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底吴村风云再起——尘梦故园

鲁尘的小院(拒闲聊,微信)

<p class="ql-block">豫中大地,古称颖川,今之禹州。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上古时期起,这片土地便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紧相连。相传,禹王在此建都,划分九州,开启了中华王朝的序幕。从此,“华夏第一都”的美誉便深深镌刻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历史更迭,但颖川的文化底蕴却从未衰减。它不仅孕育了无数英杰才俊,也孕育出一种惊艳世人的艺术瑰宝——钧瓷。这种瓷器以釉色变幻莫测、色彩斑斓著称,尤以“雨过天青云破处”为极致之美,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钧瓷不仅是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文化审美与智慧的结晶。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禹州逐渐成为钧瓷的核心产地,享有“钧都”之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这片土地还因药材贸易繁荣而声名远播。早在唐宋时期,禹州便是南北药材集散的重要枢纽,药商云集,交易兴盛。每年春秋两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都会汇聚于此,带来五湖四海的珍贵药材。街市之上,药香弥漫,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因此,禹州又有“药都”之称,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落着无数历史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逍遥观依山傍水,传说是黄帝修道升仙之所,千年香火不绝;吴道子故里清幽静谧,画圣曾在此挥毫泼墨,留下千古丹青;吕不韦的故乡则诉说着那位奇货可居的商人如何从一介布衣跃入庙堂之巅;张良功成身退后隐居的山洞仍藏于林间,仿佛还能听见他低语兵法的声音;药王孙思邈曾在药王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百姓感其恩德,世代供奉;周定王陵沉静肃穆,那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帝王陵墓,静静守护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还有神垕古镇,作为钧瓷文化的发源地,窑火不熄,匠人辈出,至今仍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匠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文明印记中,有一个名为山底吴的小村庄,它便是画圣吴道子的故里。这个村庄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据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至唐宋时期,随着吴道子的横空出世,这座村庄更添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山底吴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村口的老槐树迎风挺立,枝干虬曲,仿佛见证了岁月的变迁。鸡鸣犬吠交织成乡村的晨曲,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柴火与泥土的气息。村中的青石板路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东头有一座古朴的祠堂,门楣上书“吴氏宗祠”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祠内正厅供奉着吴道子的画像,两侧悬挂着历代文人对其画艺的赞誉之词。画像中的吴道子目光炯炯,神情专注,仿佛仍在执笔作画。每逢清明或重阳节,村民们便会聚集于此,焚香祭拜,缅怀这位伟大的先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山底吴的历史悠久,但村中建筑几经重建,已难觅沧桑旧貌。白墙灰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绿意盎然的菜园点缀其间,显得生机勃勃。岁月仿佛不忍在其身上留下太多痕迹,让它既古老又年轻,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走在山底吴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见吴道子当年挥毫时笔尖与纸帛摩擦的轻响,看见他在晨曦中凝望山峦、构思画卷的身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似浸润着艺术的灵光,让人不禁心生敬仰,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夜,像一只永不疲倦的巨兽,在霓虹灯与车流的簇拥下咆哮着。街头的风卷起尘土与纸屑,扑打着行人的裤脚,而吴居橍站在地铁口旁,手中握着一杯已经凉透的豆浆,眼神却空洞地望向远方。</p><p class="ql-block">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泛白的灰夹克,肩上背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里面塞着他刚被退稿的手写小说。那是一篇关于故乡山底吴的长篇故事,原本寄予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和对文学的一丝幻想,却被编辑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太乡土,不够都市。”</p><p class="ql-block">“都市……”他喃喃自语,“可我写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是我自己的根啊。”</p><p class="ql-block">手机突然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打断了他的思绪。来电显示是一个熟悉的号码——是湖祐爷。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喂,居橍啊!我是吴湖祐。”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还有一股不容置疑的亲切感,“听说你小子在北京写东西?写得咋样咱先不说,与其在外面漂着写那些不着边际的,还不如回来写写咱们的家乡呢!咱山底吴,画圣的故里,有多少故事等着人去挖啊!村里就缺你这样有文化、能动笔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吴居橍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他望着眼前高耸入云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出刺眼的光,映照出无数个像他一样在梦想边缘挣扎的身影。北漂的日子并不容易,白天他在一家小出版社做兼职校对,晚上则伏案写作,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出租屋里堆满了他的稿纸,有的是小说,有的是散文,还有些他自己都分不清是什么体裁的文字。</p><p class="ql-block">他靠这些文字活着,也靠这些文字死去。</p><p class="ql-block">“湖祐爷,您说的是。”他终于开口,声音略带沙哑,“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的荣幸。”</p><p class="ql-block">电话那头似乎松了一口气,“好孩子,我就知道你心里还记挂着山底吴。你要是回来了,村里给你腾一间老房子改的工作室,让你安心创作。还能帮咱们整理族谱、挖掘历史,说不定哪天还能申请非遗啥的。”</p><p class="ql-block">“谢谢您……我会考虑的。”吴居橍轻轻挂断电话,抬头望向天空。北京的天总是灰蒙蒙的,像是永远洗不净的尘埃盖住了星辰。</p><p class="ql-block">他缓缓地沿着街道走着,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摆着畅销书榜单,封面光鲜亮丽,作者名字陌生又遥远。他曾经幻想过自己也能站上那个位置,但现实却一次次将他推回原点。</p><p class="ql-block">他走进了一家街角的小面馆,点了碗素椒拌面。老板是个东北汉子,一边下面一边跟他搭话:“兄弟,一个人吃面啊?看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熬夜写东西了?”</p><p class="ql-block">吴居橍苦笑点头:“嗯,写东西。”</p><p class="ql-block">“哎哟,文人呐!”老板笑呵呵地递上面来,“我年轻时候也想当作家,后来发现写不出来,只能卖面。不过也好,一天忙下来,虽然累,但踏实。”</p><p class="ql-block">“踏实……”这个词像一根针,戳中了吴居橍内心最柔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他低头吃着面,脑海中浮现出小时候的画面:老家门前的老槐树、屋后潺潺的小溪、父亲拿着毛笔教他写字的模样。那时的他,总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大作家,把山底吴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p><p class="ql-block">如今,他离世界很近,却离家很远。</p><p class="ql-block">吃完面,他走出小店,晚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他掏出手机,打开地图,搜索“山底吴”。那个小小的村庄,在地图上几乎只是一个点,却是他全部的来处。</p><p class="ql-block">他站在北京的街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第一次生出一种清晰的念头:</p><p class="ql-block">或许,回家乡,并非放弃梦想,而是换一种方式去追寻。</p><p class="ql-block">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这座城市最后的气息留在肺里。然后,他转身走向地铁站,脚步坚定,像一个终于找到方向的旅人。</p><p class="ql-block">一个决定,在他心中悄然成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列车缓缓停靠在家乡的小站,吴居橍从车窗望出去,一眼便看见了站台上等候的吴湖祐。老人身着洗得有些发白的藏青布衫,脚蹬一双旧胶鞋,手里还握着一根拐杖。他站在人群边缘,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眼神却格外明亮,像是等待已久的孩子终于归来。</p><p class="ql-block">“回来了啊?”吴湖祐笑着迎上来,声音沙哑但温暖,“这一路还好吧?”</p><p class="ql-block">“还好。”吴居橍接过行李,轻轻点了点头,“路上睡了一觉,精神还不错。”</p><p class="ql-block">两人并肩走出车站,初秋的拂晓尚未完全苏醒,天边泛着一抹淡淡的青黛色。空气中夹杂着些许湿润的泥土气息,混着远处田野里稻谷成熟的清香,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他们踏上回村的土路,脚步轻快却不急促。吴居橍一边走,一边打量四周。那些熟悉的山影、田埂、老树,仿佛从未改变,却又似乎多了几分陌生感。</p><p class="ql-block">“这还是当年那条小道吗?”他望着脚下蜿蜒的乡间小径,语气中带着一丝怀念。</p><p class="ql-block">“哪能不改呢?”吴湖祐笑了笑,“不过走得人多了,自然就宽了些。你小时候常在这儿摔跤,还记得不?”</p><p class="ql-block">吴居橍也笑了:“记得,那一次摔得膝盖都破了皮,是你背我回去的。”</p><p class="ql-block">吴湖祐摆摆手:“小孩子嘛,摔几下才长得结实。”</p><p class="ql-block">说话间,他们登上了一座不高却视野开阔的土岗。这里是村人常说的九龙山。吴居橍停下脚步,深深吸了一口气,只觉胸腔被晨风涤荡得干干净净。远眺前方,三峰山峦隐现于淡云薄雾之间,沉静而肃穆,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那边就是咱们村。”吴湖祐指着山下一片翠绿之地,“对面是九龙山,背后是三峰,西边是玉皇山,东边是丘陵平原,兰河绕村而过。村里老辈人常说,这是‘九龙吸水,物丰田饶’的格局,风水好得很。”</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点头:“确实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你是不知道,以前我们种地,年年都有收成。你爷爷那时候,村里谁家没粮吃,他就去借给谁。”</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沉默片刻,低声问:“你说这些年来,村子变了吗?”</p><p class="ql-block">吴湖祐看了他一眼,笑道:“当然变了。人变了,房子也变了,可根还在。你看那边——”他指向右侧的一片树林,“你还记得那棵歪脖子槐树吗?你小时候总爱爬上去看鸟窝。”</p><p class="ql-block">吴居橍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一棵枝干虬曲的老树,在晨光中投下斑驳的影子。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儿时的欢笑与奔跑,仿佛就在昨日。</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右首的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山雀野鸡的鸣叫,清脆悦耳,让人心旷神怡。田里的庄稼长势正旺,叶片上凝结的露珠在熹微的晨光下晶莹剔透,仿佛是仙女不慎洒落的珍珠。</p><p class="ql-block">下了103省道向北,走到村子入口的大坡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呈南北走势的斜坡灰瓦屋顶。瓦檐相互毗邻,紧密而不错乱,屋脊上蹲坐着几只小兽,龙头挑角傲然翘首。目光下移,房檐下方是两尺见宽的白灰墙面,上面精心雕绘着栩栩如生的各色花鸟图案:喜鹊报喜、寒梅傲雪、百鸟朝凤、富贵牡丹……宛如一幅乡村艺术画廊,朴素而生动。</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新修的时候特意请老匠人手工雕的。”吴湖祐解释道,“虽然现在讲究现代风格,但我们村还是想保留些老样子。”</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点点头,心中却有些复杂。他知道,这种“保留”,其实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无奈。</p><p class="ql-block">下了陡急的大坡,绕过一个半月形的坑潭,吴居橍跟着吴湖祐右拐进入了村子的第一条主街。这个在九十年代初期约有二百多户、近千人口的村子,如今看来似乎变化不大,又似乎处处透着新意。主街两侧,百十户居民的房屋并列着,清一色的木窗兰砖墙壁,雕花的门窗压石,整齐划一,透着一种朴素的秩序感。</p><p class="ql-block">“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吴居橍喃喃道出儿时对村路的记忆,“现在倒是好多了。”</p><p class="ql-block">“是啊,水泥路铺了几年了。”吴湖祐叹了一声,“可我还是喜欢那种泥土味儿。闻着踏实。”</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深吸一口气,果真嗅到了那股熟悉的味道。它混杂着柴火的气息和清晨的露水,是这片土地独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沿着前街缓缓向西,吴居橍看到了一处与众不同的小院和一处大院。小院是由众多的青石碑刻围圈而成的碑林苑,静默地诉说着过往。小院后方高一台阶处,便是吴道子纪念馆,门口四株常青松柏肃立守护,仿佛画圣的魂魄依然在此凝望。</p><p class="ql-block">“这是去年刚修好的。”吴湖祐介绍道,“县里拨了点款,我们也凑了些钱,把老祠堂改成纪念馆了。”</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望着那扇朱红大门,心中升起一股敬意。他缓步走近,伸手抚摸门旁的石碑,指尖触到冰冷的石纹,仿佛穿越了时空,听见了历史的低语。</p><p class="ql-block">再往前几步,便是那所曾承载无数童年记忆的大院——山底吴小学。吴居橍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大门坐西向东,北侧是四间教室、校长室兼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和图书室;南侧是两间教室和一方土墙屏障。西南角的厕所外,那棵上了年岁的歪脖大桐树依然挺立,当年上下课敲的钟——一个一米来长、直径十几公分的废弃钢桶——就曾挂在它的歪脖处。</p><p class="ql-block">“钟还在吗?”吴居橍低声问道。</p><p class="ql-block">“早拆了。”吴湖祐答道,“不过孩子们说,有时候风大的时候,还能听见‘叮当’一声响。”</p><p class="ql-block">吴居橍苦笑了一下:“那是风吹铁皮的声音吧。”</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吴湖祐看着那棵树,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但我们都愿意相信,那是钟声。”</p><p class="ql-block">吴居橍仰头望着那棵老树,仿佛看见了自己儿时的模样,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校门。琅琅的读书声、推着钢圈奔跑的身影、女孩们跳皮筋的欢笑,仿佛还回荡在这片空地上。</p><p class="ql-block">他心中感慨万千。村中的建筑物更新换代的脚步确实有些过快,单从许多新建的房屋风格上,已寻不到太多久远年代的印记。然而,正是这些新旧交织的景象,构成了山底吴村“古老而又年轻”的独特面貌。</p><p class="ql-block">“你觉得这里还能留住些什么吗?”他忽然问。</p><p class="ql-block">吴湖祐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道:“只要还有人记得,就不会真正消失。”</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望着眼前这座村庄,阳光已经洒满了整个山谷。他知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里永远是他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站在熟悉的土地上,吴居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清晨的阳光洒在山脚下的村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让他整个人都仿佛被洗净了一般。远处的山峦轮廓清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他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缓缓地走在村口的老石板路上,脚步轻而稳,每一步都像是踩进了记忆深处。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是童年最真实的底色。北京的高楼大厦、霓虹灯影已经渐渐模糊成遥远的背景音,取而代之的是鸡鸣狗吠、柴火炊烟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回来啦?”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转过身,看见是村里的老支书吴贤世大伯,正蹲在墙根下抽旱烟。他的脸上布满岁月雕刻出的皱纹,眼神却依旧明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嗯,回来了。”吴居橍笑了笑,语气里带着一丝释然,“这次是真打算留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贤世大伯点点头,吐出一口烟圈:“早该回来了。咱这地方虽小,可故事不少。你有文化,会写文章,正好能帮咱们把事儿说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心头微微一震。他想起了吴湖祐爷的话:“咱家乡就缺乏像你这样能写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他还年轻,对这句话不以为意,只觉得家乡太小,装不下他的梦想。如今走过千山万水,见识过无数风景,才发现真正动人的东西,往往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望向远方,那片曾孕育出画圣吴道子的土地,至今仍流传着他少年学画的传说;那座世代烧制钧瓷的窑炉,依旧燃烧着千年不熄的火焰;还有药都的传奇故事,在村民口中一代代传颂。这些,都是城市的钢铁森林无法给予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打算写一本书,”他低声说,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贤世大伯</span>,“关于咱们村,关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贤世大伯</span>笑了,眼角堆起深深的纹路:“好啊,早就该有人来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他知道,他的文学之路,将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翻开新的篇章。他要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家乡的山川河流,去讲述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去探寻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走进村子,看见几个孩子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如铃。一位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眯着眼看他走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是橍娃吗?几年没见,长结实了。”老人笑着打招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奶奶,是我。”他弯腰问候,“我回来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老人连连点头,“你是读书人,有出息的人,村里人都盼着你能把咱这儿的事儿讲给外头听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居橍眼眶有些发热。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写作。他的文字背后,是一群默默守望着土地的人,是一段段鲜活却不为人知的历史,是一种传承已久的乡土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山如黛,晨曦渐明,山底吴村在新的一天中缓缓苏醒。吴居橍的心中,也升起了一轮新的太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站在村头的槐树下,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笔记本,心里已经有了第一个故事的开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