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行(昔阳大寨篇)

思为驿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晋陕之行,事先是做了不少攻略的。路线上是顺着铁路主干线,以大城市为中心,沿线再向周边延伸。总之,就是想要尽量多走走多看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是从一开始就列入计划当中的,这也是经过了一番掂量。其中,还带着一种有温度有情愫的心结,就像早就应该去探望探望多年前曾让自己那么仰视,又那么想见见面的一位老亲戚一样。这是素来就有的一个念想,也是由来已久的心底活动。按老话讲,既然都走到家门口了,不进门看看,也太不近人情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实话,昔阳县大寨村,现如今并不算热门的旅游打卡地。就同昔阳字面上的意思,可以解析为昔日的太阳一样。在时过境迁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毕竟远去的光和热都衰减冷却了不少。不再像当年那样,引人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不再引人关注了,多年来媒体也很少见有报道。对七零后八零后,笔者不敢说,但对九零后零零后来说,如果跟人家讲讲大寨的故事,亦或再贸然跟人家谈谈大寨精神,尤其是在被现实一些严重社会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当下,肯定大都会现出一脸的狐疑状。既不合时宜,也不知你所云,更不感兴趣,就像你要八卦邻村隔壁老王的家事似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大寨最多也只是在祖父辈的闲谈中,听到过一点符号式的概念,一个远离了时代并早已淡化了的叙事。觉得那里不就是一个偏僻山坳里贫瘠的村寨嘛。什么艰苦奋斗,什么自力更生,什么奋发图强,完全就是魔幻式的说辞。那是你们上一辈子人的生存法则,跟我们新时代新社会的年轻人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完全就是两个世界两种命运的宿命安排,好比两条路上跑的车,搭不上。那不过是上一代人灌输的励志心灵鸡汤,早就熬成了所谓治愈内卷躺平的假冒滋补汤药了。少扯这些,咱烦着呢,快洗洗睡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各位看官,请您耐心点,哪怕您硬着头皮甚至带着一脸不屑,也请您慢慢看下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笔者大老远,辗转非要跑到大寨去看看,并非闲得无聊,并非是仅仅为了游览名胜古迹,或游山玩水那样单纯。同时,还隐含着一种默默的潜在动机,即做一次青春回归的巡礼,甚至带有一种类似朝圣膜拜的意味,就是要到青年时代受到过某种精神感化的原生地走一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尽管当年单一的媒体宣传和新闻报道,把人弄得昏头昏脑,真假难辨,存在着许多今天看来很不切合实际和匪夷所思的编排,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飞速的历史变迁,再用今天的认知和眼光标准来评估当年的一些媒介通讯,的确也有不少令人质疑和应当批评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在铺天盖地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县市乡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几乎都组织起学习参观团,他们争先恐后,纷纷涌入昔阳县的大寨村参观学习,一时间热闹非凡,呈现出“翠凤苍虬,骑来下界,蝶惊蜂避”之景象,就连接待工作都成了省里县里的一大难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此同时,各级党政军官员,亚非拉国家政要和国际友人也来到大寨进行参观访问,更有像巴金孙道临等众多文学艺术界的著名人物也都纷至沓来,到大寨体验生活或者搞创作。根据郭沫若的遗嘱,还把他的部分骨灰也撒在了大寨的虎头山上。据大寨文化展示馆图片介绍,周恩来总理和当时重要领导人叶剑英等也多次来到大寨,表示亲切关怀,亲自指导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那些前人是否也会像“嫦娥应悔偷灵药”那样?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如此这般的所谓学习大寨经验,很多地方干部却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并没有学到真正的本事,反而出现了不少愚昧盲从和形式主义的胡闹。回去后,竟搞出一些完全属于非理性非科学的蛮干愚蠢又不智的做法。简直就是掩耳盗铃,借名行恶。比如说,本来好好的平原土地不精耕细作,却打着学大寨旗号,只听上级的一声令下,居然不惜砍伐山林硬造梯田,更不能调动农民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多种经营,因地制宜,主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闹出了许多令人扼腕嗟叹又啼笑皆非的荒唐蠢事。这固然是应该进行反思和汲取的历史教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在正视这一窝蜂式的热闹的同时,也应该客观地了解到和肯定,陈永贵郭凤莲等大寨村的带头人,是值得赞颂和令人钦佩的。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农民的优秀代表,他们是响当当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值得后人珍视的。但坦率地说,在那样特殊的年代,任命陈永贵负责整个国家农业工作的副总理,是很不恰当的,既难为其就,也是难以服众的。好在他是一个既注重实际又谦虚朴实的人。在大寨陈永贵的故居院子里,一面墙上醒目贴敷着他诚恳写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一封信,读来既令人感佩又不禁动容。还有,他居住过二十年的简陋窑洞,以及当年他生活中曾使用过的物品和墙上镜框里镶贴不少他在各地用餐后的收据等等实物,都无可辩驳地说明和物证表明,这位老先生一直都保持着劳动人民的质朴本色,始终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即使身处高位,也仍然不失一个劳动模范的光荣风范。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怀念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笔者特别把这句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刘禹锡的著名诗句放在这里,敬送给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次参观大寨展览馆时,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正是在陈永贵等大寨领导的带领下,村民们就是靠双手和肩膀,就是用原始镐头铁钎铁锹和手推车,把荒山野岭沟沟坎坎的荒地开垦出可以耕种的平整良田;更是在虎头山上和山腰间筑起红旗渠来拦截雨水和山水,使低处成片梯田得到适时灌溉。他们穷则思变,改变贫穷面貌。他们依靠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铁打精神,依靠改天换地和愚公移山的昂扬斗志,既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赢得了世人赞佩;同时,也给艰苦贫困地区农村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比较起来说,那些生活在平原又肥沃的黑土地上的人们,干半年可以歇半年,几乎往地里撒下种子就长庄家,真可谓天赐的幸运。而大寨村的农民压根就缺少现成的土地,必须开荒造田。因此可以说,大寨精神也的的确确谱写出了感动全中国的一曲曲战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我们从太原乘绿皮火车抵达昔阳站。由于每天只有一趟火车,是傍晚六点四十一分发车,行车两小时三十四分钟,车资二十九块五毛。出站后只好打车,大约半小时,出租车费用三十元。入住大寨村窑洞已晚上十点钟,每晚宿费一百元。这是前一天在携程网上找到电话,加上微信后支付押金事先预订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次日,早上八点钟,我们便开始沿着大寨景区的游览路线,徒步参观。如今的大寨村,现已成为四星级国家旅游景区。不时展眼望望,远处青山环绕,四周静谧深幽,很给人一种清凉又惬意之感。成人门票四十八元。我们已过六十五周岁,凭身份证免费进入。一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伴随着路边隔不远就有一个音响设备循环播放的当年老歌,仿佛把人又带回到遥远的年轻时代。虎头山、狼窝掌、铁姑娘饭庄等指示路牌不时映入眼帘,很是让人既眼熟又格外兴奋。我们一路走也一路不断拍照,尽量与大寨景色合影入框。无不沉浸在五十多年前,沉浸在青春岁月的回望当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大寨我们住了两宿窑洞,度过了一个白天。尽管时间短暂来去匆匆,但却让我们重温到了早年的足音,脚步抖擞,聆听到青春的生命律动。虽然昔阳而今已经远去,但觉得那里还是那么温暖照人。谨愿实实在在真正的大寨精神永远放射美丽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我们在大寨观光游览时拍摄的纪实照片,应该说,这些照片更能反映大寨的昨天和今日的样貌。也特别分享给老同学和老朋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补充:据两天来跟窑洞房东聊天了解到,大寨村现有村民五百多人口,二百来户人家,都居住在景区的外面,但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了。地里的活儿都是用机械干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b></p> <p class="ql-block">(另外,图片下载到手机上可以更清晰读到上面的文字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