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月二十日,我和乡党相约去木兰山, 天还没有亮,我便和妻子早早起床,驱车三十七公里去硚口区接乡党一起雨中登木兰山。</p><p class="ql-block">雨幕如帘,将木兰山的轮廓洇成淡墨。我们的车在城区行至半程,雨势突然转急,雨刮器奋力划动也撕不开眼前的白茫。原计划去木兰山参拜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木兰将军的行程,就在这天地共酿的滂沱中,悄然转向——武汉这座被长江与湖泊浸润的城市,我们的行程转向了武汉东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湖荷影:雨打红妆见天真</span></p><p class="ql-block"> 当车停在东湖岸边,雨已织成密不透风的帷幕。推开车门的刹那,雨丝夹着荷香扑面而来,让人想起释文珦笔下"酣红腻绿三千顷"的壮阔。撑伞踏入雨幕,湖面烟波浩渺,平日里朗艳的荷花此刻在风雨中别有意韵:豆大的雨点砸在荷叶上,迸起万点银珠,又顺着翠绿的脉络滚落,似"翠盖擎出与人看"的天然玉盘。那些含苞的花骨朵在风里轻轻颤动,粉红的花瓣被雨水洗得透亮,宛如"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的古典仕女,少了晴日里的秾艳,多了份雨中的娇羞与坚韧。</p><p class="ql-block">陪我们同行的乡党谭先生忽然指着一朵半开的莲说:"你看这雨里的花,倒比晴天更见精神。"他给我撑起雨伞,我扛起相机,我们在雨幕中专注拍摄荷花的醉美。水珠顺着雨衣帽檐滴落,却丝毫未减我捕捉美景的兴致。我、妻子、谭先生,我们三人在岸边来回奔走,镜头追逐着风动荷摇的瞬间,衣裤早已湿透,却浑然不觉。当一阵狂风掠过,满湖荷叶翻起青白的背面,惊起几只躲雨的水鸟,我才恍然惊觉这雨中东湖,竟是大自然即兴创作的水墨长卷——没有人工雕琢的刻意,只有风雨与植物的自由对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程周折:雨帘后的城市表情</span></p><p class="ql-block">从东湖抽身,湿衣裹着一身荷香,我们驱车前往湖北博物馆。本想在曾侯乙编钟的余韵里暂避风雨,却被告知基础馆预约已满,参观特展需每人付费80元。谭先生皱着眉翻看手机:"我前一阶段还带朋友来过,基础馆一直免费的。"妻子在手机上忙着预约参观博物馆,我开着车,看着雨水飘落,在地面砸出一个个小小的水坑,也砸散了我对荆楚文化的向往。这突如其来的"收费插曲",像一滴墨水晕染了原本期待的心境——当公共文化空间被商业逻辑悄然渗透,那些本应免费敞开的历史褶皱,是否也会因此蒙上一层尘埃?我们放弃了博物馆之旅,来到了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的纪念地。</p><p class="ql-block">初到时工作人员曾放行,待我们车行院中,却又告知有重要接待,温柔的将我们"赶出门外"。铁栅栏在雨中冰冷矗立,江面上的波涛依旧翻涌,仿佛还记着那位伟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此刻的旅程注定只能在想象中与之相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汉街灯火:乡党温情胜雨寒</span></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将车停入汉街地下停车场时,雨势已达顶峰。走出电梯的瞬间,谭先生忽然停下脚步:"等等,我带了雨伞。"他变戏法似的从背包里掏出三把雨伞,"知道今天有雨,早备着了。"这个来自老兵的细心举动,像一束暖光突然照亮了湿漉漉的心情。</p><p class="ql-block">楚河两岸的汉街在雨中别有风情。青石板路被雨水擦得发亮,倒映着两侧仿古建筑的飞檐翘角。谭先生熟门熟路地领着我们穿行其间,雨水打在他稀疏的头发上,他却兴致勃勃地讲解着每个文化广场的典故:"看那座屈原雕像,衣袂在雨中更显飘逸;那边的昭君广场,石雕上的雨水像是替美人垂泪..."路过药圣广场时,他特意指着李时珍雕像手中的药草:"这雨中的百草,倒像是刚从《本草纲目》里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行至汉街中段,一家“湖北十大名菜馆”的暖黄灯光吸引了我们。谭先生点了武昌鱼:"来武汉不吃这道菜,等于白来。"当肥美的鱼肉裹着酱汁入口,鲜美的滋味与热腾的蒸汽瞬间驱散了周身寒意;那碗粉糯的莲藕汤,更是将湖北"千湖之省"的丰饶熬进了骨髓。"油焖大虾,橙红透亮,香气扑鼻。美食目接不暇……,谭先生说,“我十八岁离开老家,在武汉一待就是四十余年,这座城市早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你们能来,我比看到晴天的木兰山还高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雨落终章:人间至味是相逢</span></p><p class="ql-block">返程时雨势渐歇,车窗上的水痕在路灯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回望汉街的灯火,忽然觉得这场被雨水改写的行程,何尝不是命运的另一种馈赠?我们本想追寻木兰将军的英魂,却在东湖的雨荷里遇见自然的诗意;本期待在博物馆触摸历史,却在汉街的烟火中感受人情的温度。</p><p class="ql-block">谭先生说,武汉的雨就像这座城市的性格——来得酣畅,去得利落,从不含糊。而我们这趟雨中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被雨打湿的遗憾在老乡的热忱里,都化作了值得回味的注脚。就像东湖的荷花,正是因为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更显生命的饱满;就像楚河的流水,正是因为包容了无数人的故事,才成就了城市的绵长记忆。</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武汉的夜色在雨雾中朦胧如画。我忽然想起欧阳修的词句:"荷花含笑调薰风,两情著意尤浓。"这雨中的江城,这乡党的情谊,又何尝不是一场"著意尤浓"的相逢?当我们在雨幕里互道珍重,那些被雨水浸润的瞬间,早已在心底酿成了最醇厚的甘甜——原来人间至味,从来不在远方的名胜,而在近旁的温暖;不在晴日的坦途,而在风雨中的相依。(2025.06.20 夜于武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赵明博,1962年生人,大学学历,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国家高级评茶师,甲辰年西安点茶大赛评委。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文艺两新联合会会员、陕西省健康快乐促进会副会长、西安高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西咸新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摄影家协会员。陕西茗语轩艺术品有限公司、陕西尚唐百味餐饮有限公司、肆拾玖坊乾州运营中心创始人。曾任陕西茶人联谊会副会长、《西部风情》杂志社常务社长、中国记者联合会《丝路发现》杂志执行主编,在《人民日报》、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篇;摄影作品《秘境乾陵.乾陵夕照》入展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赛并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