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底吴村的晨雾总是带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笼罩着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天还未大亮,鸡鸣声便此起彼伏地响起,唤醒了沉睡在炊烟与露水之间的村庄。吴居橍站在自家屋前,望着那片被薄雾遮掩的远山,心中翻涌着难以平息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自小便听长辈们讲起那个传说:画圣吴道子曾在此处出生,少年时曾在村后的溪边作画,笔下仙鹤振翅欲飞,引得孩童围观惊叹。可随着年岁渐长,他发现这不过是老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权威的历史佐证。村里人早已习惯了将这段传奇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没人当真,更没人深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吴居橍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心里始终燃烧着一团火,那是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对那段被遗忘历史的执念。他不甘心让吴道子的名字只停留在口头讲述中,他要证明——山底吴村,就是那位千年画圣真正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吴居橍放下手中的农活,背起干粮和水壶,开始了他的“寻根”之旅。他脚步匆匆,踏过吱呀作响的木桥,穿过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走进那些低矮的土墙瓦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位拜访的是村东头的吴阿公,九十七岁的老人,耳朵已经有些背了,却还记得小时候父亲讲过的那些故事。吴居橍坐在门槛上,一边给老人泡茶,一边轻声细语地问:“阿公,您还记得关于吴道子的事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阿公眯着眼睛,嘴角微扬:“当然记得……那时候我爹说,吴道子小时候常在这条河边玩,用芦苇杆蘸水在地上画画,画什么像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画过什么呢?”吴居橍追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过龙、画过凤,还有仙鹤。”吴阿公抬手指向远处,“听说有一次他在祠堂里画了一幅壁画,画里的仙鹤夜里竟自己飞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听得入神,连忙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细节。他知道,这些口述虽无确凿证据,却是历史最原始的种子,只要用心挖掘,或许能长出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走访了十几位老人,每一次对话都让他更加坚定信念。有人回忆起祖辈留下的族谱中有“道子后裔”的字样;也有人提到村后山有一座废弃的老宅,据说是吴家祖屋,墙上还残留着模糊的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晚,他回到家中,点上煤油灯,在昏黄的光晕下整理资料。窗外虫鸣阵阵,屋内只有纸张翻动与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他的手指被墨水染黑,眼睛布满血丝,但他毫不在意。他仿佛看见了千年前的吴道子,就站在这片土地上挥毫泼墨,留下不朽的艺术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他的笔记本已写满整整三本,录音笔里录下了数十段珍贵的讲述。他开始撰写书稿,从县志到地方文献,从古籍到碑文拓片,每一页都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段历史,谁还会去信?”他在日记本上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个雨后的清晨,他完成了最后一章的收尾。合上书稿的那一刻,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块压在心头多年的巨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这本书更有分量,让更多人信服这份研究的价值,他费尽周折,联系上了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任职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名叫李怀远,是省内知名的地方文化研究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吴居橍紧张得手心冒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教授,您好,我是山底吴村的村民吴居橍,我写了一本书,关于画圣吴道子的故里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温和的声音:“哦?你是说山底吴村是吴道子的故乡?这个课题很有趣,你把材料寄给我看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天后,李教授回了信,不仅答应为书作序,还在邮件中写道:“你的研究虽然尚需进一步论证,但态度严谨,资料详实,令人敬佩。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关注地方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捧着这份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期待的成果,吴居橍的心跳得很快。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本书出版后,家乡人脸上惊讶而自豪的表情,看到了吴道子这位“画圣”真正“回家”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找到村支书吴匡便,郑重地将书稿递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支书,这是我的心血,请您务必帮忙,让这本书尽快出版,让咱们山底吴的名气传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匡便接过书稿,翻了翻,脸上露出一丝模棱两可的笑容,拍了拍吴居橍的肩膀:“兄弟啊,你这事做得好,为村里争光!放心,我一定给你想办法,你先回去等消息吧,这事儿急不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满心欢喜地离开了村委会,脚步轻快,仿佛已经听到了油墨印刷的机器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转身离去后,吴匡便合上了书稿,轻轻叹了口气,喃喃道:“这种事,谁说得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从窗缝吹进来,吹乱了桌上的几张稿纸。吴居橍的梦,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等待,有时比创作本身更加磨人。起初的日子,吴居橍还能耐心等待。他相信支书吴匡便的话,相信事情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他甚至开始规划,书出版后要如何组织一场小小的发布会,邀请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人们。</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他每天清晨都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坐着,望着村委会的方向出神。风从田埂吹来,带着泥土的清香和稻穗的气息,他却无心欣赏。他的目光总是落在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上,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吴匡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叠盖了红章的文件,笑着说:“成了。”</p><p class="ql-block">“书出了,得请我喝一杯吧?”有天,他在村头遇见老李头,两人蹲在墙根抽着旱烟。老李头笑呵呵地说。</p><p class="ql-block">“那是当然。”吴居橍也笑了,笑容里透着期待,“到时候你可得第一个发言,说说你小时候听过的那些吴道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老李头点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怀念:“那会儿我们村还有学堂,孩子们放学都爱围着老人问这些传说。现在嘛……”他叹了口气,“年轻人都走了,剩下我们几个老骨头,连说话的人都少了。”</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没接话,只是低头拨弄着手里的烟杆。他知道老李头说的是实情。村子这些年越发冷清了,文化馆也没建起来,孩子们更愿意刷短视频、打游戏,谁还耐着性子听一个几百年前的画圣传说?</p><p class="ql-block">但他还是相信,只要这本书能出版,哪怕只让一个人重新对家乡的历史感兴趣,也值得。</p><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去,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村委会的大门似乎从未为他的书稿敞开过。他几次鼓起勇气想去询问进度,却又在门口犹豫,支书吴匡便似乎总是忙,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偶尔在路上碰到,吴匡便也只是含糊地应付几句:“还在办,还在办。”那眼神里的闪烁,让吴居橍的心一点点沉下去。</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终于鼓足勇气走进了村委会。屋子里堆满了各种报表和文件,空气中飘着茶香与墨味。吴匡便正坐在办公桌后打电话,声音拉得很长:“这个项目是重点,必须优先安排!”</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站在门口等了十几分钟,直到电话挂断,才小心翼翼地开口:“吴书记,那个……我的书稿,手续办得差不多了吧?”</p><p class="ql-block">吴匡便抬起头,皱了皱眉,像是刚想起这回事:“哦,还在走流程呢,别着急,快了快了。”</p><p class="ql-block">“需要我这边再补点材料吗?”吴居橍追问。</p><p class="ql-block">“不用不用,交给我就行。”吴匡便摆摆手,语气轻描淡写,“你放心,我不会让你白忙活的。”</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点了点头,转身离开时,心里却像压了一块石头。</p><p class="ql-block">他开始变得焦虑。夜里,他常常辗转反侧,想着那摞书稿是否还在某个角落积灰,想着自己几年的心血会不会就此石沉大海。白天,他看着村里依旧沉寂的景象,看着孩子们对吴道子的传说毫无兴趣,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试图去查阅出版流程,了解需要哪些手续,却发现那些流程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而他得到的唯一承诺,就是支书那句“正在办”。</p><p class="ql-block">有时候,他会翻出自己整理的老照片,一张张地看。那些泛黄的照片里,是他父亲年轻时拍下的村中古迹,是他祖父讲吴道子故事时的模样,是几十年前村里举办庙会时的热闹场景。他曾想把这些画面变成文字,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吴家祖上是书香门第,你爸当年也是个文人。”母亲曾这样对他说,“你要是能把咱们村的文化传承下来,也算对得起祖宗了。”</p><p class="ql-block">可如今,这些努力却被困在一个看不见的漩涡里,无人问津。</p><p class="ql-block">时间是最无情的雕刻刀,它不仅雕刻着容颜,也雕刻着希望。几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吴居橍眼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们一个个逝去,而他那本记录着家乡荣耀的书稿,依旧躺在某个未知的地方。他曾经饱满的热情,如同被烈日暴晒的种子,渐渐失去了生机。</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路过村小学,听见教室里老师在讲课:“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清明上河图》,这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他驻足片刻,心里五味杂陈。吴道子,这位唐代画圣,不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吗?为何没人提起?为何没人记得?</p><p class="ql-block">终于有一天,村里传来了消息:村支书吴匡便因为一些经济问题被调查,很快下台了。这个消息像一声闷雷,在吴居橍早已疲惫不堪的心上炸开。</p><p class="ql-block">他立刻去找新上任的村干部,试图打听书稿的下落。得到的答复却让他如坠冰窟:新任支书吴湖祐表示,他对此事一无所知,而且,吴匡便已经翻脸不认账,当初的承诺根本就是空头支票。</p><p class="ql-block">“你是说……他不承认接过我的书稿?”吴居橍的声音有些发抖。</p><p class="ql-block">“不是我不帮你查,是真的没人提到过这事。”吴湖祐摊了摊手,“你也知道,吴匡便现在被审查,很多事情都在重查,但关于出版的事,确实没有档案。”</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愣在原地,良久说不出一句话。他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不仅仅是天气转凉带来的,更是来自内心的绝望。他看着自己亲手整理的老照片,看着那些记录着吴道子传说的笔记,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p><p class="ql-block">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几年来奔波的身影,那么执着,却又那么可笑。</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他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月光惨白,照在他桌上散乱的纸页上。他拿起一本笔记,轻轻翻开,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他抄录的古籍资料和村民口述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吴道子,字道玄,唐代著名画家,被誉为‘画圣’。曾在汝南一带游历,留有壁画遗迹……”</p><p class="ql-block">他读着这些熟悉的句子,突然觉得它们像是一种讽刺。他花了多少年搜集这些资料?他拜访了多少位老人?他熬了多少个夜整理成册?</p><p class="ql-block">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句“正在办”吞噬了。</p><p class="ql-block">心灰意冷,这四个字从未如此真切地刺痛过他。他默默地收拾起那些关于书稿的资料,把它们锁进一个旧木箱的深处。从那以后,他很少再提吴道子,很少再提家乡的文化建设。那份曾经炽热的情怀,被现实的冷水浇得透心凉,最终沉寂在了心底最黑暗的角落。</p><p class="ql-block">他对家乡,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第一次产生了深深的失望。那份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最终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吹灭。</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村里建起了新的文化广场,墙上贴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标语。吴居橍站在远处看着,嘴角浮起一抹苦笑。</p><p class="ql-block">“如果早一点,就好了。”他喃喃自语。</p> <p class="ql-block">心灰意冷,这四个字从未如此真切地刺痛过吴居橍。村委会那扇紧闭的门,仿佛也象征着他心中那扇希望之门的关闭。他站在门前,久久伫立,阳光灼热地打在脸上,却感觉不到一丝温度。他转身离开时脚步沉重,像是拖着整个世界的重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像只受伤的野兽,蜷缩在角落里,逃避着现实带来的伤痛。屋内沉闷而压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与窗外鸟鸣、蝉声形成鲜明对比。他坐在床沿,望着桌上那些曾经充满期待、如今却蒙尘的书稿和资料,它们静静躺在那里,仿佛也在嘲笑他的失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光依旧透过窗棂,洒在那些纸页上,形成一片片模糊的光斑。他伸手拂去一本书上的灰尘,翻开泛黄的纸页,目光游移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之间,却一个字都读不进去。他的心如同干涸的河床,空洞而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夜里,雷雨交加,风卷着雨水拍打着窗户。他在昏暗的灯光下翻阅着家里那几本世代相传、早已破旧不堪的族谱和古籍。这些书大多是用毛笔小楷抄写的,纸张泛黄,边缘卷曲,散发着陈年的墨香和淡淡的霉味。他随手拿起一本,本想从中寻找些许慰藉,却只是机械地一页页翻过,目光所及,皆是往昔的荣耀与如今的落寞交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祖吴道子……画圣之名,流传千古……”他低声念着,语气中带着几分苦涩,“可如今呢?我们又算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他几乎要合上书时,一页夹在里面、明显不属于原书的薄绢滑落出来。绢布极薄,几乎透明,上面用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古朴而流畅的笔迹写着几行小字。他凑近了仔细辨认,心跳骤然加速——那上面竟然提到了先祖吴道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子公神技,非止画于壁上,亦有心得手稿,名《道子技法》。公惜之,藏于故里。然战火频仍,恐遭不测,遂托于族中长房。自此,代代传抄,以存其神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的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继续往下看,绢布上接着写道:“……至康熙年间,振魁公抄录最后一卷,藏于祖宅东墙夹层,嘱后世子孙,若有机缘,可重见天日,以彰祖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振魁!这个名字他依稀记得,是族谱上记载的一位远祖。这份薄绢,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心中尘封已久的大门。吴道子不仅有传说,更有遗物传世!而且,这遗物就可能与他们家族,甚至就藏在山底吴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猛地站起身,房间里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明亮起来。他走到窗前,推开紧闭的木窗,一股湿润的夜风扑面而来,吹散了他心头的阴霾。远处山影朦胧,村口的老槐树在风雨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他招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真能找到《道子技法》,那不仅是对家族的交代,更是对历史的回应。”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翌日清晨,他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便直奔村口的老祠堂。老祠堂建于明代,雕梁画栋,虽年久失修,但仍显庄严肃穆。他推门而入,迎面扑来的是熟悉的檀香与岁月沉积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这么早来做什么?”守祠的吴伯从里间走出来,手里拿着扫帚,满脸疑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我想看看族谱。”吴居橍语气坚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族谱?你不是前几天刚看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不一样。”他将那块薄绢小心翼翼地展开,“我找到了一些线索,关于吴道子的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接过薄绢,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片刻,神色渐渐凝重。“这是你太爷爷当年留下的东西……我一直以为早就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一直夹在族谱里。”吴居橍急切地说,“吴伯,您还记得祖宅东墙的事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沉默良久,缓缓点头:“你太爷爷年轻时确实说过,东墙夹层里藏着一样重要的东西。但他临终前没来得及说清楚……后来也没人再提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要去看看!”吴居橍眼神坚定,“哪怕只有一丝可能,我也要找到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伯看着他,许久才轻叹一声:“去吧,孩子。记住,你身上流的是吴家的血,也是画圣的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天后,吴居橍带着工具来到祖宅。祖宅位于村北,背靠青山,前临溪水,已多年无人居住。他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灰尘扑面而来。屋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晨曦透过瓦缝洒落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沿着墙壁一路摸索,终于在东侧墙上发现了一处略微凸起的地方。他用锤子轻轻敲击,果然听到空洞的回音。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小心地拆除砖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一块块砖被取下,一个小小的夹层逐渐显露出来。里面放着一个油纸包裹的物件,已经有些破损。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一本用绸布包裹的册子——封面赫然是四个遒劲有力的篆体字:《道子技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泪水在他眼眶中打转。他紧紧抱着那本书,仿佛抱住了一个失落已久的梦。这一刻,所有的失望、沮丧、心灰意冷,在这一刻都被一种突如其来的、近乎狂热的希望所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知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见证。他决定,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让这段历史重现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抬起头,望向窗外湛蓝的天空,心中第一次充满了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希望像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在吴居橍心中迅速生长。春风还未完全融化山底吴村屋檐下的残雪,但他的心已经滚烫。他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失落,而是立刻行动起来。这一次,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个人化——寻找先祖留下的《道子技法》。</p><p class="ql-block">他再次一头扎进了家族的故纸堆里,老宅那间尘封多年、散发着樟脑与霉味的书房成了他新的战场。阳光从斑驳的窗棂斜斜洒下,照在泛黄的族谱上,仿佛也为这段尘封的历史投下了微光。他翻动着一页页沉重的纸张,手指划过那些工整的毛笔字迹,眼神专注得几乎能刺穿纸背。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漫无目的,而是紧紧锁定在康熙年间以及其后几代先祖的记录上。</p><p class="ql-block">“吴振魁,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卒于乾隆四年……”他轻声念着,眉头紧锁,“曾游历江南,拜入某画派门下,未详其名……”</p><p class="ql-block">他查阅每一本族谱,比对每一个名字,试图找到关于吴振魁以及那本手稿的更多蛛丝马迹。他发现,家族中确实有几位先祖对吴道子的艺术和这份《道子技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的曾专门研究过技法,在族谱边栏留下过零星的笔记;有的甚至模仿过吴道子的画风,留下过几幅早已模糊不清的画作。这些记录虽然零散,却像是一串断断续续的珍珠,串联起家族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视。</p><p class="ql-block">“你看看这个。”一位堂叔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捧着一本旧书,递给他时神情有些复杂,“这是你爷爷生前常看的一本手抄本,他说里面藏着些东西。”</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接过那本书,封面已褪色,纸张泛黄而脆弱。他小心翼翼地翻开,只见其中一页夹着一张薄绢,上面写着几个小楷:“东墙夹层,藏技于壁。”</p><p class="ql-block">他的心跳猛地加快,指尖微微颤抖。这正是他一直在找的关键线索!</p><p class="ql-block">然而,当他的视线追随着线索来到吴振魁之后,一切都戛然而止。关于手稿的下落,关于那个神秘的东墙夹层,族谱和古籍上再也没有任何记载。仿佛吴振魁之后,这份传承就突然中断了,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p><p class="ql-block">他站在老宅的东墙下,伸手抚摸那片斑驳的砖墙,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可能: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夹层?又或者,那只是祖先为了防贼而设下的障眼法?</p><p class="ql-block">“你说你爷爷当年有没有提过什么?”他转身问那位堂叔。</p><p class="ql-block">堂叔摇了摇头:“只说那是你太爷爷留下的规矩,不能轻易翻修东墙。”</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线索虽断,但他知道,真正的答案不在这里,而在更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线索的断裂并没有让吴居橍气馁,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的斗志。如果在家乡找不到,那就去更广阔的世界寻找!他开始走访家族中尚存的几位长辈,那些比他更年长、或许记得一些家族旧事的长辈。他捧着泛黄的族谱,耐心地询问,仔细地倾听。</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小时候听你太奶奶说过,家里以前有个‘秘藏’的东西,说是能传世的宝贝。”九十二岁的二姑婆坐在藤椅上,眯着眼回忆,“不过后来战乱频发,谁还记得那些事呢?”</p><p class="ql-block">“秘藏?”吴居橍追问,“她有没有说是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记不太清了……好像是跟一幅画有关吧。”老人皱眉思索,“那时候你还小,不知道这些事。”</p><p class="ql-block">每一次交谈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但哪怕一丝微光,也能点燃他的希望。老人们拄着拐杖,眯着眼睛,努力回忆着那些模糊的往事,有的说听老一辈提起过什么秘藏,有的则摇头表示不知。线索依旧渺茫,但每一次的探寻,都让他对这份家族的使命更加坚定。</p><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他在灯下再次看到吴振魁的名字,看到那句“嘱后世子孙,若有机缘,可重见天日”,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p><p class="ql-block">窗外雷声滚滚,雨点敲打着瓦片,如同命运的鼓点。他合上族谱,站起身来,望着墙上那幅自己年轻时临摹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心中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山底吴村太小了,承载不了这份历史的重量,也困不住我此刻澎湃的心。”他低声自语,语气坚定如铁。</p><p class="ql-block">他决定,离开家乡,去更远的地方,去那些可能与吴道子、与清代书画界有所交集的城市,去那些可能收藏着家族迁徙记录的档案馆,去寻找那本可能早已流传出去的《道子技法》。</p><p class="ql-block">收拾行囊的那天,他没有告诉任何人。清晨的山村还笼罩在一片灰蓝色的晨雾中,远处传来鸡鸣和犬吠,一切如常。他只是默默地叠好最后一件衣服,将那块写着关键信息的薄绢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口袋。</p><p class="ql-block">“再见了,老宅。”他站在门前,轻轻抚过门框上的雕花,那是他儿时最爱玩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他推开门,走向那片熟悉的、却又即将成为他出发点的土地,脚步坚定,眼神里闪烁着与当年创作《画圣故里山底吴》时截然不同,却又同样炽热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他要去追寻的,不仅仅是先祖的遗物,更是一段失落的历史,一种失落的荣耀,以及,一个重新定义自己人生价值的契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