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题记:近日我在阳城老年大学合唱班教唱歌曲《乡愁》,讲解歌词的相关背景时,涉及到了余光中,引爆了思绪的洪水,磅礴而出,引起了我的畅想、断想、随想、遐想,于是,有了下文一一</h3> <h3> 有句俗语:从门缝里看人一一把人看扁了。我从门缝里看余光中,引用的不是俗语的原意,而是它的转意、衍意,意即看的不深刻不全面,含有挂一漏万、盲人摸象之意。<br> 余光中(1928一一2017),台湾的文学家、翻译家、评论家、诗人。他没有我高,却比我瘦。于是有人在他的“瘦”上作文章,写下《感“瘦”余光中》,发表在《太行日报》上。文人多愁善感,也擅借题发挥,由此可见一斑。</h3> <h3> 文学界评:余光中“右手为诗,左手为文。”我再加一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乡愁》是他的代表作,两岸皆知,流传甚广:<br><br> 乡 愁<br><br>小时候<br>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br>我在这头<br>母亲在那头<br><br>长大后<br>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br>我在这头<br>新娘在那头<br><br>后来啊<br>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br>我在外头<br>母亲在里头<br><br>而现在<br>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br>我在这头<br>大陆在那头</h3> <h3> 作者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以浅显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浓浓深情,因此海峡两岸又称他为“乡愁诗人”。</h3> <h3> 读余光中的诗,格律诗少,自由诗多。其实照我的蚁见,写抒情一类的诗,还是自由诗见长,或豪放,或婉约,或惆怅,或激情,自由奔放,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不受格律条条框框的限制。不像格律诗,清规戒律太多,因为有八条要求,我戏称格律诗是“八股诗。”</h3> <h3> 余光中散文,文学价值极高,有些作品可以入选中学大学的语文教科书。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倪萍正是大红大紫万人仰慕的高光时刻,倪萍的著作《日子》和余光中的著作同时(确切年份记不清了)在北京的中关村现场签名售书。倪萍的书摊前门庭若市,人如潮涌。而余光中那儿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使我想起一句老话:下里巴人,和者盖众;阳春白雪,和者盖寡。</h3> <h3>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倪萍的意思,她曾是央视的大姐大,在众多人精人尖泛滥成灾的央视中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确实不容易。她和赵忠祥联䘧主持了十几届春晚,创造了一个时代。</h3> <h3> 只是倪萍和余光中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倪的专长在嘴巴上,余的专长在笔头上;倪驰骋在舞台上,余耕耘在书本上。如果单论文学价值,薪火相传,倪就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了。</h3> <h3> 余光中的散文想象丰赡,联想深远,激情洋溢,行文潇洒,有思接千古、神入八荒之恢宏气势。文无虚字虚句,讲究锤字炼句,体现出他文字功底的的密实、丰厚。他的前期散文豪放雄健,汪洋恣肆,思绪如海潮奔涌,如瀑布飞泻,我窃思之,可能与他的年龄尚轻有关。后期散文趋于平实,幽默恢谐,文字精练,笔致机巧,这与他的人生历练有关。读他的散文,时时会感受到“意境美、语言美”,情不自禁会击节赞叹,发出“真美呀”的由衷感慨。</h3> <h3> 余光中的经典论述,我恨不得背下来,大海捞针,沙里淘金,转抄几段,与君共赏:<br> 余光中评诗与散文:<br> “诗像是情人,可以专门谈情。散文像是妻子,当然也可以谈情说爱,但是家务太重太杂了,实在难以分身,而相距也太近了,毕竟不够刺激。” 他进一步阐述:“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饮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对话,诗乃独白;散文乃国语,诗乃方言;散文乃门,诗乃窗。其间的对比永远也说不完。”<br> 他对散文与诗的评论还有很多,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耐回味,耐咀嚼。</h3> <h3> 余光中剖析人生:<br> “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h3> <h3> 余光中描写爱情:<br> “ 不要问我爱不爱你,我余光中都是你。”<br>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br> “你的眼睛里有晴雨、日月、山川,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br> 一一类似的名句、金句、精句、警句,在他的著作中信手拈来,比比皆是,限于篇幅,略。</h3> <h3> 文人相轻,自古亦然。想不到这股歪风也吹到了台湾。李敖和余光中,两个重磅级人物的笔墨官司、口水之争,便是一例。<br> 李敖(1935一一2018),何许人也?有人称他是台湾的鲁迅。以我蛙见,这不是对李敖的褒扬,而是对他的扭曲。因为鲁迅反对国民党,但从未坐过大牢;而李敖因此两次坐牢,合计为6年2个月。鲁迅骂国民党,但从未骂过蒋介石;李敖不仅骂国民党,而且骂蒋介石,提名道姓的骂,刺耳刺心的骂,把两蒋的生殖器挂在嘴头上骂,白纸黑字写到书里骂。不知道李敖一生出了多少书,单是被国民党查禁封杀的书就有96本(限于篇幅,书名略)。文坛有评:骂人并不难,难的是骂人能出了书,并且成为畅销书。纵观中国文坛百年史,能达到此境界、获此殊荣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鲁迅,二是李敖。据悉,鲁迅一生中骂过80几个人,而李敖竟骂过3000多人。骂来骂去,竟把余光中也拉扯进来了,成了李敖唾沫星子的开骂靶子。</h3> <h3> 李敖<br><br><br> 平心而论,老蒋小蒋纵有一千个不好,一万个不对,但在坚持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的民族大义上,值得称道。在历届台湾领导人中,小蒋口碑最好,民意得票率最高。蒋经国逝世(1988.1.13)后,余光中写了一首悼念小诗《送别》,难逃李敖的法眼。一生与国民党誓不两立口诛笔伐的李敖批判余是“马屁诗人”,“马屁精”,并且在公开或私下场合把余提溜出来当作活靶子进行挖苦和嘲讽。对于李的咄咄逼人,余一直隐忍退让,默不作声。连其他人都看不过眼了,问余光中为什么不反击。他淡然作答:“他一直骂我,我则保持沉默。这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怼的李敖无话可说。</h3> <h3>但两人的关系就此决断,一直到死,这两位大师也未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余光中病逝后过了半年,李敖也追他而去。我杞人忧天:两位先生到了九泉之下,是会相逢一笑泯恩仇?还是会兵戎相见再决战?</h3> <h3> 李敖是台湾公认的狂人,他自信一一自负一一自恋一一自狂。他曾言:“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永远是李敖!李敖!李敖!” 我们小老百姓,自然没有实力和资本去和李敖华山论剑,争夺前三名。但李敖的狂言,不知能否得到台湾梁实秋、林语堂(曾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等大腕的认可?能否得到大陆鲁茅郭巴老(还应加上莫言)的首肯?李敖还自夸:“李敖的不朽度,其文五百年不朽!其人一千年不朽!”借用李敖的自夸,移植到余光中身上,也未尝不可一一我想。</h3> <h3> 纵观历史,孔子、屈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为文、为人的不朽度,早已超越了千年。直到如今某公逝世,亲友赠送的花圈和挽联上大都写着 “ Ⅹ X X 千古。” 作为一介草根百姓,不用说死后千古,就是能“百古”,足矣!<br><br> 一一一一2025.6.21.草拟,卫创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