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22)大昭寺

晓东

到拉萨,大昭寺是必须要去的。因为藏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有拉萨“圣地”之誉。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吐蕃王朝鼎盛时期,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修建的。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作为珍贵的陪嫁品带到了西藏。最初,这尊佛像被供奉在小昭寺。后来,迎请到大昭寺供奉,成为大昭寺的核心圣物。 每天大昭寺门前都聚集了许多虔诚的信徒,有的在这儿磕长头。 大昭寺主殿坐东面西,与汉民布局不同。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寺院内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等佛殿。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 大昭寺还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他们前来瞻仰观光。 我看到许多藏民,他们将自家带来的酥油分别添加到各个佛殿里的长明灯里。<div> 佛教中,灯象征“智慧之光”,点燃长明灯寓意驱散黑暗、增长智慧。酥油在藏传佛教中是纯净的供品,用酥油添油,是信众通过实际行动祈愿平安、吉祥,或为自己及家人祈福消灾。</div> 在参观期间,听到一阵阵打击声音和歌声,抬头一看是一群人正在修缮屋面。 出了大昭寺便是八廓街,为何称为“八廓街”?在藏语中,“八廓”是“中间转经道”的意思,藏语全称为“帕廓”,“帕”是中间的意思,“廓”是转的意思。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了“囊廓”“八廓”“林廓”三条转经路线,“囊廓”是位于大昭寺内的转经道,“林廓”是环绕拉萨老城区的转经道,加上“八廓”。这都是藏民行转经仪式的重要场所。<br> <br> 八廓街是拉萨“三大转经道”的核心一环。藏传佛教信徒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转经,是对寺内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朝拜,承载着“向佛之心”的具象化表达。 信徒手持转经筒、口诵经文,沿八廓街绕行,每一圈都被视为积累功德的过程。这种仪式不仅是宗教修行,更成为藏族文化中“敬畏生命、感恩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 无论清晨、黄昏还是深夜,八廓街转经道上始终有虔诚的信徒穿行,既有白发老人,也有携家带口的年轻人。转经时的诵经声、转经筒的转动声、脚步与石板路的摩擦声交织,形成极具感染力的集体信仰场景,体现了藏族文化中“宗教即生活”的深层内涵。 八廓街是感受藏族民俗风情的绝佳场所。不少游客,他们或在景点拍照留影,或身着藏服体会一回藏民的感受。 在繁华热闹的八廓街和庄严肃穆的大昭寺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抛开外界的喧嚣与烦恼,内心逐渐归于宁静。这种宁静不仅来自环境氛围,更源于对另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参观过程中,信徒们纯粹的信仰、当地居民简单质朴的生活态度,都会触动内心深处,让人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