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有一个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的村庄,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 水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生产用具,是以水的动力牵引石磨,通过石磨上下面的磨擦粉碎食物。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25公里, 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具有“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之称。 水磨古镇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广东佛山市援建),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古镇入口处的碉楼广场,高高矗立着的羌族特色碉楼充分展示了羌族特色。 2008年5.12大地震后,重建的水磨古镇,具有“禅寿老街、寿溪、羌城”三大区。 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 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千年名镇、长卷如画,春风阁、西羌汇、寿溪湖、禅寿老街、水磨羌城、一湖四区、六桥飞架.....崭新的建筑承载着古老的寓言,勾勒出有历史底蕴、文化魅力的幸福家园。 走进古镇的街道,首先来到的是羌笛广场。这里的羌笛雕塑展现了这一古老的乐器。羌笛,一种流行在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的古老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羌笛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街道两旁建筑上用碎石镶成的羌族特有图案,让古镇充满了民族特色。 街边的小金(即懋功)红军会师雕塑,展现了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场景。 阿坝州各个地区的展馆里,既有历史人文的介绍,又有地方特色产品的售卖。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羊皮鼓广场,广场上有碉楼、羊头雕塑和羊皮鼓,这里是羌族文化的展示窗口。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 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一只饿羊吞吃了,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掉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极高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再往前的飞鸿广场,是佛山援建工作者历经600多个昼夜的拼搏和守望,用汗水和心血刻画出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水磨画”。它融合了当地农耕劳动风情、地域特色和民族歌舞等元素,体现民族风貌。 以圆形象征佛山水磨一家亲,以羌族图腾羊头为中心符号反映民俗特点;以佛山水磨两地的典型人物为元素,双手托和平鸽寓意美好未来;以水磨标志性建筑春风阁为符号强化地域特色;圆的底部乱石与手象征地震把佛山水磨两地人民联系在一起,在废墟上携手共建家园;展现了佛山人民无私的援建之情和水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镇中心的和谐广场,地处禅寿老街与羌城交汇处,位于水磨古镇的中央节点,由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和藏族白塔等设施组成,寓意各民族和谐共生、团结互助、荣辱与共、肝胆相照。 整个和谐广场的建筑布局、设施符号、外观风格、纹样装饰等均生动体现羌、 藏、汉各民族的建筑特征:是水磨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多民族和谐共处地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标志性景观设施。 广场上的白塔,又称“吉祥白塔”藏语译为"曲登嘎布”。该白塔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虔诚祈愿。 位于和谐广场的水磨亭为明朝晚期建造,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它充分反映了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踪影,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从历史遗迹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今天水磨古镇名称的由来。 古镇早在商代就有部落在此聚居。水墨镇也被称为老人村。 根据宋朝苏试《和桃源诗序》记载:“蜀州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食监酷,而溪中多拘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后来因为利用寿溪河水推动石质器具加工粮食而更名为水墨。 由此,古镇上的老街也充分展现了长寿的特色。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有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 老街上建筑的风格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 2008年特大地震后,为感恩广东佛山市的无私援建,这条街在命名时取佛山“禅城”之“禅”字和水磨长寿街之“寿”字,名为“禅寿老街”。 禅寿老街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理念,凸显老街的古色古韵。 老街的建筑独具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与设计理念。 老街上的字库始建于清代,90年代初期毁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老街上的万年台修建于明万历25年,是明清时期水墨演绎的重要场所。该建筑毁于九十年代末。5•12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向北,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檩,小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天花。 老街上的春风阁,是小镇上最高的建筑。 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雄伟气派,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 春风阁内有很多文创产品展示和售卖。 古镇依寿溪河而建,河上的禅城桥是水磨古镇灾后重建的一座步行桥。 桥的上部采用俄罗斯进口的樟子松建造,造型独特,韵味古典。 河上游的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神农百草而万寿,水磨饮寿溪而万福。不过这里的音乐喷泉正在维修,看不到湖水的清幽和静谧。 站在河边远望古镇,古镇在后面雪山的衬托下,晨雾中的炊烟与雪霭交融,将碉楼化作了悬浮的蜃景。 坐落在春风阁脚下的西羌汇,东临寿溪湖,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 建筑结合羌碉特色,碉楼碧波交相辉映,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了佛山陶瓷艺术元素。 水磨古镇,虽不似江南水乡之精巧,亦非北方古镇之雄浑。但它自有一种粗粝中的温润,喧嚣里的宁静。游人至此,不必刻意寻访名胜,但随意行走,便可见处处皆可入画,时时俱足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