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

胡均浩

<p class="ql-block">隔着20年的时光,陈逸飞(1946-2005)再次归来。</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当代美术史有着较大影响的艺术家陈逸飞辞世20周年之际,4月25日,浦东美术馆年度首个大型展览“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正式开幕,这也是陈逸飞最大规模的个人回顾展。展览汇集来自全球数十位藏家的150余件作品,内容横跨绘画、雕塑、影像、文献等多个媒介。陈逸飞的80幅油画作品,从红色题材《开路先锋》《黄河颂》到“海上旧梦”系列代表作《玉堂春暖》,再到首次亮相上海的《我的邻居》,完整呈现了陈逸飞的艺术表达与追求。</p><p class="ql-block">回望陈逸飞,也可以说是回望一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1946-2005)</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少女雕塑</p> <p class="ql-block">“仕女”系列</p><p class="ql-block">“海上风华”对应的时间是海派绘画成熟期的90年代,陈逸飞在这一阶段不仅在技法上开拓了新天地,也在题材与媒介上实现了突破。</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p><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创作于1992年,是陈逸飞归国后“海上旧梦”系列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画面中的人物为陈逸飞所塑造的经典仕女形象之一,具有既现代又古典的独特风格。此作整体质感细腻静谧,散发着上个世纪胶片电影般的朦胧之美。陈逸飞于同年拍摄了与绘画系列同名的电影《海上旧梦》,由此可以看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对其绘画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p> <p class="ql-block">忆浔阳</p> <p class="ql-block">笛韵</p> <p class="ql-block">琵琶韵</p> <p class="ql-block">西厢待月</p> <p class="ql-block">人物</p> <p class="ql-block">扇</p> <p class="ql-block">夜宴</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p><p class="ql-block">“海上旧梦”系列的代表作《玉堂春暖》曾在2017年以1.495亿元成交,被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竞得。此番大型回顾展开展在即,《玉堂春暖》也从龙美术馆被借展到浦东美术馆。该幅作品尺幅较大,高169.5厘米,宽243.5厘米。是陈逸飞典型的古典写实风格创作而成,在暖色调中营造出民国时期老上海的流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执扇双美</p> <p class="ql-block">私语</p> <p class="ql-block">小瞿</p> <p class="ql-block">海上旧梦</p> <p class="ql-block">上海梦</p> <p class="ql-block">孤独</p> <p class="ql-block">双美</p> <p class="ql-block">仕女</p> <p class="ql-block">玄想</p> <p class="ql-block">透视装女</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p> <p class="ql-block">白塔</p> <p class="ql-block">山地风</p> <p class="ql-block">《白祷》等</p> <p class="ql-block">圣火</p> <p class="ql-block">回家</p> <p class="ql-block">高原母子情</p> <p class="ql-block">西藏家庭</p> <p class="ql-block">西藏青年</p> <p class="ql-block">绿绿的草原</p> <p class="ql-block">老人</p> <p class="ql-block">寻找过去</p> <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p><p class="ql-block">首次亮相于上海的《我的邻居》,是陈逸飞于1996年所作,近二十年一直保管于伦敦。这件作品描绘了陈逸飞祖宅的一隅,承载着艺术家对故乡的回忆。本次展览标志着这件作品近二十年以来再次亮相上海,同时也象征着陈逸飞的“归家”之意。</p> <p class="ql-block">拱门与挢</p> <p class="ql-block">老宅</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归家</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绍兴水乡之二</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夏日的周庄</p> <p class="ql-block">夏日</p> <p class="ql-block">过桥</p> <p class="ql-block">东方之光·日晷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逸飞为上海创作的城市雕塑,现场展出模型</p><p class="ql-block">除了在绘画与电影领域取得成就,陈逸飞还在时装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有所展现。他提出的“大美术”和“大视觉”理念,对中国的艺术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给中国的商人和艺术家留下了一条艺术与商业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人生路径。</p> <p class="ql-block">艺术之门</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早期经典作品组成了展览的第一板块“成长岁月”。于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首次展出便引起轰动的《黄河颂》在苍茫天地间奏响民族精神的铿锵回响,被誉为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占领总统府》以纪念碑般的构图定格历史性时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p><p class="ql-block">这一板块中,独占一整个展厅空间的《占领总统府》格外引起注目。这件作品的原作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占领总统府》是青年陈逸飞与魏景山继《开路先锋》后的再度合作。据悉,这幅作品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永久藏品,此为这幅作品的首次特殊形式外借——为了本次展览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浦东美术馆特别获得了军博授权和提供的《占领总统府》建模数据,并以此复刻了这幅油画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为创作“黄河”系列油画而成立创作组。届时,就任于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陈逸飞被任为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颂》当中,呈现出他的浪漫主义的气质,特别是他设计了一群大雁的场景,大雁是中国古代诗词当中经常用的意象,是对家乡、对和平的向往,他设计了一群飞翔的大雁,这个是那个时代所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红旗之二</p> <p class="ql-block">踱步</p> <p class="ql-block">人物肖像</p> <p class="ql-block">萧马肖像</p> <p class="ql-block">南来北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前一板块的红色激昂形成对比的是展览第二板块“心灵之桥”,静谧蓝色的色调将观众的视角引入水面荡漾的江南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第二次重要成长始于1980年赴美留学。1981年,他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其间接触众多大师作品并研究不同技法。积攒足够路费后,他毅然辞去工作,凭借一张火车通票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这一阶段,他在技法上取得显著突破,于直涂画法与罩染法之间寻得优雅平衡,以近乎隐匿的方式在画布上捕捉并改变光线方向,营造出独特的光晕效果</p> <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p><p class="ql-block">首次亮相于上海的《我的邻居》,是陈逸飞于1996年所作,近二十年一直保管于伦敦。这件作品描绘了陈逸飞祖宅的一隅,承载着艺术家对故乡的回忆。本次展览标志着这件作品近二十年以来再次亮相上海,同时也象征着陈逸飞的“归家”之意。</p> <p class="ql-block">庭院门外</p> <p class="ql-block">太阳雨</p> <p class="ql-block">晨曦</p> <p class="ql-block">获得主题选择自由后,陈逸飞回归内心深处的牵挂﹣﹣故乡。江南水乡、童年嬉戏的石桥、烟雨朦胧的瓦屋成为其创作源泉。1983年,他以水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个展中大获成功,凭借独特的东方之美,成为首位在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引发关注与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p> <p class="ql-block">1980年,陈逸飞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并通过勤工俭学游历各大博物馆,研究学习西方大师名作。他以“水乡”系列和“音乐家”系列赢得了认可,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心灵之桥”。</p> <p class="ql-block">水乡</p> <p class="ql-block">双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逸飞没有满足于学习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的技巧,“桥”系列表达的正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方的乡愁;“海上风华”,是由早先的“计划性”创作到追求纯艺术的表达;“音乐系列”迎合了他的唯美主义。在冯远看来,这样的转换对于成长中的艺术家都是可以理解的,“陈逸飞是有意无意地不断宣示和强化自身文化身份,同时充当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身份的艺术家。”冯远认为,陈逸飞身上具有自觉的使命意识,他希望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艺术中优秀的元素带回来,宣传大视觉大美术,身体力行地推动当时的中国发展。他寻找美,传播美,他想让上海普通人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文化创意,这种觉悟殊为难得,远远超越了作为画家的单一身份。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对外来艺术、理念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也使陈逸飞的很多理想得以在上海实现。</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黄昏</p> <p class="ql-block">周庄</p> <p class="ql-block">水乡沿岸</p> <p class="ql-block">远眺圣马可钟塔</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教堂</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桥上之光</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石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音乐家"系列标志着他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的凝视。他以卓越的光影和光晕效果,将东方写意精神融入油画语言,使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油画中感受到东方的优雅。他对边缘线和光影中脸部线条的处理,源于对摄影技术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古典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这种跨时代的艺术思考,使其作品兼具严谨技法与现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吉他</p> <p class="ql-block">二重奏</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手</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p> <p class="ql-block">等待演出之二</p> <p class="ql-block">吹单簧管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穿蓝裙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弹吉他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弹吉他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穿白衣女孩肖像</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之二</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雕塑《东方少女》望着窗外的黄浦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