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居橍踏上禹州的土地时,正值暮春。槐花在风中簌簌飘落,像是为他铺开的一条素白小径。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甜香,与历史的沉郁气息交织在一起,仿佛这座古城本身就带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厚重与神秘。</p><p class="ql-block">他并非来赏景,而是肩负着一个沉甸甸的使命——寻找那位在画坛上如流星般划过,却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先辈吴振魁,尤其是他那份传说中失传的《道子技法》。</p><p class="ql-block">禹州市档案馆和博物馆,是他此行的第一站。馆内的灯光昏黄,书架间尘埃浮动,仿佛时间在此处凝滞。吴居橍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间搜寻。从断代史到地方志,从名人列传到民间传说,他像一只勤奋的工蚁,一点点搬运着可能与吴振魁相关的信息。</p><p class="ql-block">“吴振魁……生于清末,卒于民国初年,师承无考,然笔法酷似唐人吴道子,尤擅人物画,线条遒劲,意态生动。”他在一本残旧的地方艺文志中读到这样的记载,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些禹州历代名人的书画作品和生平简介,其中确有几处提到了吴振魁。他被描述为一位“师法吴道子,笔力遒劲,尤擅人物,惜流传于世者寥寥”的画家。记载虽简,却让吴居橍心中一振,至少证明此人并非子虚乌有。</p><p class="ql-block">然而,关于《道子技法》的蛛丝马迹,却如同被时间之手抹去一般,了无踪影。这让他有些失落,但也并未气馁。</p><p class="ql-block">他注意到博物馆里有一位常驻的学者,姓陈,对本地历史文化,尤其是吴道子及其后学的研究颇有心得。那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却锐利而温和的老者,正坐在角落翻阅一本古籍,眉头微蹙,神情专注。</p><p class="ql-block">吴居橍主动上前,谦逊地请教:“陈老师,我正在找一位名叫吴振魁的画家,不知您是否有所耳闻?”</p><p class="ql-block">老者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略显惊讶地看着他:“吴振魁?哦,对,我研究吴道子文化多年,倒也知道些他的事。此人虽籍籍无名,但在本地画坛,尤其是师法吴道子的那一脉,也算是个承前启后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他顿了顿,忽然捻着胡须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据我查到的零星资料和一些老人口述,他曾与一位名叫李墨的年轻画家交往甚密,还曾指点过他。”</p><p class="ql-block">“李墨?”吴居橍心头一震。</p><p class="ql-block">“嗯,也是位才子,可惜后来销声匿迹,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老者缓缓说道,“不过,他若真受过吴振魁亲授,或许知道些什么。”</p><p class="ql-block">这“李墨”二字,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吴居橍心中漾开圈圈涟漪。一个画家,一位得到过吴振魁指点、且对《道子技法》有所研究的画家——这难道不是一条更清晰的线索吗?</p><p class="ql-block">告别禹州,吴居橍马不停蹄地赶往李墨的故乡——一个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小镇。镇上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老屋的飞檐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时光从未真正向前流淌。</p><p class="ql-block">吴居橍首先去了镇上的文化站,那里保存着相对完整的《镇志》和族谱。他再次化身“书虫”,在故纸堆中与历史对话。</p><p class="ql-block">地方志中对李墨的记载同样不多,只说他“少有画名,师从吴振魁,后不知所踪”。但走访当地老人则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李墨啊,我小时候见过他。”一位年逾八旬、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坐在藤椅上,声音沙哑却清晰,“人很和气,画得一手好画,尤其那人物,活灵活现的。他师父吴振魁老先生常来他家,两人坐在院子里,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还拿出些画来比划。后来……后来吴先生走了,李墨也渐渐不怎么画画了,最后好像跟着个商队出远门了,再没回来。”</p><p class="ql-block">“您知道他有没有留下什么画?”吴居橍急切地问。</p><p class="ql-block">老太太想了想,眼神有些飘忽:“好像是有,他走的时候,家里还挂着一幅没画完的画,画了半个人,看着怪吓人的,他娘不让挂,收起来了。唉,几十年了,早不知道去哪儿了。”</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让吴居橍精神大振。他根据老人的指引,找到了李墨当年居住的老宅。宅子早已易主,破败不堪,但依稀可见当年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向现在的房主说明了来意,对方是个爽快的中年人,听说可能与老宅的前主人有关,便同意让他进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在尘封的阁楼角落,吴居橍果然发现了一个半旧的木箱。打开箱盖,霉味扑面而来,里面杂乱地堆放着一些旧衣物和几卷画轴。其中一卷画轴格外显眼,卷轴已经破损,边缘残缺。</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小心翼翼地展开画轴,只见上面画着半个人物,只到腰部,衣袂飘飘,线条流畅而有力,隐隐有吴道子笔法的影子,但笔触又带着些吴振魁的刚劲。然而,最让吴居橍心惊的是画轴的背面——那里似乎有用极淡的墨色写就的文字,只是年代久远,墨迹模糊,几乎难以辨认。</p><p class="ql-block">他屏住呼吸,用手指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又凑近了仔细辨认。那字迹如同鬼画符一般,断断续续,只能勉强拼凑出几个字:</p><p class="ql-block">“……心传……笔意……藏于……”</p><p class="ql-block">“藏于……”后面是什么?是某个地方,还是某个人?</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的心跳陡然加速。虽然线索依然模糊,但他几乎可以肯定,《道子技法》的线索就在这幅未完成的画作背后,而它很可能被李墨的后人珍藏了起来,或者,藏在了某个与“藏于”二字相关的秘密之处。</p><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破败的窗棂,洒在吴居橍专注的脸上,也照亮了画轴上那模糊的墨痕。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他需要找到李墨的后人,或者解开“藏于”背后的秘密,才能继续这场充满未知的寻访之旅。</p><p class="ql-block">小镇的风吹过,带来远山的青翠气息,也似乎在低语着往昔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告别了李墨故居那片带着淡淡哀愁的小镇,踏上了归途。车轮滚滚,载着他回到那个既熟悉又略带疏离的家乡——山底吴村。暮色渐沉,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层层叠叠的屋瓦上,映出一片金黄与灰褐交织的轮廓。风从山谷中吹来,裹挟着泥土与柴火的气息,他深吸一口这熟悉的空气,仿佛能嗅到童年时母亲在灶前忙碌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他血脉的根源,也是他心中那片承载着荣耀与阴影的土地。山路蜿蜒,老宅遥遥在望。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的斑驳,门前石阶上的苔藓比记忆中更深了几分。推门而入,尘埃在斜阳下翻飞,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紧张感,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关于往事的回音。</p><p class="ql-block">他开始走访家族中的长辈,试图从那些斑驳的记忆碎片中,拼凑出关于吴振魁和《道子技法》的更多真相。起初,家族成员们对此讳莫如深,眼神闪烁,言语含糊。有的只是低头抽烟,沉默不语;有的则摆摆手:“孩子,有些事,不是你想知道就能知道的。”</p><p class="ql-block">显然,那段关于《道子技法》引发的风波,是家族不愿触碰的痛处。它像是一块旧伤疤,一旦揭开,便会再次渗出血水。</p><p class="ql-block">直到他找到了族中一位年迈的长辈,吴老太爷。这位老人须发皆白,背脊微驼,眼神却依旧锐利如昔。他坐在堂屋的一角,手里握着一根雕花拐杖,目光深邃,像是看穿了时光。</p><p class="ql-block">在族人的引荐下,吴居橍恭敬地坐在了老人对面。几番恳切地请教后,老人长叹一声,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无奈,又像是惋惜。</p><p class="ql-block">“振魁先祖,他……他确实给我们吴家留下了无上荣耀,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老人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当年,《道子技法》的传承,成了家族最大的争议。那不仅仅是一卷画谱,在先祖们看来,那是我们吴家画脉的命脉,是光耀门楣的至宝。”</p><p class="ql-block">他顿了顿,仿佛在努力回忆那些陈年旧事:“为了这宝贝,家族里明争暗斗,暗流涌动。有的说该由嫡系长子继承,有的觉得能力更重要,该传给最有天赋的旁支。争来争去,亲情淡了,兄弟反目,叔侄成仇……最后,硬生生把一个兴旺的大家族,闹得四分五裂,许多分支甚至远走他乡,再不来往。”</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听得心惊,没想到一幅画谱竟能掀起如此惊涛骇浪。“那……后来呢?《道子技法》最后去哪儿了?”</p><p class="ql-block">老人眼中闪过一丝神秘的光芒,压低了声音:“振魁先祖见家族因此分裂,心中痛惜。他立下遗嘱,将《道子技法》藏在一个只有真正吴家血脉,心性纯良、天赋异禀之人才能找到的地方。他说,‘此技乃心法,非慧眼不能识,非正心不能得。与其留在家族,徒增纷扰,不如让它等待有缘人。’他还说,藏宝之处,暗合吴家祖训与家乡风物,只有将心比心,方能寻得。”</p><p class="ql-block">“只有真正的吴家后人才能找到……”吴居橍默默重复着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这不仅是寻找一幅画谱,更像是一场对家族、对先祖、对自身血脉的考验。</p><p class="ql-block">带着家族纷争的沉重记忆和“心性纯良、天赋异禀”的提示,吴居橍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李墨画作背后的模糊墨迹“心传笔意藏于”。结合吴老太爷提到的“家乡风物”和“祖训”,他开始重新审视那些零散的家族传说和家乡的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一个大胆的推测逐渐在他脑中形成:《道子技法》可能被藏在了山底吴村,甚至就在家族的某个标志性建筑里!他立刻动身,再次深入村中。山底吴村依山而建,古建筑鳞次栉比,许多祠堂、庙宇历经风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些甚至破败不堪,鲜有人问津。</p><p class="ql-block">他逐一排查,目光如炬。那些常见的、显眼的建筑,似乎都不符合“秘密”的特质。直到他走到村东头,看到了那座几乎被藤蔓和荒草淹没的吴氏祠堂。这座祠堂据说是为纪念吴家先祖而建,但年代久远,早已不再用于祭祀,成了村里孩子们捉迷藏的场所,平日里冷冷清清。</p><p class="ql-block">“这里……”吴居橍心中一动。祠堂的规模不大,却有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他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泥土、霉味和香火残留的气息扑面而来。祠堂内部光线昏暗,正中央的神龛早已空空如也,四壁光秃秃的,只在高处隐约可见一些模糊的壁画痕迹。</p><p class="ql-block">他仔细观察,目光最终定格在东墙的一处壁画上。那壁画描绘的是吴家先祖们狩猎耕读的场景,线条粗犷,色彩斑驳。吴居橍走近,发现壁画边缘似乎有些异样,像是被刻意修改过,或者隐藏着什么东西。</p><p class="ql-block">他屏住呼吸,凑近了看。果然,在那幅看似普通的狩猎图中,一只飞鸟的翅膀上,用极细极淡的笔触,画着一个极其简单的符号——那是一个类似于“藏”字的变体,又像是一个指向下方的小箭头。而在它旁边,一棵大树的树根处,则隐约画着一个类似“井”或“穴”的图案。</p><p class="ql-block">“藏于……井穴?”吴居橍心中一动,结合李墨画轴背后的“藏于”二字和家族长辈的提示,一个大胆的想法浮上心头:《道子技法》可能就被藏在这座祠堂的某个地下之处,或许是一个被遗忘的暗井,或者是一个隐蔽的地穴!</p><p class="ql-block">壁画上的符号,正是开启秘密的钥匙。</p><p class="ql-block">他环顾四周,开始寻找进入地下空间的可能入口。祠堂的地面是青石板铺就的,看起来平平无奇。他逐一敲击,终于在一块靠近壁画下方、看起来有些松动的石板下,听到了空洞的回音。</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找来工具,费力地撬开了那块石板。一股更加阴冷潮湿的空气涌了出来,下面是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深不见底。</p><p class="ql-block">祠堂墙壁上的壁画,终于向他揭示了《道子技法》的真正藏匿之地。这场寻访,似乎终于要接近尾声,但揭开秘密的过程,注定不会轻松。</p><p class="ql-block">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向下探索。</p><p class="ql-block">“爹啊,你要是泉下有知,能不能告诉我,我做得对不对?”他在心中低声自语,仿佛是在问自己,又仿佛是在问那位从未谋面的先祖。</p><p class="ql-block">洞口之下,黑暗无声,如同时间本身。吴居橍点燃一支火把,火光照亮了他坚定的眼神。他握紧绳索,缓缓滑入那未知的深处,身后,是祠堂古老的壁画,前方,是命运的召唤。</p><p class="ql-block">石板被撬开的瞬间,冷冽的空气夹杂着泥土和旧木的气息扑面而来。吴居橍握着手电筒,光束在黑暗的洞口中摇曳,照亮了狭窄的阶梯。他深吸一口气,点燃了随身携带的蜡烛以防万一,然后小心翼翼地向下走去。</p> <p class="ql-block">每一步都踏得极轻,生怕惊扰了这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秘密。他的心跳如鼓,仿佛每一次脚步都会打破某种无形的禁忌。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腐朽与尘封的味道,仿佛这里不是藏书之地,而是一座时间的坟墓。</p><p class="ql-block">阶梯尽头是一个仅容一人的狭窄入口,他侧身挤了进去,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约莫几平方米的密室,四壁是粗糙的土石,顶上仅能触到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霉味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陈旧纸张的幽香。那是一种久违的气息,像是岁月凝结成的低语。</p><p class="ql-block">密室的正中央,摆放着一个由老木头制成的、样式古朴的箱子,箱盖半开,仿佛在无声地等待着他。吴居橍的心跳如擂鼓,他缓缓走近,手指颤抖着触碰到了冰凉的箱盖。那一刻,他竟有些迟疑——这一打开,或许会揭开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也会牵动那些本该遗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他深吸一口气,用力将箱盖完全掀开。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叠用粗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书册。他轻轻解开布包,一本古旧的册子露了出来。封面是深褐色的绢布,已经泛黄发脆,上面用褪色的墨汁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字——《道子技法》。</p><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他低声喃喃,声音微不可闻,却带着一丝哽咽。指尖抚过书页边缘,那些脆弱的纤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书册,一股浓郁的墨香混合着纸浆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书页泛黄,边缘卷曲,但字迹清晰,笔力遒劲。</p><p class="ql-block">他的眼眶微微发热,脑海中浮现出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若能找到《道子技法》,便不枉你祖父一生的执着。”</p><p class="ql-block">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满是坚定。书中详细记录了画圣吴道子的绘画技法,从起笔、运笔到收笔,从线条的刚柔变化到墨色的浓淡干湿,无不精妙绝伦。更让他激动的是,书中还穿插着吴道子的艺术理念,那些关于“吴带当风”、“莼菜条”的论述,那些对气韵生动的追求,都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而在文字之间,还夹附了几幅极其珍贵的画作,虽然年代久远,色彩已黯淡,但那飘逸的线条,生动的神态,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吴道子笔下那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气息;每一幅,都足以让后世画家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他捧着这本失而复得的《道子技法》,感觉它沉甸甸的,不仅是书的重量,更是历史的重量,是家族荣耀的重量。他久久地凝视着书页,仿佛看到了吴振魁当年的执着,看到了家族纷争的惨痛,也看到了自己这一路寻访的艰辛与不易。</p><p class="ql-block">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孤独行走于山野之间的画者,而是承载着家族命运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带着《道子技法》,吴居橍回到了家族祠堂。这一次,祠堂里不再是之前的压抑与回避,而是充满了期待与紧张。当他郑重地从怀中取出那本古旧的书册,摊开在供桌上时,整个祠堂瞬间安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这是……《道子技法》?”族中长老率先反应过来,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点了点头,将书册缓缓展开,让在场的每一位家族成员都能看到那泛黄的纸页和苍劲的字迹。当看到那熟悉的“吴带当风”的论述和附着的画作时,祠堂里爆发出一阵压抑许久的惊呼。</p><p class="ql-block">“这是真的!这是先祖吴振魁留下的!”一位年长的族人激动地站起身,眼角湿润。</p><p class="ql-block">“天啊,我们家族竟然还藏着这么珍贵的宝物!”另一位中年人低声呢喃,语气中充满敬畏。</p><p class="ql-block">“这可是画圣吴道子的真传啊!”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双手合十,仿佛面对神明。</p><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们围拢过来,眼神中充满了震惊、狂喜和深深的自豪。他们看着这本凝聚了家族荣耀与伤痛的册子,仿佛看到了家族往昔的辉煌,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紧紧握着拳头,有人则仔细辨认着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幅画。</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本《道子技法》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整个吴家,属于所有热爱艺术的人。</p><p class="ql-block">他站起身,对着家族成员深深一揖:“这本《道子技法》重现天日,是家族的幸运。我想,它不应该只尘封在这里,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和咱们家族的历史,为世人所知。”</p><p class="ql-block">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族人们的一致赞同。经过商议,吴居橍决定亲自主持,将《道子技法》进行系统整理、注释,并联系专业的出版社,将其公之于众。这不仅是对先祖吴振魁和吴道子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家族纷争的最好化解——用艺术的光芒,照亮曾经裂痕的缝隙,重聚家族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深,祠堂内灯火通明。族人们仍在翻阅那本古老的册子,低声讨论着其中的内容。吴居橍站在角落,静静望着这一切,嘴角浮现一抹淡淡的笑意。</p><p class="ql-block">“父亲,您看到了吗?我做到了。”</p><p class="ql-block">从此,山底吴村不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名字,它因为这本失而复得的《道子技法》,因为吴居橍的寻访与努力,而重新焕发出了属于艺术与家族的独特光彩。而吴居橍,也在这场寻访之旅的终点,找到了自己与家族、与历史最深切的连接。</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的书房,是一间位于山底吴村老宅角落的小屋。屋外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屋内则是堆满古籍与草稿纸的案头。窗棂上结着蛛网,偶尔有风穿过,带起几页泛黄的纸张轻轻翻动,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未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他伏案而坐,手中握着一管旧毫,正细细描摹《道子技法》中提到的一种笔法——“飞白”。这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线条表现技法,要求画家在运笔时留出些许空白,让墨色自然晕染,形成一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奇妙效果。他尝试了无数次,纸上却始终缺乏那种灵动的气韵。</p><p class="ql-block">“到底差在哪里?”他喃喃自语,眉头紧锁。</p><p class="ql-block">墙角的老座钟敲响了十一下,夜已深。他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他的目光落在桌上那本残破的《道子技法》原稿上,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这不仅是一部画论,更像是一封跨越千年的信,一封由吴道子亲笔写给后人的信。</p><p class="ql-block">他忽然想起吴振魁。那位曾为守护家族技艺而孤身抗争的先祖,在族谱上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有几句干巴巴的生平。可他知道,这位先人曾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着这本画册逃出宗祠,藏身于邻村的庙中,才使得这份珍贵的遗产没有毁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变。</p><p class="ql-block">吴居橍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画面: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站在山道上回望故乡。他的眼中不是悲愤,而是坚定。那一刻,吴居橍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不只是整理一本古书,而是在延续一个家族的精神命脉。</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纸洒进书房。吴居橍睁开眼,发现自己竟然伏案睡着了。他伸了个懒腰,正准备继续工作,忽听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先生,早饭好了。”是村里的小妹阿秀,她提着竹篮,脸上带着笑,“您昨晚又熬到这么晚吧?婶娘让我来提醒您,别太辛苦。”</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接过篮子,笑了笑:“谢谢你们惦记。其实……也不觉得辛苦,反倒有种说不出的充实。”</p><p class="ql-block">阿秀眨眨眼:“村里人都说,自从您开始整理这本书,整个村子都变了。”</p><p class="ql-block">“是吗?”吴居橍望着窗外的远山,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随着《道子技法》的出版,山底吴村确实变了。最初的变化,是从祠堂开始的。</p><p class="ql-block">那日,吴居橍带着几位村里的长者走进修缮一新的祠堂。阳光从天井斜射进来,照亮了新刷的朱漆门柱和重新雕刻的梁木。厅堂中央,一座玻璃展柜静静伫立,里面正是那本历经沧桑的《道子技法》手抄本。旁边陈列着几幅根据书中技法复原的吴道子风格画作,虽不及真迹神韵,却也颇具风骨。</p><p class="ql-block">“这真是咱们祖先的东西啊……”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颤抖着声音说道,眼角泛起了泪光。</p><p class="ql-block">吴居橍轻轻点头,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长辈们看到的不只是画册,而是他们心中失落已久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对了,”另一位老人低声问道,“那些关于墨神的传说,你也写进去了?”</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点点头:“我将口耳相传的部分整理出来,放在了侧厅。或许,它并不真实,但它是我们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你说得对,”老人缓缓道,“有些东西,不一定要是真的,只要我们记得,它就是真的。”</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吴居橍的心。他望着那些斑驳的墙壁,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夜晚,吴道子坐在同样的位置,挥毫泼墨,将心中的天地绘于纸上。</p><p class="ql-block">随着纪念馆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山底吴村。他们中有艺术学院的学生,也有来自城市的游客,还有外国学者。有人驻足细看展柜中的古籍,有人在复制画前拍照,还有人向村民询问关于墨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你真的相信墨神存在吗?”一名年轻的美术系女生好奇地问吴居橍。</p><p class="ql-block">他微微一笑:“我相信的是,这个传说背后承载的情感。它让我们知道,艺术不仅是技巧,更是信仰。”</p><p class="ql-block">女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离开。她的背影消失在祠堂门口,而吴居橍的心中,却升起一丝暖意。</p><p class="ql-block">某个月圆之夜,他独自登上笔架山。山风吹拂,松涛阵阵。他站在洗笔潭边,望着水中倒映的月亮,耳边仿佛响起那个古老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墨神教吾书画之道……梦中点化,方得‘风骨笔法’……”</p><p class="ql-block">他闭上眼,感受着山间的气息。那一刻,他仿佛真的触摸到了某种超越时空的力量。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毛笔,在空中轻轻一划,仿佛在描绘一条无形的线。</p><p class="ql-block">这条线,穿越千年,连接着吴道子与他,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这片土地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回到村中后,他组织成立了“墨香社”,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吴道子的艺术精神。有人画水墨山水,有人创作现代装置艺术,还有人用数字绘画重现古代名作。他们的作品被送到市里展出,获得了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孩子们也开始学着画画。他们在祠堂前支起画板,临摹《道子技法》中的线条,或自由发挥,画下家乡的风景。有时,他们会围坐在吴居橍身边,听他讲吴道子的故事,或者那些关于墨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吴爷爷,墨神真的会显灵吗?”一个小男孩天真地问。</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也许不会,但只要你用心去画,你就已经在和墨神对话了。”</p><p class="ql-block">孩子眼睛一亮,似乎明白了什么。</p><p class="ql-block">而在家族内部,曾经的裂痕也在悄然愈合。那些曾因利益纷争而疏远的亲戚,如今常常聚在一起,回忆起小时候听过的关于吴振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我祖父说过,当年吴振魁为了守住这本书,差点丢了性命。”一位叔父感慨地说。</p><p class="ql-block">“是啊,”另一位长辈附和,“现在想想,我们以前争的那些东西,又算得了什么?”</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一片温暖。他知道,真正的传承,不只是技艺,更是情感的凝聚。</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当吴居橍再次走进祠堂,看着墙上挂满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终于可以微笑着说:</p><p class="ql-block">“这一切,值得。”</p><p class="ql-block">山底吴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而吴居橍的名字,也将如同吴道子一样,被这片土地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