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穿越焦虑与抑郁的幽谷——论“拿起”与“放下”的智慧

明瑄

<p class="ql-block">周班长的话语,像一束光,穿透了我生命中最晦暗的迷雾。他用“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驱动当下”,“抑郁是对过去的悔恨”这样精炼的概括,精准地命名了我那段不堪回首岁月里的身心状态。那时的我,正是被这两种强大的负向情绪撕扯:一面是家庭变故后对前路茫茫、生计无着的巨大恐惧(焦虑),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我的喉咙,让我喘不过气;另一面则是对过往的选择、对丈夫“失职”、对命运不公的反复咀嚼和锥心悔恨(抑郁),它像沉重的枷锁,将我拖入无边的泥沼。恐惧让我不敢展望明天,悔恨又让我无法放过昨天,于是“当下”成了炼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清晰地记得那种“退路被堵死”的窒息感,那种将所有委屈独自吞咽、无人理解的孤独感,那种在公婆指责和丈夫沉默中背负所有“黑锅”的屈辱感。轻生的念头,是深渊的诱惑,是绝望到极点想要终结这无尽痛苦的极端表现。然而,是儿子那双清澈担忧的眼睛,那声声稚嫩的呼唤,成为了将我拉回现实的最坚韧的生命绳索。他的存在,是我在那片黑暗中无法彻底放弃的“拿起”——拿起作为母亲的责任,拿起生命本身的重力。这份“拿起”,是本能,是深植于血脉的爱与责任,它彰显了生命在绝境中依然顽强求存的理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仅有“拿起”是不够的。周班长深刻指出:“拿得起是智,放得下是慧。智慧,就是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我过去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源于无法“放下”。放不下对丈夫的怨恨与指责,总觉得他是所有不幸的根源;放不下对公婆不公对待的耿耿于怀;放不下对“如果当初……”的种种假设和悔恨;放不下“为何偏偏是我”的不甘与委屈。这些“放不下”,如同心魔,日夜啃噬着我的心灵,滋养着抑郁的藤蔓。它们正是周班长所点明的三大“恶魔”—— 贪婪(奢求不存在的完美过去或绝对公平)、侥幸(幻想问题会自动消失或他人会突然改变)、从众(过度在意他人眼光与评价)——在作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班长赠予的“咒语”—— “体验而已!” ——是转化这痛苦、走向“放下”之慧的一把金钥匙。它并非否定痛苦的深度,而是引导我们抽离出来,以更高的视角看待生命中的遭遇。家庭变故、亲人误解、内心挣扎……这些都是上天发给我的一份份独特而艰难的“考卷”。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毁我们,而是“让我成长”。正如他所言:“唯有亲身经历,才能透彻领悟。”默念“体验而已”,是在提醒自己:这些撕心裂肺的感受,这些看似过不去的坎,都只是漫长生命旅程中的一段体验,一种感受,而非永恒不变的定义或终点。它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转化能力”,将受害者心态转化为学习者心态,将怨天尤人转化为自我省察,将沉溺过去/恐惧未来转化为安住当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未知,方向或许仍未清晰。但周班长的教诲,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心灯。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力量在于平衡:以“智”勇敢地拿起责任与生命本身,以“慧”从容地放下怨怼、悔恨与无法改变的过去。 在“拿起”与“放下”之间,不断修炼那份“转化能力”,觉察并降服内心的“三魔”。当困境再次来临,试着默念“体验而已”,提醒自己这又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带着这份觉知,即使步履蹒跚,我也更有勇气穿越焦虑与抑郁的幽谷,去迎接生命赋予我的,那份经由磨砺方能获得的深刻领悟与内在安宁。前方的路,或许就在这“拿起”的责任与“放下”的轻盈中,渐渐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