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铭记历史致敬东北抗联

鲲鹏

<p class="ql-block">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4月26日,作协组织参观了坐落于本溪太子河畔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这里,我们再次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心情如同门前奔腾不息的太子河水,久久无法平静。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未曾亲历那样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当年中华民族所承受的外来压迫之痛。陈列馆内,灯光的巧妙烘托,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将我们带入到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更名为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为东北人民自卫军。</p> <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中共东北党组织与人民革命军领导人发表了《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更名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加上1936年5月后编入抗联队伍的其他抗日武装,组成了抗联的第一军至第十一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当时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居民未能立即组织起来抵抗日寇,因此日寇迅速占领了南满、吉林、长春等地。由于日寇采用残酷的铁腕手段进行侵略,逐渐激起了广大东北人民的反抗意志。于是,各地义勇军纷纷涌现,英勇抗战。一部分是东北军旧部,一部分是民众自发组织的救国军,他们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开启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英勇抗争。</p> <p class="ql-block">起初,日寇拥有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国内各地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动,各自为战。东北抗日斗争缺乏援助和接济,加上没有形成坚强的统一领导,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因此接连遭受重大打击。各地的义勇军屡遭击溃和瓦解,陷入凌乱分散之中,形同散沙。</p> <p class="ql-block">此时,刚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有着明确的反日斗争纲领,有坚强的政治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民族兴亡的抗日斗争重任,号召东北人民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团结全东北的反日武装力量,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p> <p class="ql-block">抗联与群众紧密相连,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因此,他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14年间,他们足迹遍布的白山黑水,洒满了赤红热血,承载了无数的浴血奋战。为了可爱的祖国和家乡,他们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胜利前的那些至暗时刻,东北抗联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看看那些长长一串牺牲者的名字吧,哪一个不是国之栋梁?他们中有杨靖宇、赵尚志、夏云杰、王德泰、陈荣久、李延年、汪雅臣等等,还有我们家乡敬爱的李兆麟将军。这些人以血肉之躯英勇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篇章,长眠于他们深爱的故乡热土之中。每一个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杨靖宇1940年牺牲时仅35岁,赵尚志1942年牺牲时仅34岁,李兆麟1946年牺牲时仅36岁,都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年纪,令人无比惋惜!</p> <p class="ql-block">在抗联陈列馆中看到一张赵尚志的合影照片,当时赵尚志仅26岁,望着那张稚嫩的脸庞,心头一阵阵痛感不禁袭来。如此年轻,却承担起了拯救民族的重任,瘦弱的肩膀怎能承受那千钧重担?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这个年轻人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为了民族的崛起,为了家乡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今天,我在这里即使说再多的溢美之词,也难以表达我对英雄的由衷敬佩,也难以涵盖英雄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来读读李兆麟的《露营之歌》吧,“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伟志兮,何能消减,夺回我河山。”从歌词中,我们读出了铁骨铮铮的不屈誓言,读出了还我河山的强烈意愿。面对如山压顶的困难,他们展现出崇高的民族大义。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东北抗联整合了东北地区抗日前期的散沙力量,形成了统一的抗日斗争纲领,突出了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在东北抗日联军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下,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这支有生力量又融入到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去。抗联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形成的精神与意志,不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磨灭,就像永远奔腾的太子河一样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2025.6.21 12:4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