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旅行边摄影】黄土高坡风情—晋西南环游之三:兼谈“知青”

边走边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领略黄土高坡风情是这次晋西南之旅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从壶口瀑布奔向延川乾坤湾时没走高速。没想到,这个决定换来一个惊喜:进入了陕北延安地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驱车沿黄河西岸走了一截后开上弯弯曲曲的盘山路,经过几个急弯大回旋,翻上一座山梁,本以为会接着下山,却出现了长长的开阔地。蓦然间,左前方冒出一排漂亮的窑洞,咦?过去瞧瞧!因为不是主要景点,开始没太在意,但当看到“北京知青旧居”几个大字时,心里猛地一颤,顿时思绪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望着那些靓男美女嘻嘻哈哈挥手摆拍的样子,暗思忖:你们父辈或祖辈们的“知青”岁月可知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起始于1956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最初的“自愿”,“到农场”,发展到1968年的大规模下乡“插队”运动,延续到文革后期,上山下乡知青人数接近2000万,几乎涉及了每个城市居民家庭。这批人为缓解当时的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城乡联系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艰苦生活的磨砺,也让其中一些强者成为了改革开放时代的国家栋梁,更多人则承担起了改革开放建设者的重任。但很多的经历也给他们中的不少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和难以治愈的创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窑洞”起始于人类早期进化文明的穴居、半穴居,但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原始的落后民居。窑洞实际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有其自身艺术魅力。一位农民辛勤一生的目标可能就是修建几孔窑洞,为儿娶妻生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厚达百米的地表黄土是窑洞建造的自然基础。陕北一带不断抬升的地面,因河流下切和水力冲刷、侵蚀,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种类似“鱼骨”的黄土梁地貌。“梁”与“梁”之间是深达数十米甚至百米的切沟,“梁”的两侧则有长短、宽度不一的鱼刺状凸起,这就为陕北“靠崖式”窑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但破碎的地貌,深切的千沟万壑也给居民生活和交流带来了不便。人们隔沟相望,却难以相见,只能高声呼唤,由此养成了黄土高坡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淳朴民风,孕育了“信天游”、“安塞腰鼓”等黄土高坡风情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过来一个西北汉</p><p class="ql-block"> —抓拍于黄河壶口瀑布河滩</p> <p class="ql-block">两个西北汉与两头小毛驴</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河滩抓拍</p> <p class="ql-block">北京知京旧居窑洞</p><p class="ql-block"> 位于延安市宜川县杨家庄村,1969年曾有5位北京“知青”来此插队落户。当年为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村里专门为他们修建了6孔窑洞。在这里他们和社员一起劳动,一样记工分和分粮食,与群众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后来返城后,为纪念他们在这里的艰苦生活和积极贡献,一位袁性村民用自家房屋置换下这6孔窑洞产权,投资原貌修缮,建成国内少有的知青生活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陕北“靠崖式”式窑洞,门脸相对简单。</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的来源与组织模式</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多为自愿报名,且主要去农场、兵团或干校,条件和生活保障较好。文革后,为解决三届学生(66、67、68)滞留城市的矛盾和就业压力,开始组织以“插队落户”为主要模式的上山下乡运动。当时的地方政府作为政治任务,十分重视“知青”安置工作,精心选择插队村庄,落实解决吃、住、劳动、安全等问题。所在村庄也尽力解决知青们关心的问题。但落户村镇的富裕程度和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实际执行中仍出现不少问题。</p> <p class="ql-block">毛驴拉碾</p> <p class="ql-block">再现当年的陕北婆姨</p> <p class="ql-block">窑洞内的典型陈设与布置</p><p class="ql-block"> 摄于陕北榆林市清涧南服务区。走进陕北,处处可见伟人的存在和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乾坤湾与黄土高原地貌</p><p class="ql-block"> 沟谷众多、地面破碎是黄土高原地貌的典型特征,有“塬”、“梁”、“峁”等三种主要形式。黄土塬指面积较大的平坦高地,黄土梁为长条形高地,黄土峁则是面积较小的驼峰或馒头状形态,一般为黄土梁的次生产物。它们均为水力切割和侵蚀黄土所成,并在边缘上分布有黄土柱、黄土桥、黃土硐等沟谷地貌奇观。</p> <p class="ql-block">延安宜川县地貌航拍</p> <p class="ql-block">陕北山庄</p><p class="ql-block"> 摄于宜川县新舍科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前堤坝上挂有</span>“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醒目大字</p> <p class="ql-block">好大的锄头</p><p class="ql-block"> 上书唐代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警示语。</p> <p class="ql-block">山里孩子们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庄窑洞民居航拍</p><p class="ql-block"> 位于吕梁市临县碛口镇</p> <p class="ql-block">  李家山庄窑洞环绕深谷山梁凸起,紧密排列,依势建造,上下十几层,蔚为壮观。窑洞是“靠崖接口式”,即在土窑扩口外加砌石或砖结构窑面,外部装饰更为丰富多彩和美观。</p> <p class="ql-block">下地归来的留守老人</p> <p class="ql-block">村头两棵树</p> <p class="ql-block">难舍的诉说</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窑洞”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成为新的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