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二人行(河南)50495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极具代表性的构件,常见于宫殿、官邸、寺庙、民居等建筑的门户之上,由兽面底座(铺首)和门环组成,材质多为铜、铁制成,又称门辅、金铺、金兽等,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于一体,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铺首的规格、材质、纹样严格反映建筑主人的身份。如皇家多用鎏金铜铺首,纹饰繁复(如五爪龙、海水江崖),尺寸硕大。官宦人家常用青铜铺首,纹饰为螭龙、麒麟等“臣僚”级瑞兽,尺寸次之。而普通民居则多为黑铁或素面铜铺首,纹样简化(如“福”“寿”字或简单花卉),部分地区甚至仅用素面铁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和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馆藏铺首衔环多为北魏建筑遗址和墓葬中出土,是古代建筑和器物上的附件,集装饰、驱凶避邪和实用功能为一体,其形制与其它地方的铺首衔环差别不大。但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平城,其出土的铺首衔环多融合了汉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西域、佛教元素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馆藏北魏铺首衔环,以鎏金铜铸的方寸之地,浓缩了汉晋的庄重礼制、草原民族的雄健气质、佛教的超越性象征、西域的奇幻母题等,多种文化元素在此熔铸一体。其狞厉的兽面之下,不仅守卫着宫阙与幽冥,更标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成型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不仅是一扇门的“装饰”,更是中国建筑文化、工艺技术与精神信仰的浓缩。从先秦的礼器纹样到明清的建筑标配,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至今仍在诉说着“门”的故事——那是对安全的守护、对美好的祈愿,以及对传统美学的永恒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