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咸腥的海风裹挟着无休止的浪涛声,日日夜夜拍打着莆田湄洲岛嶙峋的海岸线。宋太祖建隆元年的那个春日,人们惊讶地看见林府院落里,竟有红光如霞、氤氲不散,空气里还弥漫开一股奇异而醉人的香气。林家娘子生产那晚,窗外夜空如昼,群星璀璨,似有天上的神明纷纷垂目人间。婴儿落地后,不哭不闹,安静得让产婆几乎心慌,她只轻轻抱起孩子,迎上那对澄澈如水的眼眸,便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这眼神里,竟透着远非初生婴儿应有的清明与慈悲。</p><p class="ql-block"> 林家为女婴取名林默。默娘自小似被天露浇灌过,聪颖得令人惊奇。她不过总角之年,便已精通天文星象,海图罗盘亦烂熟于心;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深谙医理,一双手常为岛上渔民驱除病痛,抚平伤痕。乡亲们每每看到她匆匆奔忙的身影,心中便浮起一层安稳的暖意。人们开始悄然传说:这非凡的女孩儿,莫非真是上天遣来的使者,专为照看我们这方飘摇在浪尖上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默娘十六岁那年夏末,一场无情的风暴如墨色怪兽般席卷了岛屿。岛民们蜷缩在屋中,只听得屋外风声如狂兽嘶吼,海浪猛撞着岸礁,发出令人心惊胆裂的巨响。默娘却独自盘坐家中,双目紧闭,仿佛正承受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煎熬。突然,她猛地睁开双眼,瞳仁中映出远海之上可怕的景象:一艘商船在如山巨浪间挣扎沉浮,桅杆断裂,船舱进水,绝望的呼号被风雨吞没。父亲与兄长正在那艘船上。</p><p class="ql-block"> 默娘不顾母亲阻拦,推开家门,毅然冲入咆哮的暴雨之中。她奔向海边最高的礁石,风雨撕扯着她的衣袂,雨水如鞭子般抽打她的脸颊。她双手结印,凝聚起全部心神。刹那间,众人眼前竟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默娘的身影仿佛在礁石上分出了另一个自己,飘然凌驾于汹涌的海面之上,衣袂飞扬,宛如一只坚定逆风而行的白色海鸟。那幻影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掠过滔天浊浪,竟稳稳落在那艘剧烈颠簸的即将倾覆的船上。父亲和兄长得救了,众人皆说默娘是踏着无形的舟楫渡过狂涛,如履平地。从此,“通贤灵女”的名号随着海风,播扬到更远的岛屿与海岸。</p><p class="ql-block"> 数年后的一个冬日,海上骤然弥漫起厚重如墙的浓雾,船只纷纷如盲人般迷失了方向。默娘在岸上忧心如焚,她一次次登高远眺,却只见一片灰茫茫的海天。正当此时,岸上最高的崖顶突然燃起了一堆熊熊烈火,那火焰倔强地撕开浓雾的包裹,跃动着明亮而温暖的光芒,如同一只巨手指引着迷途的方向。一艘艘漂泊的船终于循着这光明的召唤,得以平安靠岸。船老大们淌着热泪登岸致谢,方知那堆救命的烈火,竟是默娘毅然点燃了自家储满柴薪的房屋。 看着那曾经熟悉的家园在烈焰中化作焦黑残骸,她独立于余烬缭绕的寒风中,脸上唯有船帆归港的安然。火光虽熄,但她心底的炽热与光明,从此永远烙印在无数归家渔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年仅二十八岁的默娘,再次登上湄峰之巅。此刻海天相接,一片澄澈湛蓝,海风温柔地拂过她的鬓发。她缓缓梳理好发髻,最后回望了一眼世代生息、炊烟袅袅的故土,目光里饱含无限的眷恋与深沉的祝福。接着,她转过身,步履轻盈,如踏着无形的阶梯,一步步走向蔚蓝的深处。金色的阳光倾泻在她身上,身影渐行渐远,最终融入海天相接处那一片耀眼的辉煌之中——此后再也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 她并未真正离去。自那以后,航海者们在风暴肆虐、命悬一线之际,常会看见惊涛骇浪之上,一位身着朱红衣裳的女神,周身萦绕着祥和的光芒,稳稳端坐于浪尖。她目光所及之处,狂风收敛了暴虐,怒涛渐次平息。渔民们都说,那是妈祖的慈航,在黑夜与风暴中,为漂泊的儿女们点起一盏永不熄灭的灯。</p><p class="ql-block"> 她的传说与护佑被历代帝王所敬重,封号从“夫人”到“天妃”,直至清代的“天后”。朝廷郑重派遣官员,一次次踏上湄洲岛,主持盛大的祭典,并敕建起宏伟的庙宇。香烟缭绕中,妈祖的神像慈眉善目,凝视着无垠的海疆,她仿佛依然坐在那里,倾听所有向她祈祷的声音,看护着每一艘出航与归航的船帆。</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夜色笼罩大海,一艘艘航船依旧亮起桅杆上那一点温暖的红色灯火。人们相信,那抹永不沉落的红色,就是妈祖裙裾的一角,是她目光的延伸,是慈航的航标,静默而坚定地立于万顷波涛之上——它穿透千年的风雨,将惊涛骇浪化作平稳的慈航,在每一个迷途的浪尖,投下那片永不沉落的光明之岸:那是牺牲之焰燃起的灯塔,更是无垠大海上,人心所能航向的最深邃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