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岁月(十)计划生育

晓剑鄂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九零年春,我被抽调至乡计划生育办公室(以下简称计生办)工作。一九八二年计划生育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当中。主要内容和目的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所以计生办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计生办有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计生专职干部、每个村委还有一名计生助理员,可谓队伍庞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村委的计生助理员都有一本育龄妇女台账。内蒙古当时生小孩必须办理准生证,政策规定:城镇一对夫妇只能生养一孩,为独生子女,农村一对夫妇放宽政策可以生养两孩。按政策规定:农村育龄妇女生养一个孩子后必须放节育环,待间隔年限够了后方可取环再次怀孕生养,生养完两孩后必须做绝育手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每个村的墙上都写满了计划生育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谁要强行超生谁就倾家荡产,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隔一段时间,县里的计划生育手术队便会下乡走村入户为已生养过二孩的育龄妇女做绝育手术,手术通常都是在妇女家中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计生办的工作是下乡给做过手术的妇女抽线发放一些消炎药品,给生育过一孩的育龄妇女放节育环、给村民发放一些避孕药品。我记得当时的消炎药是一种叫抗菌优的大白药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又怀孕的超生游击队,想方设法找到进行流产引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乡政府的工作被农民戏谑为:催粮要款、刮宫引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乡里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处罚行动队。当时的政策是罚到他倾家荡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营子村的一位李姓村民生养了两个女孩,为了生个儿子,妻子怀孕后便拖家带口地跑路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生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管计生工作的唐乡长异常恼火,几次三番找李姓村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做工作让李姓村民的妻子回来做绝育手术,一直未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月后,唐乡长率领行动大队开着一辆大货车一辆五十五型拖拉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西营子村。唐乡长命令行动大队人员撬开了那户村民房门,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搬到了大货车上。唐乡长指挥队员将绳子的一端拴在房屋的椽子上,一端拴在拖拉机的后边,指挥拖拉机手开车拆房。此时,那户村民家门口已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拖拉机手面露难色,迟迟不动。唐乡长见状,一把拉下了拖拉机手,他坐到了驾驶位。李姓村民的父母躺在了拖拉机前哭道:“东西罚走了还能再买,把房子拆了,孩子回来该咋办呀!”现场一片混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乡长唱了黑脸,村委书记便唱起了白脸。他蹲在地上做起了李姓父母的工作,从政策到情理。李姓父母终于做了保证:三日内让孩子回来做流产手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天,李姓村民的媳妇在丈夫的陪同下去县计生办做了人流手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计划生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有名词,终将被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辈人所铭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