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吴浩旭老师以《学考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主题开展新教师展示课,围绕高中生物必修模块核心内容,通过“知识梳理—方法建构—实践应用”的教学逻辑,带领学生夯实遗传规律基础,提升学考解题能力。 课堂以“遗传与进化”模块为整体脉络,吴老师通过三线表格梳理内容主线、认知主线与证据主线: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证据起点,引导学生思考 “什么控制性状”“基因如何传递” 等核心问题,将第一章遗传规律与后续染色体、分子基础等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在细胞学视角分析中,借助图示让学生指认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明确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行为与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关联,将抽象的基因传递转化为可视化的染色体动态过程。 以豌豆花色遗传为案例,吴老师重现假说-演绎法的四步流程:从F₁全为显性、F₂性状分离的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提出“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假设,通过测交实验的演绎推理与验证,强化科学探究思维。在杂交育种环节,以黄色圆形(YYRR)与绿色皱形(yyrr)豌豆杂交为例,带领学生推导F₁基因型(YyRr)及F₂四种表型比例(9:3:3:1),分析重组表型的产生机制,并针对“选育绿色圆形豌豆”的实际需求,探讨连续自交纯化品种的育种流程。 针对学考高频考点,吴老师设计分层训练:在显隐性判断中,通过“性状A×性状 A→性状A、性状B”的杂交组合实例,归纳“无中生有为隐性”的判断技巧;基因型推导环节,以正推(如 AA×Aa→AA:Aa=1:1)和反推(子代表型比 3:1→亲本均为Aa)的双向训练,强化遗传概率计算能力。课堂检测环节选取豌豆子叶颜色遗传实验:通过黄色子叶自交出现性状分离,判断绿色为隐性性状;结合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亲本基因型为Dd,其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比例为D:d=1:1。 吴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模型填空,明确“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性状重组” 的核心逻辑。在果蝇体色与翅形遗传案例中,通过两组杂交实验数据(如甲×乙→灰体张翅:灰体正常翅:黑体张翅:黑体正常翅≈3:1:3:1),指导学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分析显隐性及亲本基因型,将规律应用从植物拓展到动物遗传场景。 整节课以学考考点为导向,通过实验分析、模型建构、解题训练的多维设计,将遗传规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吴老师以问题驱动教学,在师生互动中突破 “基因重组”“育种纯化” 等重难点,既展现了新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能力,也为学生构建了系统的遗传知识体系,为学考复习提供了高效的课堂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