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非】之十八:世界最大的镶嵌画博物馆

臻子

<h1>  北非的最后一站是突尼斯国的首都突尼斯城,首都名和国名相同,有点特别。</h1><h1> 其实,首都名和国名相同的国家还有几个,除了突尼斯外,还有墨西哥 、危地马拉 、巴拿马 、 新加坡 、 科威特和吉布提。</h1> <h1>  突尼斯市也是一个花园城市。这里的城市建设也非常的现代,高楼大厦林立,还有一些非常漂亮的古老建筑。</h1> <h1>  与很多城市一样,这里也有老城区,那里充满了烟火味。但我们没有去参观。</h1> <h1></h1><h1> 这一站印象最深的就是巴多尔国家博物馆了。到了门口才突然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惨案,心里蛮忐忑的,但当时我没敢说,怕大家害怕。</h1><h1> 2015年3月18日,在巴尔杜博物馆曾经发生了武装袭击和劫持人质事件,共造成22人死亡、50人受伤。恐袭案发生时,巴多尔有4名看守,一个生病没上班,3个去喝酒了。</h1><h1> 我看过这个新闻的。所以那天我有点心不在耶,老看着通道。<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从那时起,突尼斯国家很注重恐怖袭击,国家一直处于紧急状态,以便军队可以介入保护游客和百姓,因为突尼斯三分之一的GDP是旅游业收入。</span> </h1><h1><br></h1><h1><br></h1> <h1><br></h1><h1> 该博物馆展品近万件,主要有镶嵌画、雕塑、石碑、石棺、服饰、金、银、陶器、遗迹模型等。突尼斯是世界上保存罗马和拜占庭时期镶嵌画最多的国家,号称“镶嵌画之都”;而巴尔杜博物馆又以其珍藏的镶嵌画而闻名。</h1> <h1>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位于突尼斯首都西北郊,始建于1882年,1888年建成,是非洲第二大博物馆。</h1><h1> 馆内有40多个大厅和长廊,展出的上万件展品都是从全国各地近百个古迹处搜集来的,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期,其中,珍藏的突尼斯各个历史时期绚丽多彩的镶嵌画最为闻名。</h1><h1> 巴多尔博物馆有超过2000幅马赛克的图画。是世界最大的马赛克博物馆,收藏的古罗马马赛克之多为世界之首。</h1><h1> 博物馆以它丰富的展品每年吸引着数十万外国游客前来参观。</h1> <h1>  这座博物馆原是突尼斯贝伊王宫的一部分。王宫建于19世纪下半叶,融合马格里布地区、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1882年改成博物馆,1888年正式开馆,时称阿拉维博物馆。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改为现在的馆名。</h1><h1> 1899年,一座建于1831年的阿拉伯风格的小宫殿并入巴尔杜博物馆,现在巴尔杜博物馆的面积约11000平方米,是仅次于开罗博物馆的非洲第二大博物馆,但馆龄却比开罗博物馆要长。</h1> <h1></h1><h1>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是突尼斯马格里布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坐落在突尼斯城西北巴尔多广场上,博物馆是历代皇宫所在地,是一座三层建筑。</h1> 馆内有40多个大厅和长廊,展品分6个时期: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和希腊艺术品。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h1><p></p><p> 其中罗马时期的镶嵌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p> 这些镶嵌画的内容有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渔猎、航海、体育竞技、戏剧歌 舞、葬祭仪式以及神话和宗教故事等,色彩协调,技术精湛,虽有近 2000 年历史,仍鲜艳如新。</h1></div></div> <h1>  镶嵌画首创于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土、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装饰于迦太基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h1> <h1>  直接铺在地上的,我们就从上面走过,这或许是最“奢侈”的博物馆了吧?</h1><h1> 真心觉得可惜,为什么不在上面铺一层厚玻璃呢?</h1> <h1>  走进一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镶嵌画——《海神尼普顿的胜利》。这幅 13.40×10.25 米的镶嵌画铺满整个大厅的地面,它是 1888年在苏斯城出土的。占据了整个大厅的整面墙。</h1><h1> </h1> <h1>  画面上,海神尼普顿居中,站在由 4 匹海马拉的战车上,威风凛凛。他左手拿着三叉戟,右手挥戈向前。周围由 56 幅椭圆形或六边形的绘有骑着各种海兽的仙女相陪衬。仙女仪态万千,神情各异,数十头海兽也活灵活现。</h1><h1> 已经破碎了,很多画面缺了,但仍然是这里的首屈一指的镇馆之宝。</h1> <h1>  </h1> <h1>  《四季女神土》 不仅展示了四季女神的美丽与魅力,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工艺,让人感受到四季变换带来的不同体验。无论是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情洋溢,还是冬天的寒冷与坚韧,这幅画作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诠释,可惜没有拍全。 </h1> <h1>  没有请博物馆的讲解员,我们的地导给作我们简单地讲解。导游的讲解不到位,听得很吃力,很多内容没有弄明白,有些是查了资料才知晓的。</h1><h1> 看博物馆,一个好的讲解员十分重要。</h1> <h1>  羽羽如生的肖像画。</h1> <h1>  镶嵌画起源古老。在突尼斯,迄今人们仍可看到迦太基帝国时期建筑遗址内简朴的镶嵌画,罗马征服迦太基后也未中断迦太基的镶嵌画技术,直到公元1世纪,突尼斯境内的镶嵌画才显示出受到意大利的影响,但很快便不满足于罗马简单的风格,转向希腊风格并融入突尼斯本土风格。</h1> <h1>  出土于迦太基遗址的人类最早的字母。这些字母的出土,印证了字母之源是3000年前亚洲的腓尼基人创造的。</h1> <h1>  人类最早的阿拉伯数字竟然也藏在这个博物馆里,真的很珍贵。</h1><h1> 就凭这两幅镶嵌画,这个博物馆的地位就很高了!</h1> <h1>  《维尔日勒肖像》,也有称《维琪尔肖像》或</h1><h1>《诗人与缪斯》,1893年在苏斯城出土。</h1><h1> 画面中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尔日勒(公元前70~公元前19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聚精会神地聆听左侧站立的历史女神克丽亚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h1> <h1><p>  </p></h1><h1> 海神尼普顿,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也被作为马匹之神被崇拜,对应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h1> 画面上,海神左手握三叉戟,右手举着一条鱼。他的车由四个马头鱼尾的怪兽拉着,半人半鱼的海怪和海中仙女分列两侧。 <h1>  这些动物栩栩如生!</h1> <h1>  《海神的胜利》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面上海神尼普顿置身于雕饰圆形中,被象征着"四季"的图案环绕。</h1> <h1>  画面太大了,只能在地上展示。</h1> <h1>  这是罗马时期的展厅。</h1> <h1>  这里展出很多雕像以及陶壶陶罐陶像。</h1> <h1>  跟中国的文物差不了多少,这说明人类社会,在很早就有交往、相互学习了。</h1> <h1>  </h1> <h1>  这里怎么也有维纳斯雕像</h1> <h1>  太阳神阿波罗雕像,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迁徒和航海者的保护神。</h1> <h1>  穹顶的马赛克也是很精致。</h1> <h1> 很精致的装修,毕竟曾经是皇宫呀。</h1> <h1>  这是砖雕还是石雕?</h1> <h1>  这些镶嵌画都是用天然小石子拼接而成的,马赛克镶嵌画由此而来。</h1><h1> 据说在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突尼斯人依靠小麦与橄榄油的商贸活动逐渐富裕起来,当地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便利用各种五颜六色的石头开始发展马赛克艺术拼图。</h1> <h1>  这是穆斯林做祷告前洗手洗脚用的。</h1> <h1>  这些画就有很明显的本土气息。</h1> <h1>  表现渔民拉网打渔的劳作场所</h1> <h1> 没人讲解,我们只能看画面了。</h1> <h1>  有的画面是有故事的。</h1> <h1>  北非的十二生肖</h1> <h1>  在博物馆里,我们都欣赏到了这辈子见到最多的镶嵌画。这些马赛克镶嵌画是突尼斯国家的瑰宝。</h1> <h1>  突尼斯的镶嵌画虽然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加入了突尼斯本土艺术的元素,让突尼斯的马赛克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