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春信:黑瞎子岛生态游记

与阳光同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篇昵称:与阳光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美 篇 号:181768977</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黑瞎子岛,宛如一幅多彩的生态画卷。天蓝水碧、满目苍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题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当华夏大地的第一缕晨光穿透阴云薄雾时,我们一家人已经来到了佳木斯抚远县黑瞎子岛景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此时,黑龙江抚远黑瞎子岛已在五一的微风中舒展腰肢。这座被称为“金鸡尖喙”的生态宝岛,在五月的暖潮里褪去冬衣,将北纬48度的早春酿成了一首流动的诗。进入景区踏上浮筒木栈道的刹那,湿地的水汽混着新草的清香扑面而来,2256米的栈道如一条飘逸的绸带,在泛着绿意的水面上蜿蜒,水涨桥涨的设计让每一步都踩着生态保护的韵律。我和家人尽情享受着这东极湿地的醉人风光。</b></p> 湿地初生:生命的调色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可以说湿地公园的清晨是被柳芽唤醒的。向远处望去,一排排河柳的枝条上坠满嫩黄的新芽,像无数只伸懒腰的小手,在晨风中轻轻摇晃。塔头墩子上的乌拉草正抽出新穗,这种曾被称为“东北三宝”的植物,如今在塔头墩子的滋养下依然蓬勃——它们死亡后生长、腐烂后再生长的顽强,恰是黑瞎子岛生态韧性的隐喻。浅滩处,水草刚刚勾勒出绿意的轮廓,清澈的湖水里,小鱼穿梭的身影清晰可见,偶尔有银鳞跃出水面,惊起一圈圈涟漪。</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最动人的是湿地的鸟鸣。这里栖息着225种以上的鸟类,大雁时不时地成群飞向天空,苍鹭展开灰蓝色的翅膀掠过水面,不知名的雀鸟在塔头丛中跳跃,将晨曲谱成杂沓的乐章。当我在栈道拐角驻足时,一只野鸭正从青龙水道方向飞来,它洁白的身影与远处东极宝塔的飞檐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古今在此刻完成了一场关于守护的对话。“这里的生态保护做得真好!”我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b></p> 熊踪探秘:野性与文明的和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探秘野熊园是与“岛主”的正式会面。不多时,我们乘坐摆渡车开始徜徉在黑熊生态园区了。园区里的100多只亚洲黑熊正享受着春日的馈赠。只见一只只黑熊正快速向我们摆渡车奔来,它们知道游客一定会给玉米棒吃。此刻它们胸前那弯新月形的白毛格外醒目——这便是“黑瞎子”之名的由来,它们虽视力欠佳,却能用敏锐的嗅觉捕捉到游客投放的玉米。当汽车缓缓驶过,几只幼熊在树杈间打闹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而不远处独自静坐的成年熊,则像沉思者般望着湿地的方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游客们既兴奋,又惊恐并与黑熊的憨态形成有趣的互动。有人举着相机在车窗旁追逐熊的身影,有人对着投食口发出惊喜的轻呼。这种默契让我想起瞭望塔上的标语:“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在黑瞎子岛,人类只是谦卑的访客,而黑熊、飞鸟、湿地才是永恒的主人。</b></p> 东极印记: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午后的天空依然阴雨绵绵,可我们的兴趣更浓。不久,我们来到了东极宝塔景区。这座汉唐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岛的制高点,56根盘龙柱代表着56个民族,每根龙柱上的纹饰都诉说着不同朝代的龙文化。登上塔顶,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支流在视野里铺展成绿色的网络,俄罗斯兵营遗址的红屋顶点缀其间,构成“一岛两国”的独特风景。春风穿过塔铃,叮咚声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从黑熊的家园到国界的见证,再到如今的生态保护区,这座岛的每一道年轮都刻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祖国的东极神奇美丽,让我这个黑龙江人倍感幸福骄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个小时后,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这里。这座在生态留白中绽放的东极宝岛,用最本真的方式告诉我们:最好的风景,是让自然成为自己的主宰。当五月的风拂过塔头墩子,拂过黑熊的毛发,也拂过每个游客带着敬畏的心灵,这片土地便完成了对春天最动人的告白。让我们永远保护好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