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半岛都市报《博物》周刊第三期。<br>6月盛夏,骊歌再起。大中小学的毕业生们告别当前熟悉的学习生活,正要走向新的学业和生活,或走上工作岗位,离情别绪中,怀揣一本毕业证与母校依依惜别。毕业季,本期《博物》我们来聊聊毕业证背后的故事。<br>本期专访的两位老师比较特别,周海波教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其本科毕业证是当年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的0001号!<br>邹勇老师收藏毕业证书有20多年了,所藏毕业证年份从民国早期延续至改革开放,约有数百张,涵盖青岛的绝大部分学校。</h3> <h3>•千里岩:一座海岛的博物志<br> -转自半岛网2025年6月21日-<br> 千里岩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br>据查到的一份资料说:岛上共有植物35科、65属、69种。植物专家说,千里岩植物生态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具有特殊意义。<br>千里岩岛周围渔业资源丰富,岛屿的存在,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家园。 <br><br><br><br></h3> <h3>岛上植物:<br>金银花木覆盖岛屿<br>野生耐冬不见踪迹<br>记者刚一登上千里岩,就发现镌刻着“千里岩岛”方正石碑后,一簇簇滨海前胡,充满张力,野性生长,抬起头一看,巨大的岩石缝隙中,绿色的滨海前胡的叶片探了出来。滨海前胡的叶片阔卵状三角形,叶片宽大,质厚,有明显的裂。青岛的植物学专家于涛说,滨海前胡是伞形科植物,伞状花序分支,花序梗粗壮,即开花时可见一支支撑开的小伞,“伞柄”较粗大。花瓣为紫色或者白色。滨海前胡和它的亲戚前胡一样,根可入药。既然扎根“滨海”,就不怕盐碱,不怕风吹日晒。滨海前胡的生命顽强,泼辣,野性,沿着粗糙的台阶,拾级而上,滨海前胡在台阶下的缝隙中照样生长。<br>记者在岛上观察植物,很遗憾,没有找到野生耐冬。有一份资料说,自从20世纪90年代,岛上的野生耐冬就已经不见踪影。 </h3> <h3>青岛的耐冬以太清宫绛雪闻名。崂山道观中的耐冬从何而来?耐冬是山茶花,南方的植物,每年秋天,鸟儿迁徙,在南方吃了山茶花的种子,飞经长门岩岛、千里岩岛,落脚岛屿栖息。山茶花的种子被鸟儿排泄出来,于是,在青岛沿海岛屿生长。宋元时期,道士奔赴海岛采药,把耐冬移植到崂山的道观。凌霜雪,斗严寒,耐冬从每年11月开到次年4月底,火红的花朵,燃烧的云霞,成为崂山道观的奇葩。查阅资料,说山茶花耐冬在中国北方生长的极限就在千里岩。千里岩以北,野生状态的耐冬就很难生长了。<br>关于海岛上古耐冬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穿越了时空的远古遗珍。“在数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期间,青岛地区为亚热带气候。那时,山茶是本土生长的植物。随着第四纪冰期到来,气温下降,亚热带北界南移,本地绝大多数常绿阔叶植物消失。但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胶州湾沿岸及青岛周边海岛相对温暖,一部分耐寒的山茶得以幸存。后因地壳运动,这些岛屿距离大陆越来越远。海岛上幸存下来的耐寒山茶,长年与世隔绝,却也保留下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基因。”这种说法比起鸟儿迁徙携带的山茶花的种子传播更为学术界接受。<br>千里岩海岛上,虽然不见古耐冬的踪迹,但耐冬精神扎根海岛,开枝散叶。耐冬精神就是几代守岛人的心路历程:扎根海岛、凌霜怒放、代代传承。<br>自然资源部千里岩海洋站,记者与该站上一轮值班的观测员杨军涛聊天,他自1983年就在千里岩海洋站工作,是千里岩上的老守岛人。和杨军涛谈起千里岩岛上的“原住民”——原生植物,越来越兴奋。他热情地带记者到岛屿上介绍。<br>杨军涛说,岛屿上有丰富的原生植物,比如,金银木和金银花。就在耐冬生长的地方,有一株金银木,树干遒劲,躲过头顶上岩石,扭着身躯,追逐阳光,向南生长。看这株金银木,大约有上百岁了。<br>金银木5月开花,最初是白色,然后变成金黄色,新旧相续,金银相伴,和金银花类似。金银木秋天结出粒粒红色的颗粒,果实晶莹剔透,小巧如珠。麻雀等鸟儿常啄食。这红色的颗粒,经冬不凋,白雪覆盖之时,甚是可爱。<br>巧得很,藤蔓植物金银花和小乔木金银木在岛上相伴相生。岛屿上,金银花到处都是,和滨海前胡一样,贪婪地霸占着岛屿的岩石。这种长了触角的藤蔓植物,和金银木一样,也是5月开花。但金银相间的花朵,比起金银木的花朵更野性,花朵大,花蕊纷披。金银花的果实和金银木也不一样,为黑色球状浆果。用来入药的是金银花和种子。<br>在一丛野草中,杨军涛伸手一指:看,野葱,或者野蒜。细长的绿叶,记者定睛一看,估计是薤。地下有白色的小圆球。古人用薤上露来比喻人生短暂。因其叶细,挂不住露珠。<br>千里岩岛上还有原生植物百合、枸杞、柴胡等,植被多为低矮草本植物。岛屿建设者们在岛上种植了葡萄、无花果、桃树等果木。为了应急,还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在收集雨水的地下室附近。蔬菜阳光房门口很小,记者进去看了看,发现种植了大葱、韭菜、大蒜、芫荽、莴苣等蔬菜。岛上的土壤金贵着呢,小菜园里的土是驻岛人员从岩石缝隙中搜集来的。 </h3> <h3>动物资源:<br>迁徙鸟儿的天堂<br>海洋生物的家园<br>千里岩岛,孤悬于黄海。无垠的天空与无垠的海洋,岛屿的存在,就是鸟类的天堂,有白鹤、黑鹤、黑天鹅、斑鸠、黄鹂、海鸥等百余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秋天,鸟类翔集,遮天蔽日,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和自然性等特点。<br>每当秋季,迁徙的鸟儿路经千里岩,在此歇息。每当此时,天空中形成鸟浪,非常壮观。<br>因为岛屿的存在,不仅缓冲风浪和风暴,而且形成海洋环流,带来大量的浮游生物。有这样的歌谣流传:“千里岛,是一宝,棒打空中鸟,鱼儿用瓢舀,贝类信手拾,螃蟹灶中跑。”<br>各种各样的海洋贝类,生活在20~40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岛周围水域水质清新,无污染。属一类海区,沿岸产海豚、文昌鱼、皱纹盘鲍、刺参等海洋珍品,种类繁多,是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场的理想场所。2005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千里岩岛渔业资源保护场。<br>这里鱼类繁多,鲷鱼、黑头、红佳吉、鲈鱼、鳕鱼、鲅鱼等最常见。这些鱼出没的地方,说明鳀鱼、玉筋鱼等小型鱼类及头足类和甲壳类海生动物非常丰富。<br>大概在2004年,记者采访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鱼类专家王存信先生。他年轻时在千里岩附近做海洋渔业调查。晚上,调查船的灯光,吸引了鱼类,各种各样的鱼经常从海里蹦到船的甲板上。大鱼在甲板上扭着身子,跳得挺高,有的又蹦回海洋,大部分成了调查员的盘中餐。<br>最近几年,千里岩岛成了海钓者的秘境,这是理想的、绝美的钓点。在返回的航程上,据驾驶快艇的船老大说,有一年秋天,有一位海钓高手,在千里岩海域,钓到一条40多斤的大黄条鰤。黄条鰤是鲈形目鰤科鰤属的鱼类,其肉质细腻滑润、味道独特,属于高档食用性鱼类。黄条鰤背部多呈蓝绿色,腹部银白色。这种流线型体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与海水的摩擦力。黄条鰤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黄色纵带,从吻部沿鳃直抵尾柄,由此得名。<br>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王丽平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