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亚明的自谦 观《画人亚明》艺术回顾展有感

一介画夫(江野)

<p class="ql-block">“画人亚明〝是亚老生前自我书写墓碑用词,他几次对我说道,“上天再给我二十年我定画出一幅真正的中国画”可想亚明老师晚年真正悟到了中国画的人文境界,临终前不久颤抖手用钢笔写下了“中国画未能画点名堂是我最大的遗憾”的感慨,由此可见亚老心中的中国画是何等伟岸,说明亚老心中有着很高艺术追求,“画人亚明”是他的自谦并对画的神圣而虔诚。当今画坛动不动大师大伽满天飞,教授博导遍地走,都是自命不凡,而亚老平易朴素自称画人亚明。2025年6月19日我与陆衡先生,顾春男主任,一行四人驱车赶往南京江苏美术馆参观《画人亚明》回顾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新金陵画派,就是在傅抱石和亚明领导下江苏国画院组织二万三千写生,艺术走向生活而创作祖国山河的一批反映时代的新的中国画,跟历史上的金陵画派截然不同,于是被论证为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上独领风骚於全国,一时中国山水画金陵雄登榜首,人们习惯忽略了傅抱石、魏紫熙、亚明兼作人物的特点,而傅抱山的人物画受日本浮世会的影响,仅画仕女和高士等古装人物画,而亚明更受西画素描速写写生反应现代人物上突破了同时代的人物画家,且更有特点,一幅反应陕北的黄土地上骑着二驴穿着红装的娘俩,和跟在后面穿着羊皮棉袄的老汉,那衣服的质感厚度和毛绒的感觉,用铁线银勾表现形象生动,随身的行李包裹花样画得十分精细,二头毛驴一浓一淡层次分明形整意足,后山勾线渲染前后空间宽广,一看场面恢宏,原认为是一幅大作,可见展画仅是一幅不到一平尺的绢本小画,边上附了一幅速写,这种高妙手法不得不佩服至极,足以证明亚老在反应现实主义的创作上所取得成绩,仅以此小作可敌画坛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  从亚老人物画中有一组江南水乡妇女,包头布,洋头绳.,短足裙,蓝白衣衫,或在船头撒网捉鱼,农作娱乐都是精准笔妙,不管是陕北老农,农园采瓜,车间劳作,矿工小憩,少数民族,女孩头像无不形神兼备,墨色相融无不显示着中国画笔墨纸的魅力,在历史题材《屈原》和杜甫《石壕吏》不管是人物造形和用笔质感,及宣纸的墨韵,以及画面的空白,充分显示亚老在构图能力上的妙思巧得之才能,且每幅画都有不同表现,一组炼钢工人,他把场景同人物,块面与勾线,薰染与色块,有机组合不同的画面中,亦具西画视点,亦有中国画的黑白对比,墨韵泼写淋漓尽致。这次画展中还看到了亚老的速写稿,和早期连环画印刷稿,其才智非常人也,可称他是一代画人高手,所以画人亚明和亚明画人是新金陵画派中值得关注课题,也是未来中国当代人物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山水画家自宋以后,皆是临习前人,结合感悟以中国道学思想传递着中国画的文脉,直至清末民国趋向程式化,要突破非常之难,清四僧,杨州八怪有所突破,到民国已达固化不变的地步。唐以前的山水画家以观察体悟自然,悟道,卧遊进入山水画创作,进入宋已有一套完整山水画体系了,至元基本进入临摹仿画入中国画之门,明清更盛,至民国西风东侵,绘画进入多元时代,有人否定中国画的老陈化,只有吴湖帆、张大千等一小部分人在传承中有一定的自我面貌,大部分画家没有跳出此巢穴。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批传统型的书画家招入国画院,为了迎合新社会,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江苏国画院组织二万三千里写生,他们大都是有着传统基础再走向生活,确实在那个时期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时代性的作品,经论证为新金陵画派,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画展,而却却亚明老师的中国画并没有经历过临摹传统的那一关,他仅是淮南艺专短期接触过素描速写,直接跟随傅抱石从写生开始,步入中国画的殿堂,他聪明好学,尤其写生,学到了傅抱石的精髓,以散锋乱勾,点写结合,虚实灵动,构思奇异,不管边寨小镇,异国风光,江南水乡,名山大川,皆能收放自如,墨彩纷呈,不管西式视点,还是山水画移步写景,都能体现中国画的墨色变化通透灵动,墨分五色及阴阳开合,对于题款方位都有独到的处理,这次展品中有几幅没有落款空白画,在以往出版书中有他人落款,说明亚老在创作中也有一画多稿,对待创作认真,反复推敲。有一稿山水写生稿留白外写满小字,但还是密而不堵,完美统一。另一幅《梯田修进白云里》他一反抱石用笔,则用中锋勾线,墨铺纸上,云纸翻腾</p><p class="ql-block">纸即云,云即纸,云海涌动,充分发挥中国画的虚实原理,妙笔生花。还有一幅《得赫特拉山口》整四尺山水画,充分发挥了亚老才情,以抱石散锋挥写,山石结构严谨,散而不乱,乱中有皴,似线非线,线飞墨舞,飘逸而不薄画出石的厚重,真是画中高手,还有大到《长江山峡》小到册页小品每幅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可见亚老在中国画山水领域所付出以心血和探索所结出的果实,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山水取法于傅抱石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构成了新金陵画派山水画坚实的基石,不可动摇。他晚年提出的“中国画无定法而有规律”的理论为后人探求中国画之门打开了更多思辨。所以我在亚老晚年问学于他,我说:“中国画学习自唐以后皆以临摹传统后再走向生活成为大画家的,而你亚老是先走向生活又返回传统的一代大家,可以这样说吗?〞亚老沉思片刻,拍着我的大腿说“有点道理”。确实亚老定居东山近水山庄后,晨练书法,苦读石涛,追摹沈周,复归传统,那一时间画了多幅拟沈周笔法的《洞庭二山》山水横幅,用笔细皴方勾,山峦郁葱,水天一色,渔舟唱晚一改他画黄山漓江的手法,一看带入古意,气息纯正,似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式样,湖山相映,二山相望一组经典的太湖风光,为太湖文化留下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展览值得一提的事,复制了一组东山近水山庄壁画四幅,以还原场景展示,勾起了我在东山的回忆,亚老在东山半隐半居苦心营造了近水山庄,一心想打破以中国画为壁画的历史 ,由于江南潮湿,容易霉变剥落 ,很少有壁画,以中国画水墨更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他特地订制墙面,他用梯架爬上爬下,拖着年迈的身体,完成《黄山奇峰》,《华山图》还有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及八幅唐宋八大家诗意图,这次选了四幅。想当初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当着我的面,一字不漏背诵了全文,还背了唐宋八大家部分的诗篇,一下把我镇住了,我想这一课我还得补呀,尽管亚老我没见过他自己作的诗篇,但我看过他的题钟馗字句也是妙趣横生,他的画里没有自己的诗篇,但他的画里浸泡着唐诗宋词的魅力。由此我下决心一定寻找机会一定要学做诗词,于是十几年后我组织了书画家学做诗的正社雅集活动,自己也有拙诗出现。尽管亚老在东山近山庄留下这组巨大的壁画,历经将三十年的风雨霉变,某些地方有些剥落,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定能将其保留下来,永放人间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