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后在家整理电脑里的老文件时发现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和老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是我们82级同学毕业30周年(我们那时的本科是五年制)的秩年(即以十年为单位的整数年份)。为此年级同学们和学校组织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本文就是利用当时留下的老照片和老视频对那次活动做一个补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照片信息看,集体的纪念活动从2017年4月28日开始,持续到4月30日清华大学106周年校庆日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6日我自己有事先回了一趟学校,并趁着人少的机会参观一下校园,回味一下过去那些熟悉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清华大学的南门。1982年8月底我到清华报到时进的就是这个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南门进来这条路一直向北走到与“清华路”的交叉点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是新清华学堂。过几天我们的纪念大会将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校时的汽车系系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当时叫“机械工程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系馆的西边不远处是清华的“二校门”。二校门为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此,常被人们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校门最早就是清华园的牌坊,始建于1909年,汉白玉雕花门楼,洋溢出浓郁的西洋风味。门楣上“清华园”三个大字由清朝的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题写。字体圆润端庄,颇具台阁风韵。它曾经是最早的清华校门,后来清华扩建后这里成为了一个类似于牌楼的标志物,被称为“二校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初期二校门被红卫兵拆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校期间这里是一座毛主席挥手立像。1991年清华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前夕,在清华校友的捐助下,清华园牌楼在原址得到了恢复。由于没有准确的原建筑图,现在的“二校门”是根据照片复原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二校门继续向北走,在道路西侧、一教(“第一教学楼”的简称)北面有一座纪念碑,上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而立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看似普通的石碑却包含着“五绝”:</p><p class="ql-block">1、碑主是近代国学大师、浙江海宁籍的王国维;</p><p class="ql-block">2、撰写碑文者是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p><p class="ql-block">3、设计石碑样式者是近代建筑大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p><p class="ql-block">4、题写碑额者是近代考古学先驱、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p><p class="ql-block">5、书写碑文者是近代哲学法学家林志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向北走,眼前是一块大草坪。草坪的南端正中立着一个日晷。这是清华学校时期1920届毕业生集体捐赠的纪念物,旨在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毕业前曾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拓下了日晷上的这四个字用来自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草坪的北面是大礼堂。我在校期间曾经多次随清华民乐队在这里演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大礼堂是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始建于1917年,建成于1921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融合希腊与罗马古典建筑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作为清华园的核心建筑,它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礼堂的东南方向是清华学堂,一幢样式别致的二层楼房,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属德国古典风格,是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校舍主体建筑。当年我们的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等很多课程是在这里上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拍摄清华学堂的很经典的机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礼堂的东北方向是于1931年扩建完工的图书馆。据说校友凭校友卡仍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览图书,但我自从离校后还从来没有进去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堂前大草坪西面“二教”再往西的路北是“工字厅”。工字厅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原本是嘉庆皇帝的省耕别墅,建在熙春园内,道光皇帝即位后将工字厅建筑群扩建为现在的规模。道光二年,道光皇帝将熙春园一分为二,东部“涵德园”赐给他的三弟惇亲王绵恺,涵德园就是后来的清华园。咸丰帝即位后亲笔题名“清华园”。工字厅现为学校党政机关的核心办公场所,兼具历史文物与行政功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字厅的后面是“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校园内最具代表性的园林景观之一,以其荷花池、古典建筑群和深厚文化底蕴被誉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字厅的西南是“近春园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在学校时这一带被称为“荒岛”,现在则是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到了校庆日的话,上述这些地方将变得人山人海,只能“错峰”才能拍到人少景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月28日是我们活动的签到日。</span>年级的正式活动被安排在4月29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刚入校时我住在位于1号楼阴面的246号宿舍。入校大约两年半左右班级内把住阴面和阳面宿舍的同学对换,全班五个宿舍中我们246宿舍与335宿舍的同学对换位置。下图是先后入住246和335两个宿舍的大部分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9日午餐期间与当年在校时教过我们汽油机供油系统的庄人隽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9日下午举行了年级自己的(没有学校官方参加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大会的主题是“把爱聚一起”,取的是“82聚17”(82级欢聚在2017年)的谐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纪念大会上参加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这是演出结束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30日星期日是清华的106周年校庆日(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我早早地便来到了学校以便参加今天的一系列活动。这是学校主楼的中央主楼,于1966年落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主楼这里正好赶上了升国旗仪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看完升国旗仪式后,我赶紧去到东大操场那里,准备加入我们82级同学组成的方队参加校庆日运动会的入场仪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当时的标准装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82级方队在入场式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场式结束后整个东大操场成了欢乐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我们自己系的旗帜感到格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距离由校方举办的1982级同学毕业30年纪念大会还有一段时间,我抽空去参观了一下会场(新清华学堂)旁的校史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82级的同学来说,在校期间我们经历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1984年10月1日我们82级近两干名同学组成巨幅祖国地图仪仗方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下图是我们82级毕业纪念册里的当年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游行活动。这是当时的队列排列表的一部分。黄圈内是我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华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和校史馆、档案馆馆长范宝龙(二人都为我们82级同学)等共同以1982级全体同学头像和国庆阅兵那天我们方队通过天安门前的照片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大型瓷片壁画,并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7年4月1982级学生毕业30周年之际捐献给母校,再现那难忘的历史瞬间。</span>据悉,原作2000余块瓷片全部在景德镇烧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的清华新闻上对此事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陶瓷壁画已作为至今唯一一个年级捐赠物在校史馆长期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这幅陶瓷壁画的更清楚的照片(非美篇会员不能粘贴高清照片)。把它放大看可以看到其中的每一个小长方格(也就是每个陶瓷片)都是一张照片。那是我们当年学生证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黄圈内是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将近2000人的“茫茫人海”中怎样找到我自己?我们系同学中的有心人制作了毕业30周年的纪念册,里面有每个同学的头像和学号。上述“壁画”中的同学照片是按照学号排列的,所以可以先根据学号找出自己的大致位置,再根据自己和前后学号同学的头像特征就有了查找自己位置的方便条件。最关键的一条还是头像所在位置的背景颜色。在以蓝天为背景的位置更容易些,而我恰好在以蓝天为背景的位置。感谢排版人员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校史馆里还在举行“那时的清华、那时的我们--1982级学生生活收藏展》”临时展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品中包括了我捐赠的在校期间成绩单、学生证、1984年10月1日随校民乐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演出的照片以及(统一分配工作)报到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与我的捐赠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捐赠给学校的部分文件的原始扫描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1日夜晚国庆联欢期间随学校民乐队在天安门广场演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打杨琴者是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校期间的成绩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分配报到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学校档案馆给我颁发的捐赠证书。本文开篇提到的“我自己有事先回了一趟学校”就是去取这个证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校史馆的展览后回到新清华学堂参加校方组织的82级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新清华学堂”内景。新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为迎接百年校庆而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由池宇峰、徐航、宋歌、方方4位校友捐赠,清华建筑设计院李道增院士任总设计师。观众厅共有2011个座位,设池座和两层楼座。舞台配有双侧台,主舞台台口宽18米,台口高11.5米,乐池具备升降功能。按专业演出要求配置灯光、音响和舞台机械,主要用于举办学术交流、高水平专业演出等大型活动。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前来致辞。1964年7月出生的他比我年长9个月,与我们82级是同一年(1980年)开始上的高中,但他赶上了三年制高中,是1983年考上的清华,因此对我们82级的同学也称“学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大会在全体同学合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说“2027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现在看2027年已经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会结束后,全体同学在“新清华学堂”西侧台阶处拍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下图中黄色圆圈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两年后再聚清华园,参加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