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书不闲读

愚公

<p class="ql-block">“闲”书不闲读</p><p class="ql-block">经常听到有家长问学生:读的那本书考试考不考?如果不考,就直接诘问:既然考试用不上,干嘛要读这些“闲”书。</p><p class="ql-block">现在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有识之士都大力提倡学生抽出一定时间来读“闲”书。因为“闲”书不闲读。</p><p class="ql-block">某些家长所谓的“闲”书,就是有别于有用的书(特定的专业领域,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例如,医学、工程、法律等领域的教材和参考书等),不直接提供实用信息、技能指导或明显教育价值的书籍,如文学作品、哲学著作、历史书籍、艺术鉴赏书籍等。</p><p class="ql-block">而恰恰是这些书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那么什么是有文化呢?文化不等于学历,与学历也不成正比。一个博士生不见得有一个中学生,甚至一个农村老太“有文化”。但某些情况下不见得“有文化”的人读的“闲”书足够多,但她们一定受到读过很多“闲”书人的影响,耳濡目染,身教言传而潜移默化到这些文化范儿的。</p><p class="ql-block">网络上曾流传甚广的文化人的四大标准是: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二、‌无需提醒的自觉;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p><p class="ql-block">这个似乎有点抽象,今天我总结归纳一下,常读“闲”书的“文化人”一般具备以下几种能力。</p><p class="ql-block">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感知能力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事物信息后,能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由表及里地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具体说就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尤其是能够思维拓展,举一反三的想象力,这是创新的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社交能力:由于“腹有诗书气自华”,读“闲”书的人更懂得礼仪、礼节,善于待人接物,善于处理各类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儒雅风度、学识修养,在社交活动中显得更热情、自信,仪表端庄、举止优雅,且能娴熟地运用温和、幽默的语言处理各种关系事务,对周边的人表示出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于是别人办不成的事情他能办成,能够很快“打成一片”,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p><p class="ql-block">凝聚能力:朋友多不仅建立在社交能力上,自然有素养提高后修为优势的感召力加持,这时,人格征服力就显现出来。身边会聚拢一批志同道合者(不是小团体,因为“君子和而不同”),振臂一呼,应者如云。如果这样,还愁办不成什么事?</p><p class="ql-block">审美能力:我们不具体说这种能力艰涩的定义,单说说生活中的一个寻常现象:不懂幽默。我的骆老师曾跟同事开过一个玩笑——他听几个退休后的朋友聊起闲暇生活如何惬意后,装出一副茅塞顿开,幡然醒悟的表情,说道:原来退休后的光景那么美?我原来计划90岁退休,现在改主意了,80岁坚决退!一旁人哄堂大笑,身边一个女同志偷偷地拽拽他的衣角悄声说:咋就干到80呢?那后面年轻人不得见你够死了!大家又大笑了一回。</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审美能力太差。</p><p class="ql-block">还有看相声表演时,有人会不解地问:你们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p><p class="ql-block">其实,拿一本诗集或一部小说,在晨曦中静静地阅读,与文字中的人物喜怒哀乐,让那份独有的情感在心田缓缓流淌,只有读“闲”书的人才能享受得到。</p><p class="ql-block">共情能力:也被称为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是一种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能做到感受和认同他人,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感受问题的人。这种人是不是很少会同别人发生争执、矛盾、纠纷?即使观点意见不同,也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最后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具备这种能力是需要文学作品长期地沁润,心灵才会变得柔软的。</p><p class="ql-block">表达能力:我们肯定都听过这个段子——去西北旅游,看到沙漠的辽阔、旷远、浩瀚时,不读,或者读“闲”书少的人会这样说:哇塞!沙漠这么大啊!“闲”书读得稍多的人会感触道:真正见证了什么叫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看到湖边落日与大雁,一个只会发出感叹:我操,这鸟,这太阳,真他妈太美了!另一个会慢慢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刻,内心也氤氲出常人难以体验的温润暖心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讲段子,常常纠结于时间、地点和姓甚名谁,把最该脱口而出的“梗”迟迟梗在嗓子眼,于是一个好好的笑话让他说得索然乏味。</p><p class="ql-block">情感处理能力:试想,一个具备了上述认知、社交、凝聚、表达、共情、审美能力的人,怎么可能会处理不好身边人,诸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邻里、街坊、同事、同学、战友等关系呢?他们不会单凭知觉或经验,陷入认知局限的偏见与误解,更不会偏执到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他们更注重精神成长与社会贡献,价值观更开阔,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而非过度关注物质满足,形成短视或功利主义倾向。他们因为对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有更高鉴赏力,精神生活更丰富,必然更通情达理。不会因知识局限,形成社恐,自尊心脆弱,喜怒无常。这样的人自然就有了较强的执行能力,对形势和情绪的把控能力,因此会提升教育能力。于是,展现出来的一定是邻里和谐,家庭和睦,子孝母贤,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的美好景象。‌</p><p class="ql-block">正如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吃过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其实,它们已经化作了你的骨血。读过的书也是这样。读过哪些书,书中的细节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书中的营养已经融进到你的胸怀、气质和品格里啦。</p><p class="ql-block">读书不仅能让你说话更有道理,做事更有余地,出言更有尺度,嬉闹更有分寸。你的言谈举止都是你读书沉淀下来的结果,不知不觉中早已改变着你的整个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