁叶茂,最终全落在下面的瓶中,“瓶”寓意平安,整幅图寓意平安富贵,根深叶茂,也象征林氏子孙昌盛遍及四方、叶落归根。故有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一说。</p> <p class="ql-block"><b>庙宇</b></p><p class="ql-block"> 庙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大殿为歇山九脊顶,拜殿位于大殿前边紧靠大殿。整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庙宇宏大,建筑巍峨,古朴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86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碑廊内石碑上,真、草、隶、篆、钟鼎文,千姿百态,无所不包,或气势奔放,或清丽隽雅,大多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学士的墨宝,是比干庙文物古迹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 这些碑文中的“镇庙之碑”当属魏孝文帝的《太和碑》,它上面刻录着孝文帝写的《吊比干墓文》。</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皇帝吊比干文碑,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11月)刻立,原碑已毁,现存碑为宋元佑五年(1090年)依拓重刻。碑高2.56米,宽1.36米,楷书,28行,行字46个。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拓跋宏亲笔撰写。无书丹人姓名,相传为北魏著名书法家崔浩所书。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是北魏碑刻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最后1列为宋吴所撰"碑记"。孝文帝在由平城迁都洛阳的途中凭吊比干墓并撰文立碑,此碑为唐以后的比干拜祭树立了范式,也是孝文帝“汉化”思想的直接体现,具有教化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感》为端正的楷书,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风。</p><p class="ql-block"> 碑廊左侧第四通石碑,为清朝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四个大字,气势磅礴,端庄得体。</p><p class="ql-block"> 碑中精品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封殷太师比干诏》、《祭殷太师比干文》,元朝刘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这些都是举世名碑,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宝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林氏姓源碑</b></p><p class="ql-block"> 林氏姓源碑位于比干庙主殿前左侧,为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省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是中国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发源的古碑刻。碑文有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 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额书“殷太师庙正殿”。大殿系纯木结构,不用一枚铁钉,无论梁架、斗拱,全是凿木相吻,相互制约,显得绮丽壮观,气宇轩昂,古朴典雅。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神态端庄,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东配殿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后代,中间是林坚公,他是比干的儿子。林氏根据地理位置而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边的林禄公,晋朝人,今天的东南亚林姓都尊崇这位林禄公为自己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b>妈祖殿</b></p><p class="ql-block"> 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妈祖(960—988),林默,莆田林愿之女,比干87世孙女。据说她出生时满屋紫光,且香气溢人,弥月不闻哭声,故取名“林默”,尊称“默娘”。自幼聪慧好学,9岁开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十几岁时就能预测海洋天气与风浪搏斗,经常在海上为远航的渔民引路,解救渔民们于危难之中,办了许多好事。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她遇难之后,人们为她建立祀庙,并尊其为海神,亲切地称她为“姑婆”、“妈祖婆”,历代皇帝都有封号,共计册封40次,最后一次是乾隆封她为“天后圣母”。今被誉为中国和平女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球有妈祖庙1500多座,信奉者达1亿多人,中国台湾省70%的人信奉妈祖,不少台胞每年还要对妈祖举行“遥拜”,虔诚地面向林默故乡三叩九拜。</p><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中国邮电部发行《妈祖》特种邮票一套一枚,使这位英姿飒爽的中华女杰登上了“国家名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妈祖文化”于2009年列入非遗目录,成为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比干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穿过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座日月丹心坊,是明嘉庆年间修建的。上写6个大字“殷太师比干墓”,顶脊上有醒目的“飞云日月捧心”的石雕,东边是太阳,西边是月亮,代表着比干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中间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寓意“忠心昭日月,浩气万古存”。石坊上的楹联虽已风化剥蚀,仍可辨读:“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意思是,比干对纣王的忠心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比干墓</span>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葬以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称为“天下第一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孔子剑刻碑</b></p><p class="ql-block"> 穿过丹心坊,是一座飞檐凌翘的墓碑亭。亭内竖立一块心形残碑,上刻“殷比干莫”,落款“宣圣真笔”,为乾隆皇帝所书。这就是孔子剑刻碑。 </p><p class="ql-block">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比干庙,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剑刻下 “殷比干莫”四字。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儿子。后来,一位不学无术的县令,以为孔圣人一时疏忽,竟有这笔下之误,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个“土”。不料这画蛇添足之举,竟引来晴天霹雳,一声炸雷轰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根据专家鉴定,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惟一一处孔子真迹,故称“天下第一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忠孝柏</b></p><p class="ql-block"> 一进比干庙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忠孝柏。这两棵柏树都是唐朝种下,神奇的是,两棵柏树一死一活。据记载,忠柏种上不久就死了,但死而不僵,历经千年而不倒,它代表了比干为国尽忠,死而后已;孝柏则郁郁葱葱,代表了比干后裔枝繁叶茂,不忘先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开心柏</b></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正殿前的院落中,有一颗开心柏。这棵柏树的树干从根部到每一个细小的枝梢都是裂开的,且树干中心部分有一拳头大如心脏一样的凹状,置”心“其外。传说比干被剖心致死后,老树有知,甘愿将自己的心掏出为老臣换心,使其重返人间,被称为“开心柏”。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开心柏中间树干打开的地方仿佛是一颗心脏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板柏</b></p><p class="ql-block"> 板柏即是指像是木板一样的柏树。这种柏树长相奇特,扁平如一块薄板,两边的“板面”树体完全裸露在外,只有两侧的“板脊”有树皮相连。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而它几乎无皮,千百年来却生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传说比干死后,狂风卷土成墓,玉皇大帝怜其无棺,天降其材成为比干公的棺木。板柏也象征比干刚板直正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平冠柏</b></p><p class="ql-block"> 在现在的比干庙内,还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柏树,这种柏树有的顶部树冠光秃秃只剩枝丫,有的甚至连枝丫都几乎看不见了,他们被统称为平冠柏。传说比干被封墓之后周围长出的柏树在短时间内树冠顶部快速枯死,似是在脱帽致敬,缅怀忠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弯柏</b></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里的柏树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庙内,还是比干墓四周的古柏,都是弯着腰、低着头的,为什么呢?传说,比干公被“天葬”以后,四周的柏树惋惜比干忠臣的惨死,纷纷低头默哀,向比干公表达敬重的心情,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这种低头弯腰的奇怪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内的这些柏树,受日月之精华,得天地之正气,不屈不挠,或死而复生,或再抽新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铁骨铜干,一尽古木风姿和人之豪情。</span>因了比干公的赤胆忠心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有了众多动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林氏纪念区</b></p><p class="ql-block"> 林氏纪念区位于庙区以外、生态园林区内的东北部,隐于密林之中,面积5万平方米。其主要功能是纪念与林氏有关的人物、事迹。主要景观有:林氏名人堂、林氏族谱墙、“六兰堂”、林氏名人塑像区、林氏宗亲堂(美国林氏馆、泰国林氏馆、印尼林氏馆、新加坡馆、广东林氏馆、海南林氏馆、福建林氏馆、台湾林氏馆等)、功德碑林,景区整体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辈自当弘扬比干文化,传承比干精神,以忠君爱民之魂,灌传统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