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教育正从传统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生物课堂也积极探索着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模式。为深入贯彻新课改理念,5月6日,吴浩旭老师在102班开展公开课《基因重组使子代出现变异》,以创新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们解锁子代变异的生命密码。 公开课伊始,吴老师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基因重组比作生命传承过程中的 “神奇画笔”,在减数分裂的微观世界里,勾勒出子代丰富多样的性状。随后,教师结合精心制作的PPT,从孟德尔的经典实验切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基因重组的概念与类型。 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跟随教师的节奏,时而认真思考,时而激烈讨论。在讲解自由组合定律与交叉互换的原理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实例分析,将抽象的基因重组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如果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会如何重组呢?” 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化对基因重组的认识。 在讲解基因重组与杂交育种的关联时,教师以农场主培育优良番茄品种的实际需求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育种方案。学生们迅速进入 “小科学家” 的角色,热烈讨论、绘制遗传图解,尝试用基因重组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先让两种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番茄杂交,再通过连续自交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一位学生自信地分享着小组的讨论成果,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整堂公开课,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基因重组这一抽象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们在课堂中不仅掌握了基因重组的原理与应用,更锻炼了逻辑思维、科学探究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这堂公开课是新课改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相信在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下,会有更多这样充满活力与深度的课堂涌现,助力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