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摇曳在连翘泽畔的女人们》(一)</p><p class="ql-block"> 董戈平</p><p class="ql-block"> 山很小,邮戳一样,她举歧黄济世,"荼靡"怡情。信鸽路过时预言;快递能到的地方,她都能陪你共度晚晓。 一一题记 </p><p class="ql-block"> 一条河,从天际溢出,湍急、迟疑。以柏拉图的顽固,招降纳叛陌生的支流,向心安处便是去处蜿蜒,留影。 她路过乾隆年间晋地,领略了,太行山崖万丈高,倒挂金钟采连翘摔死人的一段血腥。又回眸了近代,来往于太行山下的茶农子嗣,他们或者她们在这茶商驿路,驼铃声声中的犹豫和徬徨。 </p><p class="ql-block"> 历史经历了特殊环境下曾经一缕凄苦,又自信满满风情万钟,以哲理的必然谶言道: 一一何止于米,相期于茶…… </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白驹过隙。那年,有一批学生随部队南下。去巴蜀边远地区,支援那里的土改运动,带动那里的农业生产,工业革命,和政权建筑。</p><p class="ql-block"> 才艺双馨的齐得隆被组织上分配到了A城,担任小街子区的区长兼区委副书记。 </p><p class="ql-block"> 小街子位于A城城南,街道交叉贯通东街西街。所以又有小南街,三合街的名称。 </p><p class="ql-block"> 由于小街子位置特殊,区委机关就住扎在了那里,它的傍边就是当地的派岀所。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这里如火如荼的土改已接近尾声了,小街子做为当时林家铺子的繁华地带,受到的土改冲击犹为酷烈。至使她曾经的阜宁不再,商铺关门。 </p><p class="ql-block"> 派出所门口,有人用河麻子扭结的绳鞭肆虐着一个赤裸着上身的地主婆。 路上行人很少,很多人都到了大青山的苗七茶场拓荒植树去了。 </p><p class="ql-block"> 苗七茶场不大,邮戳一样,相对而言,山很大,绵延起伏着的山脉,象一双巨臂,想把凡是快递所到之处,都揽天抱地纳入它的内囊。 </p><p class="ql-block"> 来到茶场这里的人也很多,过多的男人拥挤着,雄蜂一样嗡嗡营营。不同的是雄蜂终生只有一只有幸与女王交尾。绝大部分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不过春冥秋暮的时候,这些纨绔子弟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会被工蜂撵岀巢外,在瑟瑟秋风里被冻饿而死。这就是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的,秋天是雄蜂的屠场。 </p><p class="ql-block"> 但这里的男人不是,他们必须去开垦荒山种植稻菽,女人们必须去融入云山深处去采撷茶叶。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们不懂得因地制宜,他们垦荒只是为了拓宽土地,多产粮食。伐木是为了腾出空地,种植桉树,因为桉树能驱蚊虫,而且是速生树种。</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个初生的时代,带着幼稚的朦胧,生生把一座漆树茶香,叠翠流韵的大青山折腾的疲惫不堪,病入膏盲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这里主要茶树是口噙茶,据说此茶昂贵,采摘方式考究。必须是未婚少女趁着晨曦露重之际,用手拈着茶枝,再皓齿轻磕,咬断嫩芽,用少女唇齿含香的舌尖,把嫩叶弹吐到腰前的茶篓子里。</p><p class="ql-block"> 由于口噙茶生长的地势特殊,采撷期短,和采撷工艺过于讲究,自然就产量很少了。因为短缺,色香俱佳,作为封建王朝的贡品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齐得隆来到苗七茶场那天,县、区领导为了配合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会场里已经把那些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羁押到了现场,他们的子女也齐刷刷的跪成一排充当陪衬。</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们爱搞形执势,齐得隆在关于垦荒种粮,发展速生树动员大会上,自然也是年轻气盛,意盈气满学着《列宁在一九一八》向外推岀强有力的手势,照本宣读着,开山造田,以粮为纲。铲除老茶树,改种桉树…… 只是,只是在后来的几天里,他都能看见,或者感觉到有一双怨恨,戾毒的眼睛刺向自己,仿佛利剑,剜得他心怵,刺得他肉痛。</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一个风轻月明的夜晚,茶场外,双生树下,有人点一堆篝火,高冲低斟,把岩骨花香的茶韵向月下泼洒。像秦淮八艳女子,船舫临月,倾吐着不尽的红尘幽怨。又像长发及腰怀春少女,酥手团扇,一脸红晕,在向人间抒情,把一串珠落银盘的清音,也随她口吐莲花般地向外弥散:</p><p class="ql-block"> 望乡月 </p><p class="ql-block"> 我想,从这里起锚 </p><p class="ql-block"> 路过长亭短亭,酝酿心事 </p><p class="ql-block"> 与一杯热菜调情 </p><p class="ql-block"> 关山外,泉笙道禅</p><p class="ql-block"> 寻一方诗意的栖息净土</p><p class="ql-block"> 可是,情系家山 </p><p class="ql-block"> 我不能,斜雨随风</p><p class="ql-block"> 还想放下对错,用爱 </p><p class="ql-block"> 扶正炊烟,在巴山蜀水间 </p><p class="ql-block"> 徘徊逗留,因为我对这片土地 </p><p class="ql-block"> 一一 寄于情怀,爱的太深 </p><p class="ql-block"> 茶香里,她吐岀的,像风揺树摆摇曳的世界,树叶下筛落无数个光光点点。 </p><p class="ql-block"> 夜,是寂静的,仿佛在夜的笼罩下,一切生命都屏住了呼息。</p><p class="ql-block"> 月下女子仿佛有第六感知,她只对远处月光拉长了身影,隐约晃逸的齐得隆说道:</p><p class="ql-block"> “出来吧,我叫林茵,地主家女子"。</p><p class="ql-block"> 息了一息,又说:</p><p class="ql-block"> 就算你是出来撒尿,也无需躲着我。因为我们不是一个族类,就象中世纪的女奴隶主上厕所,不迴避男奴隶一样。我们这号身上打着阶级烙印的人,在你们眼里也就是猫猫狗狗,你又何必假眉三道的做作虚伪呢?</p><p class="ql-block"> 待到齐得隆走到近前,她又问道:"那天斗争我们的会上,你喝的是什么茶呢?感觉苦涩清香,闻着又有一种酸酸甜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茶能弥散恨意,她说的风轻云淡,不带一丝斗破苍穹的戾煞之意。听在齐得隆耳里却有一种铁马冰河逆天的震栗。</p><p class="ql-block"> "呃,那是八珍茶,有青翘花叶、狗杞子、忍冬藤、细细根、黄芪叶、茱萸、扶苏叶,还有……"</p><p class="ql-block"> “ 还有灯芯草,你说得轻巧。"</p><p class="ql-block"> 林茵抢过他的话头,潺潺娓娓地,把一段历史长河浪花激溅的人类斗争史,翻册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那是清初明末期间,李自成兵败九宫山,思想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而自己也曾自诩胸有万丈才,而直到今日也襟抱未曾开,而心烦意乱。不觉喟然长叹,大有英雄未路之惆怅。</p><p class="ql-block"> 是夜。不能寝,便召军师李禾阳入帳,蓄茶消夜,谈论三皇五帝之功过,深思当下清军入关,朝庭无力,豪杰混战,置民众于水火而耿耿于怀,不觉洒一鞠英雄泪,不能自己。</p><p class="ql-block"> 军师李禾阳则呷一口清茶,捋髯悠思。良久,良久,才推心置腹如此这般的对李自成说了一番,解万民于倒悬的良心话,这才是:</p><p class="ql-block"> 但叫蛟龙入幽潭,又驱猛虎啸三山。</p><p class="ql-block"> 翌日,李自成与李禾阳不知去处,帅台上唯留有一道皇昭:</p><p class="ql-block"> 余乃一民族英雄,不愿吾民沦为遗民,孤死,尔可厚币逊词八大王,联明抗清。</p><p class="ql-block"> 留下黄帛,他则与他的谋士李禾阳当晚隐匿了不知去向。为后来的史学家留下了一段悬案。至此,李自成的去向,死因,至今都没有确切的说法。 只是后来坊间流传李禾阳当了喇嘛,继续联络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及明朝的旧部,与当时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一起抗清。</p><p class="ql-block"> 据说那时他们已经发展成了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他们相互间的联络暗号是:单刀不过是惊人,何不双刀共灭清。并且在江南一带还打了几次胜仗。一时让朝堂振奋,清廷惊心。总之,几仗下来,打的还颇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期间,酒肆茶楼有坊间传闻,说李禾阳曾来过山西太原苏村,与当时的爱国名士傅山相交,相处很好。</p><p class="ql-block"> 据说那天李禾阳看见傅山母亲,病秧秧的孱弱身体,便曾写了份清和元头脑小食谱。那是专为傅山母亲补气强身,量身定体专门定制的药膳搭配。 据说其中主要药方就是明前连翘芽,其次才是羊肉,韭黄,藕节,胡萝卜丁,苏叶,黄酒醪,面筋。</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现在太原柳巷买的早点八珍汤,又叫清和元。意在迎合当时反清名士顾炎武的"当时尚有顽民在,何必青山独采薇"。力图唤起民众同仇敌忾,一心抗清的局势。</p><p class="ql-block"> 至于齐得隆说的八珍茶,林茵也听人说过,但她认为那并不应该说是茶,而是李禾阳为傅山老母另外配制的,一剂补气养身的汤药,或者药缮。因为前朝茶圣陆羽说过,茶不宜杂配,杂配就成了绿萝。</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段经历,那还是土改前的事了,当时小街子茶铺林立,穿着长马褂的有钱人,打着赤脚,或穿草鞋的走卒贩夫也常去茶铺。听说书的人前唐后汉的瞎编乱侃。这也和时下人摆龙门阵一样,说些朝堂上见不得经传的民间杂碎,素浑轶事,以搏得听众开心,挣点吃穿的彩头而已。</p><p class="ql-block"> 因为茶馆历来就是江湖之地,魚龙混杂,南来北往的人多了,什么天方夜潭的稀罕事儿也就见怪不怪了。一些天南地北的趣闻轶事,也就不请自来传进了她的耳朵。民间不是有这种说吗;“要知朝中事,山里问野人",一样的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那时有人说李禾阳离开李自成后,在山西联络义军时,在乡宁、稷山一带看见山巅沟壑到处都是黄灿灿成片的连翘,心下一动,就写成了连翘汤药。专治妇科病的心火燥热,尿道感染,妊娠呕吐,疖疮炎症的与茶不搭边的方子。 只是由于那时李禾阳名气太大,人们把他奉若神明,把他的只言片语都成了神祉一样的被人推崇,自然也就有嗜茶爱好者,把它当成了《茶经》一样的推崇了,这也就是那时人们说的:</p><p class="ql-block"> "喇嘛的方子,毒念的毒念着哩"。 这就比如当时的山西晋南赵城县贾氏的《乌金散》,洪洞县石止村现已失传的《小红拳》……据说这此都是受李禾阳所赐。</p><p class="ql-block"> 只是后人发现李禾阳开的所有方子针对的都是女性。而且他的很多传人也是女性。便认为李禾阳这人不地道,有才无德,很为人不耻,逐渐把这些亊也就淡岀了记忆。甚至还传岀了些,以讹传讹一系列不着边际的流言蜚语。说他这咥子货根本不是人,是神。</p><p class="ql-block"> 林茵知道的八珍汤也是机缘巧合,纯属偶然。记得那些年,她们家开的茶馆生意很好,南商北客常常暴满,异常热闹。记得一次,有个外乡人来到此地,拜过码头后。把持这一带的棒客头子幺五爷,便允许这个外乡人在她家茶馆摆五天堂会了。也就是说允许他在林茵家的茶馆里,讲五天关于苏三起解的五折段子:《苏三岀监》《益元堂前》《豸獬断案》《莲花相怜》《驿站解枷》这些折子戏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山西洪洞苏三起解的折子戏是当时名噪大江南北的名角梅兰芳主演的。特别是那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唱的如泣如诉,深得人们的喜爱。所以引得茶馆是场场爆满。</p><p class="ql-block"> 至于剧情的真假无人问津,反正坊间的传说全凭说书人的喜好,有的加上,没有的捏上。就如鲁迅先生说的,中国的历史,百分之八十都是当不得真的。 </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第五天的那晚,她家茶馆的跑堂伙计翠儿,风风火火地跑来,拉着林茵就往茶馆跑去。路上小翠说,茶馆里来了位北方鞑子,正在茶馆讲他们那一带的八珍茶呢,知道林茵爱听茶道,这才来叫她去听一听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人们说话随便,南方人叫北方人北鞑子,北方人叫南方人南蛮子,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叫顺了口,成了习惯,也就没有褒贬之意了。 尽管后来她知道那位茶客也是道听途说,当不得真,况且所讲的只是汤药,与冲泡茶艺并不沾边。但林茵仍凭着她超强的记忆,还是记住了八珍茶的配伍药名。 </p><p class="ql-block"> 这才使她有能力在齐得隆讲连翘汤药时,截胡了他的药名配方,使齐得隆一脸愕然,把她视为天人的缘故了。</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