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陈少禹 朗读|浩海</span></p> <p class="ql-block"> 《东坡志林》记载:《观音经》说,“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东坡居士说,“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这样,符合观音的心意吗?”将这个咒语改为:“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p> <p class="ql-block"> 《选读》作者评论说:苏东坡从《观音经》里发现了一个悖论——把诅咒“还著于本人”,这不符合菩萨的慈悲之心。因此,苏轼提出了一个纠偏的措施:“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p><p class="ql-block"> 仔细揣摩苏轼提出的纠偏措施,总感到很别扭。这符合佛教的教义吗?</p> <p class="ql-block"> 佛教的核心经典就是《金刚经》,相当于基督教的《圣经》,而《金刚经》最核心的就是“大乘正宗第三品”,原典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p> <p class="ql-block"> 大意是: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我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让他们得到最终的解脱。虽然我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度化。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寿命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 这里出现一个重要的佛教用语叫“涅槃”。什么是“涅槃”?“涅槃”就是灭度、解脱、圆寂的意思,指超脱生死轮回,达到了佛的无念想、无烦恼境界。“无余涅槃”,就是达到了佛的三种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重要的佛教用语叫作“相”,又叫“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单说,“相”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金刚经》大乘正宗第三品,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和哲学基础。</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哲学命题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宗教解决的是人生终极的哲学问题,即生死问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佛教对生死的哲学认知是“多世论”,即“灵魂不灭,六道轮回”。多做善事,来世轮回天神道;作恶多端,来世轮回地狱道。这就是善恶报应的教义基础。佛祖提出的终极目标是,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无余涅槃”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哲学命题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就涉及到了佛教的两个重要哲学概念,即“性空”和“缘起”。佛教认为,“相”,即物质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它存在,那是因为有“缘起”的,就是说“有条件”的。正如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典故“山中之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分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用哲学的术语讲,就是“意识决定存在”。</p><p class="ql-block"> “灵魂不灭,六道轮回”,加上“性空”和“缘起”,就是佛教的哲学基础。</p> <p class="ql-block"> 回头再来看《观音经》这则故事,张三与李四有过节,张三就诅咒李四。有人为此打报不平,认为诅咒别人是不对的,希望观音菩萨发力,将诅咒的伤害发还给张三。苏轼发现了《观音经》里的悖论,将诅咒发还给本人,不符合菩萨的慈悲之心,由是主张“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p> <p class="ql-block"> 仔细琢磨,苏轼的主张也是一个“悖论”,是从一个悖论,走向另一个悖论。悖就悖在,它违背了佛教“善恶有报”的基本教义,不分善恶,不讲原则,是在“和稀泥”。佛教解决的是生死问题,修炼是为了“来世”,属于“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而诅咒解决的是世俗的是非恩怨问题,管的是“当世”,属于“形而下”的民事范畴。</p> <p class="ql-block"> 正宗的佛教,本来是不管世俗社会的现实现报问题的,但是,经过六组慧能的改革,佛教与儒家文化结合起来了,也管起了世俗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还能现报,据说还很灵验。谁来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宗旨是大慈大悲,使命是救苦救难,特点是千手千眼。不管你在哪里,只要喊一声,她就听得见看得见。不管有多少人有多少苦难,她都忙得过来,都能解救。所以,中国人最喜欢观音菩萨了,看病,生孩子,考大学,甚至升官发财,都要拜观音。但是,观音菩萨也有三不管,一是不信不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二是不难不管,一般的事还是要自力更生。大小事都靠观音,世界将变成懒汉的人间,这不是观音菩萨所愿意看到的。三是不义不管,人穷了求观音保佑偷银行而不被逮住,有冤屈求观音保佑杀死仇人而不偿命,观音菩萨能答应吗?对待恶人恶事,佛教不主张冤冤相报、以牙还牙、以恶制恶,怎么办呢?对受害一方,佛教主张“忍”,正如六组慧能所说,“忍则众恶无喧。”对造孽一方,佛祖也要灭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p> <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对佛教来说,“诅咒”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是不符合佛祖的心意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