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醜钺~(首博)看见殷商(二十一)

布衣

<p class="ql-block">亚丑钺(又称 亚醜钺),为商代青铜器,是一种仪仗兵器,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亚丑钺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长方形,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亚丑钺在古代除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则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亚丑钺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发掘</p><p class="ql-block">人面铜钺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丑钺。</p><p class="ql-block">亚丑钺</p><p class="ql-block">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亚丑”钺出自编号为M1的墓中,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铜钺,通长31.8厘米,刃宽35.8厘米,扁方形,方形内,肩部有两穿,刃部宽大,器身透雕张口怒目的人面纹,眉目鼻均突起,口稍凹下。苏埠屯1号墓是一座拥有四条墓道的大墓,墓室呈长方形,墓口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墓室中部有木板筑成的“亚”字形椁室。两件铜钺均出自北墓道口的位置。同出的其它铜器上也见有“亚丑”铭文,因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亚醜钺</p><p class="ql-block">钺这种器型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石质和玉质。在一些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石质或玉质的钺往往是标志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品。至商代,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青铜钺。曾有考古学家将属于商代的近四十件铜钺按铸造大小顺序分为三型八式,制作精美程度亦有不同,而最为壮观的当属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的这两件大型铜钺。</p><p class="ql-block">用途</p><p class="ql-block">钺在古代有着几种不同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种实用的作战兵器,《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即是以铜钺作为守护的武器。《殷本纪》也说:“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逐伐桀。”可见钺应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贵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钺的另一个用途,即权力的象征。另外,钺还是一种刑具,《说文解字》:“钺,大斧也。”《国语·鲁语》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斧钺,军戮。”总之,钺除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则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铭文解读</p><p class="ql-block">主流说法认为铭文中间是由左上部的“酉”旁和右边的“鬼”旁组成的“醜(chǒu)”字,“醜(chǒu)”字周围的一圈与甲骨文、金文中的“亞”字近似,因此被称作亚字形,这两者结合成为“亚醜(chǒu)”。</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亚”是亚旅、众大夫或为武官之称,因此凡带有亚字形的青铜器都是重器,是主人身份尊贵的象征,所以亚字在商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亚醜(chǒu)”铭文的发现,证明了一个部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商代发现的图形文字,是古代国族的名号,亚醜(chǒu)钺(yuè)的出现,将神秘的亚醜(chǒu)族再次推到大众眼前,据他推测,亚醜(chǒu)一族可能生活在商王朝的东方,也就是如今山东青州一带,在苏埠屯遗址发现的亚醜(chǒu)钺(yuè),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带有亚醜(chǒu)铭文的青铜器,还是出土墓葬形制 都证明,亚醜(chǒu)族族长或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作为殷商时期在东方的主要盟国之一,亚醜(chǒu)族经济繁荣、实力强大,文化与商代晚期文化有很高的一致性,就连他们生活的地方——苏埠屯遗址的所在地,在商代的版图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