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即是此日。这是盛夏的起点,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来了。但 “夏至”这个名称,是夏天到了的意思吗?当然不是。夏至,是夏天到了极致。每年夏至这一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教科书上说,如果插一根竹竿在地上,这一天的影子最短;如果正巧插在北回归线上,竹竿是没有影子的。“夏”即“假”,意为“大”,“至”字意为“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假也。至,极也,万物至此皆假大而至极也。”由此可见,夏至的含义是相对于小满而言。小满是四月中气,这个节气名称的意思是“物至此而小得盈满”。到了五月的中气夏至,万物便“皆假大而至极”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倪瓒《凉亭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 王翚 《桐荫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夏至确立的时间很早。据西周时期的《尚书·尧典》记载,4000多年前,帝尧为制定统一的历法,方便民众使用,命令掌管天文的羲氏及和氏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推算岁时,校正历法。其中義仲被派到东方的旸谷。他发现当南方朱雀七宿中的鸟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便确定这天为“日中”,史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羲叔被派到南方的明都。他发现当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在黄昏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长,便确定这天为“日永”。史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和仲被派到西方的昧谷。他发现当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便确定这天为“宵中”。史称“宵中星虚,以正仲秋”。和叔被派到北方的幽都。他发现当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短,便确定这天为“日短”。史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尧典》记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我国最早的节气名称,分别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可理解为白天,“宵”可理解为夜晚,“中”字意为均等,“永”字意为最长。“日中”和“宵中”两天都是昼夜长短相等,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日永”和“日短”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和最短的两天,也就是夏至和冬至。</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 仇英《竹梧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 石涛《江村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按《尚书·尧典》的记载,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是在同一时期确定的。但据后世学者考证,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国最早确定的节气是夏至和冬至。“二至”确定后,才进一步确定了“二分”。至春秋时期,又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二至”、“二分”和“四立”的出现,构成了24节气最重要的框架,而这“八节”的变化也基本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宋 · 季友直《荷塘纳凉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宋 · 苏汉臣 《荷塘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夏至时,正是麦收之后,古人感念天时,渐渐形成了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古时,夏至比较流行的习俗是女子之间互赠扇子、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可扇风,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异味,倒也实用。宋朝在夏至还会给百官放假三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夏至节日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佚名《采莲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i></p> <p class="ql-block">夏至三候。</p><p class="ql-block">一候鹿角解: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 刘贯道《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而鸣。夏季经常听到蝉鸣,但是蝉并非整个夏季都有,只有在夏至以后,才会逐渐多起来,这说明,夏至后,草木渐渐变得阴湿,适合蝉的生存,自然就开始活动了,这便是“蜩始鸣”,蜩[tiáo],便是蝉,所以“蜩始鸣”也称为“蝉始鸣”。</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 刘贯道《梦蝶图卷》</i></p> <p class="ql-block">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为在沼泽地或者水田中出生,所以叫做半夏。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慢慢出现,阳性的生物开始慢慢衰退。</p><p class="ql-block">古人以夏至为分界点,将阳极阴生、阴阳转换、周而复始的哲学理念,融入到了对物候的观察和思考中,总结出了这样简单凝练的句子,智慧又不失实用,深得自然辩证法的三昧。</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槐荫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浮生六记》中关于花的这则故事:每到夏日,荷花初绽,芸娘便把少许茶叶放在小纱囊中,置于荷花花心,待荷花晚含而晓绽,清晨取出,用滚水冲泡,茶香与荷香交织,夫妻二人对坐而饮,人间清欢至味,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沏一壶好茶,观一缸荷花,赏一枝茉莉,茶香、荷香、茉莉香,构成了清清浅浅的夏日香气。看茶叶在茶汤里徐徐展开,静坐,细啜,弃杂念,茶香流淌其中,舒身补气,入口微苦,转瞬回甘,口感转换的美妙,生津不断。</p><p class="ql-block">古人十大风雅事里,莳花弄草,从来不曾缺席。它不需要什么门槛,若是达官显贵,可品奇花异草;若是平民百姓,亦有四季繁花相伴。它亦不需要太多时间,若有闲情,来木叶弥章花艺沙龙插花品茶;若不得空,随手插一枝时令花,亦可算赏心悦目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至饮茶,茶可清心,消暑,极简,宁静而自由。</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赵原《陆羽烹茶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佚名《草堂消夏图》</i></p> <p class="ql-block">回顾古人如何度过夏天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方法中有不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并且充满了审美和生活趣味,值得今日同样处于酷暑中的我们借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唐寅《琴士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金廷标《品泉图》</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