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年12月,由张士忠主编的《聪明山》一书,在正文前的彩页“聪明山”照片下的文字有:聪山,在汉代被称为平干八景之首,曰“聪山蕴秀”。第14页《聪明山昭惠王庙历史考证》文中说:“据明嘉靖《广平府志》称,明山胜境为古平干国八景之一,云云。”第59页《聪山今昔》一文中又说:( 聪明山)早在汉代就被称为“平干八景”之首。第72页,平干王还在国内修葺多处胜迹,并且排列了“平干八景”,称泉亭寺为平干八景第七景“红鱼戏水”......</p><p class="ql-block"> 2011年《邯郸人文》杂志第一期,第50页《明山溯古祭惠王》,由邯郸学者李绍建撰文,其中有:据残存的碑铭和史志记载,聪明山神庙之胜景,在西汉之前就已存在,古来聪明胜境,被称为“平干八景”之首。史载西汉时(平干王)喜爱游览名胜古迹,把广平国内的聪明山、昭惠王祠、毛遂墓、朱山石刻、紫山、赵王陵寝等八处胜迹,排列为“平干八景”,而聪明山列为第一景,名为“聪山蕴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仍在本期第68页《临洺十景与战国赵陪都》一文,赵毓志撰文。该文中说:平干八景、临洺十景、广平八景,分别反映永年县于西汉置平干国,隋唐置临洺县,明清置广平府时的壮美景象,三者景观或重或异,但大多还是记录战国时期赵陪都的遗留胜迹,而临洺十景更为集中勾画出了赵陪都当时的基本轮廓。</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几篇文章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都认为“平干八景”即是西汉平干王时期的八景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亮明观点,与诸方家、学者商榷。</p> <p class="ql-block">一、找不到确切的史料依据</p><p class="ql-block"> 持“平干八景”为西汉平干王时的八景,不知所据何历史文献。《广平府志》最早成书于明嘉靖年间,遍查全书并未发现有关“平干八景”的记载。《永年县志》最早成书于明朝末年,乡宦申佳胤之手,是《永年县志》之首创。当时永年县令宋祖乙在《征志文札》中曰:“国家云蒸霞蔚几三百年矣,邑尚无志,此有司之责,邦人文献之缺也,用是不揣固陋,锐意徵寻,赖二、三君子惠有数草矣”。由此可見,在明末之前,并无永年史志或其它文献资料,找不到“平干八景”是西汉平干王时物的记载。在明崇祯十四年《永年县志•艺文志》中,倒有十六首诗文,题目为“平干八景”,是乡宦申佳胤与江南才子李长科,游览永年景观之后的唱和应对之作,亦并非西汉平干王时物也。</p><p class="ql-block"> 广搜群书,方知近年来关于“平干八景”是西汉平干王时之八景,诸作者之观点,皆源于1996年永年县退休干部通头人成世和老先生编写的一本书《聪明山的故事》。此书只是故事,是民间传说,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史料。有些考证文章,尽管也用“史载”、 “碑记”之类的词汇,其实都是虚构,是推想,是附会。如在《聪明山昭惠王庙历史考证》一文中说:“据明代《嘉靖广平府志》称,聪山胜境为古平干国八景之一,云云。”经反复查找《嘉靖广平府志》,根本找不到这句话的出处,完全是杜撰出来的。书中还有一篇《平干王排八景的故事》更是写得有聲有色,活灵活现,那只是讲故事,是演义,是小说,而不是史料,不能作为历史根据,更不能轻意引用,致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二、从平干国的领地辖区看也不及聪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据《邯郸历史大事编年》引《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划全国为十三部州,冀州刺使部领十郡、(国),其中赵国治邯郸,领四县:邯郸、易阳(今永年西部)、襄国、柏人。广平国治广平(今鸡泽县旧城营),领十四县:广平、曲周、南曲、列人、广年(今永年中部和东北部)、斥漳、南和,朝平、平乡、任县、广乡、成乡(在永年东北部)、张县、平利和曲梁(今永年东中部)、阳台二侯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改广平国(郡)为平干国,立刘偃为平干王,其辖区仍沿用广平国的领地范围。经多方历史考证,其广年、成乡二县和曲梁侯国,只涵盖永年县的东中部区域;而与永年县西部的赵国易阳,即后来的临洺县辖境无涉。试问,座落在易阳县的聪山蕴秀、朱山石刻、赵王陵寝等景观又焉能收入平干国的八景呢?</p> <p class="ql-block"> 三、就“平干八景”部分内容而言亦与西汉时背景不符</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年《永年县志•水利志》载:元至正间,郭守敬言磁州东北漳滏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即磁县)、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入澧河,可灌田三千顷。由此说明滏阳河乃是一条人工开挖河流。元朝之前并不流经永年境内;而西汉平干王时,何来之“滏水流虹”?</p><p class="ql-block"> 县志载:明嘉靖四十一年,知永年县事浙江鄞县人朱泰,教民种稻、植苇,谓之真父母,此为永年种稻之始。西汉平干王时更不可能有“千畦稻浦”,“十里荷池” !</p> <p class="ql-block"> 四、最早出现“平干八景”时是在明朝末年</p><p class="ql-block"> 明崇祯十四年《永年县志•艺文志》有明确记载,当时有乡宦申佳胤与江南才子李长科游览永年景观后,二人唱和十六首诗,其题目为“平干八景”。</p><p class="ql-block">平干八景分别为:</p><p class="ql-block"> 聪山耸翠,滏水流虹,</p><p class="ql-block"> 十里菏池,千畦稻浦,</p><p class="ql-block"> 冉茔古跡,毛冢高风,</p><p class="ql-block"> 奎阁凌云,龙潭飞雨。</p><p class="ql-block">申佳胤字孔嘉号素园,永年申庄人,广府城南韩屯有其别墅,出身宦门,自幼读书聪颖,明崇祯四年进士。历任仪封、杞县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大理寺评事、太朴寺丞等职,明朝灭亡时以身殉国,谥号为申端愍公。生前著作有:《君子亭集》、《四书铎》、《诗经铎》、《四书镜》、《诗经》等,并首创《永年县志》。</p><p class="ql-block"> 李长科何许人也?李长科一名盘,字小有,淮南兴化人,是明嘉靖间武英殿大学士文靖公李芳春曾孙。明朝末年,李长科曾两中副榜,终身不仕,与其弟李嗣京、李乔皆以文名传天下,时称“淮南三李”, 其一生好诗词、戏曲、交游。著作有:《金湯十二筹八卷》、《广仁品二集》、《李小有诗集》等。</p><p class="ql-block"> “平干八景”十六首诗文,是李 长科受邀,游览永年诸景观之后,与文友申佳胤唱和之作。以永年八景为题,每景配诗两首,李长科每吟一首,申佳胤便和韵一首,共十六首,诗的内容,详见明崇祯十四年《永年县志•艺文志》。其实诗的内容完全是永年八景,为何要用“平干八景”为题呢?因为西汉时,平干国所辖曲梁、广年、成乡己覆盖永年大部,“平干”也就成了永年的代称。文人们为了追求深蕴、高雅、涵蓄,往往愿用一古地名表示,就象永年电视台有一栏目为“曲梁文艺”,难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曲梁文艺”吗?又如“燕赵都市报”也不可能是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报纸吧!</p><p class="ql-block"> “平干八景”是明朝末年才产生的。持西汉平干王时的说法,确实找不到证据,切莫再以故事当史料引用,以讹传讹,贻误后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个人浅见,有不同观点,请批驳。欢迎讨论。</p> <p class="ql-block">编辑 安月玲</p><p class="ql-block">撰稿 侯文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