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后审议,研思共成长——南堡幼儿园小班组《我们的美术节》课程后审议活动

溧水区工交幼儿园南堡分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程后审议是课程实施后的回顾与反思阶段,也是提升教师课程理解能力和行动力的有效手段,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使课程的开展更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确保课程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南堡幼儿园于2025年6月18日中午由小班组全体教师围绕《我们的美术节》主题课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审议活动。</p> 主题汇报  复盘提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汇报中,年级组长胡老师带领小班组的教师们,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主题后审议的汇报,依次为:“主题活动实施情况、幼儿学习与成长、资源利用与环境营造、家长参与与支持、主题目标达成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主题活动实施情况,分析了课程的主题鲜明,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形式兼顾艺术性与趣味性,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在主题实施中,教师精准锚定《指南》核心目标,创设的区域游戏紧密贴合幼儿生活经验,并从五大领域视角分析,幼儿在认知、艺术、社会性及动作领域都获得了综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主题实施中,教师们通过日常观察、作品分析、一对一倾听及成长册记录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幼儿作为学习与成长的主体,他们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在活动中的即时反馈,同样是衡量主题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尺。在资源利用与环境营造方面,充分运用了园内资源,提供多种基础材料、低结构材料进行区域游戏,利用园内的自然素材开展关于“六一与端午双节”的亲子艺术体验等活动。在家园共育方面,家长积极参与到“环境共创”中来,响应积极,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真正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主题目标达成情况方面,教师表示主题目标基本达成,但也有未达成的地方,教师将继续以反思为契机,优化课程设计,关注个体差异,深化家园协同,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成长,为其打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p> 智慧碰撞  内化促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汇报结束后,秦老师带领所有老师进行小组研讨,分别对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以什么切入口,什么问题为导向带领组员进行后审议?进行哪些步骤,通过什么路径进行主题后审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围绕小班年级组课程审议,谈谈自己有哪些疑点或者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或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教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中大班年级组长袁老师和刘老师表示,在课程后审议时,需回望目标,要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班级的问题,围绕问题反思,根据幼儿兴趣,挖掘资源,生成个性化的项目活动,并在实践中反思,聚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进行一个深度的课程推进。在实践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支架,同时进行下一步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中班组郭老师、黄老师提出了疑惑:“小班组课程审议注重评价机制,有教师评价、儿童评价,却没有家长评价?整个主题活动实施下来,是否遇到问题?活动的预设和生成是否一致?”她们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评价方式以教师转述的形式调整成幼儿真实的活动评价,加入家长评价,利用家园联系的形式进行。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对于主题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去习得经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随其后,大班组陈老师、潘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小班年龄段?游戏材料是否投放的是否足够多?社区资源拜访的非遗传承人或邀请社区艺术家入园来开展活动,是否可行?”他们根据问题给出了有效的建议:“需要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有层次的游戏的材料上,小班幼儿正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投放的游戏材料应当同种玩具数量多。同样提出,在家长资源的运用上,应提前调查是否有这类人力资源,再进行合理的运用。”</p> 总结反思  启思润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组研讨后,秦老师聚焦观摩、研讨成效及小班审议过程现状,进一步帮助教师厘清课程审议的脉络、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带着问题意识思考活动预设可能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内容、方法、形式,筛选出对幼儿富有学习与发展价值的问题,生成适宜性、层次性的项目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教师具有观察、识别、回应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除实施基本途径外还要充分考虑幼儿参与过程性,引导幼儿从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活动、游戏中去思考课程形式多样化,如:发现问题,运用分析讨论、调查搜集、操作实验、分享交流等方法深入探究,为幼儿提供具体、适宜的解决策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还要关注幼儿后期学习、探究的推进与发展,注重激发、维持幼儿探究的兴趣,追溯目标达成情况,反思、总结幼儿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与下一主题产生经验链接,并拟定下一步计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她还聚焦小班审议过程及内容,提出两点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本次审议采用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评价的依据、维度、工具、形式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将评价内容渗透在审议中,要斟酌其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从学科领域的广视角笼统分析各个路径的目标达成情况,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不大,增加课程建设的难度,缺乏实践在地感,建议聚焦小视角、小问题进行项目化探究更契合幼儿发展需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研之深,方可行其远。课程审议之旅,是观点的碰撞,是智慧的分享,是将主题经验通过儿童喜欢的、适宜的方式转换成儿童经验。我们将带着此次的收获继续前行,与幼儿、与课程一起拔节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稿:陈依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园长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