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古城——大同

天宇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别称中国煤都。中国山西省下辖地级市。</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北岳恒山、大同长城、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九龙壁等,是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群之一,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以佛教《华严经》命名,兼具辽代皇家宗庙性质‌。</p> <p class="ql-block">其建筑融合契丹与汉族文化,核心建筑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分别代表金代和辽代的建筑巅峰,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初为薄伽教藏殿,后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扩建为寺院。辽代末年毁于战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多次修缮,并分为上、下两寺。2008年大同市对寺院进行全面修复,合并上下寺并恢复辽金时期格局。‌‌‌‌</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西朝东,体现契丹族崇日习俗,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条主轴线,现存30余座单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金代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殿之一,殿内保存明代塑像及清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辽代彩塑技法精湛,清代壁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由中央美院师生历时三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对联‌:位于普光明殿的楹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于斯当放便放”因直击现代人的精神内耗而广受推崇。这副由大同前市长耿彦波题写的对联,将佛教的“放下”哲学与世俗生活结合,成为游客感悟人生的热门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辽代原构,以壁藏楼阁和31尊辽代彩塑闻名,其中“合掌露齿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存巨大的明代塑像(五方佛、二十四诸天等)和清代巨幅壁画(高6.4米,面积887平方米),虽非辽金原作,但规模宏大,色彩绚丽,内容以佛教故事和说法图为主,也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与宏大的殿宇空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这座矗立在塞北高原上的千年古刹,以其无与伦比的辽金木构建筑(中国最大金代佛殿、唯一的辽代建筑)、惊世骇俗的雕塑艺术(“东方维纳斯”露齿菩萨)、巧夺天工的小木作极品(“天宫楼阁”壁藏)以及深厚的皇家背景与宗教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建筑艺术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座立体的历史博物馆、一座不朽的艺术殿堂。走进华严寺,便是走进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触摸到了辽金文化的灵魂,感受着千年匠心的永恒魅力。它静静地诉说着“西京”大同曾经的繁华与荣光,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称南寺。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p> <p class="ql-block">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寺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为明代作品,分列于天王殿两侧,兼具佛教护法神与民间传说形象的双重特征。‌‌</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金代彩塑杰作,塑造的是佛教二十四诸天中主管财富与吉祥的功德天(又称吉祥天女)。该塑像以独特的神情刻画和艺术表现力著称,被誉为“世间难觅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清代曾尝试重装彩绘但未完成,民国时期采用“出白”技法(覆盖白浆)后局部保留金代贴金与花卉彩绘,形成古朴与重装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赞誉其为中国古代彩塑巅峰之作,与西方圣女像相比更显东方美学特质——不刻意表现人体比例,却通过神态传递安定力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同时也是善化寺的地标式建筑。这座大殿幸运的躲过了辽末战火的浩劫,成为善化寺内最古老的辽代建筑。大殿立于高3.3米的台基之上,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在我国现存辽金建筑中,以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排名全国第三。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亭。大殿正立面七开间,设计成门窗与实墙虚实交替之构图,三虚四实,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供奉五方五智佛与两尊协侍菩萨像和两尊弟子像,皆辽代原物,气象不凡。</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的二十四诸天,人物刻画生动,动作舒展,神态自然,服饰雕工精湛,浮雕彩绘精美异常。</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室内空间,高大的佛坛与佛座,金黄的背光,整体气势磅礴、庄重威严,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盛赞善化寺: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p> <p class="ql-block">大同善化寺不管是建筑还是一堂辽金彩塑,都可以说是海内绝品了,如果您也喜欢古建筑,那么这里您一定不要错过。</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院坐北朝南。法华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为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是明代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府邸,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辽金西京国子监为基底,参照南京故宫规制建造,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宫廷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为明代太祖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 1392 年)。它是中国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九龙壁约长一倍,建造时间早 300 年,比故宫九龙壁长 1/3、早 400 年,被誉为 “九龙壁之首”。壁上的九条巨龙形态各异,或腾云驾雾,或俯瞰大地,每一条龙都仿佛拥有生命,在壁面上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应县净土寺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一座金代古刹,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以保存完好的金代大雄宝殿和精美的天宫楼阁藻井闻名。</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位于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又称吕祖观,地处大同古城中心闹市区,是大同市现存的唯一一座道教全真教宫观。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呼应,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p> <p class="ql-block">大同清真大寺,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同文庙的前身为北魏中书学(中国最早的国立学府),后历经辽代西京国子监、金代太学、元代大同县学,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为府学,二十九年迁至云中驿现址并改建为府文庙。‌‌</p> <p class="ql-block">‌布局与结构‌:坐北朝南,占地约2.2万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尊经阁。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采用元代“减柱法”设计,月台石栏雕刻宣武岩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同文庙历史上最核心的三个职位是名宦祠供奉的官员、乡贤祠纪念的乡绅以及府学教育机构中的教授署/训导署管理者‌,分别代表官方权威、地方文化精英和儒学教育体系的核心职能。‌‌</p> <p class="ql-block">与曲阜孔庙不同,大同文庙作为中国最早的皇家文庙(北魏时期),其"斯文在兹"匾额由光绪帝御笔亲题,具有独特的历史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庙原名“玄空阁”,取道家之“玄”与佛家之“空”,后因谐音及形似悬挂的状态改称“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由北魏文成帝为弘扬佛教而开凿,高僧昙曜主持,历时60余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新疆以东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艺术、波斯文化及中原传统风格,代表了公元5-6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评为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早期(昙曜五窟,16-20窟)‌:造像浑厚雄健,受西域影响。</p> <p class="ql-block">中期(如第5、6窟)‌:雕刻精细,汉化明显,如第6窟的佛传故事浮雕。</p> <p class="ql-block">晚期(21-45窟)‌:趋向秀骨清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列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佛像,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石窟的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中的佛像,慈眉善目,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安宁。</p><p class="ql-block">石窟的每一笔雕刻,都是对信仰的诠释,对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6窟‌:中心塔柱结构,四壁雕刻释迦牟尼生平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窟的静谧与庄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窟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信仰的虔诚与对艺术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佛像,静默无言,却诉说着无尽的信仰与虔诚。</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一部凝固的石头史书,一曲无声的佛国交响。</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圣殿,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精神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当您穿行于洞窟之间,仰望那穿越千年沧桑依然慈悲微笑的佛陀,触摸(请用心而非用手)那承载着无数工匠心血的石壁,您不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与一段辉煌的历史、一种深邃的信仰、一种不朽的创造精神进行对话。</p> <p class="ql-block">第20窟‌:露天大佛(高13.7米),云冈标志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将大同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来说说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复制品,真品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它是北魏时期的文物,双面绘有上下四层内容,涉及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题材。这些漆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的石雕帐座为四件一组,展出的这件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四角还圆雕了四位伎乐童子,他们或击鼓、或吹觱篥、或弹琵琶、或翩翩起舞,虽有破损,却也生动,展示着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些散发迷人蓝色光芒的玻璃器皿,它们出土自大同北魏时期墓葬群,被称为“北魏蓝”玻璃器。</p> <p class="ql-block">在北魏时期,中西文化交融、贸易往来频繁,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西域的玻璃制品以及玻璃吹制技术涌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为北魏太和八年文物。长241厘米,宽133厘米,高51厘米。为石雕床榻的前立面,细砂岩质,呈倒“山”字形。上部缠枝忍冬枝纹之间雕有舞蹈及各持乐器的伎乐童子、神兽等,下面边框饰水波纹,床足雕出四个肌体雄健,双手托举的力士。雕工卓越,装饰华美,是北魏平城期间的石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陶俑总数超过360件,按贵族出行仪仗排列,形态各异且表情生动。俑群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军事和文化融合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服饰和手持兵器的形象,展现了北魏都城大同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大同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大同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图</p><p class="ql-block">‌大同作为融合千年历史与鲜活生机的文化名城,以震撼的云冈石窟、古朴的城墙遗址、独特的美食体验和温暖的人文氛围,重塑了游客对‘煤都’的刻板印象‌。从北魏都城到现代旅游胜地,这座城市通过历史遗迹保护与文旅融合,展现出兼具厚重底蕴与现代活力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