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苏祠 4 ~ 苏氏家族神奇人物 苏涣

九闲笠翁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三苏祠的大门前,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红墙环绕,行人或散步或拍照,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我站在门前,不禁想象着苏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尤其是那位神奇人物苏涣,他的故事似乎就隐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中。</p><p class="ql-block">走进祠堂内部,一间古朴的房间映入眼帘。墙上挂着一个木制柜子,柜门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每一笔都透露着匠人的用心。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许多小抽屉,仿佛藏着无数秘密。我忍不住驻足细看,仿佛能从中窥见苏涣的智慧与才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苏氏家族历史悠久,家学渊源,其高洁的人品千古传颂。战国时有苏秦,汉代时有苏武,他们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他们成为了苏氏家风的开启者。</p><p class="ql-block">三苏的祖先苏味道是苏轼的第十一世祖‌。</p><p class="ql-block">我读《资治通鉴》时,有记载:武则天时期苏味道三次任宰相,因武则天打击土族势力,苏味道被贬集州(集州在今四川南江,眉山)。被贬此地后留下子孙,此后,眉山有了苏姓家族。</p><p class="ql-block">苏轼的高祖苏果乐善好施,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认为置业太多会贻害子孙。祖父苏序不仅继承了父亲乐于助人的品行,还积极鼓励儿子们学习上进,报效国家,大儿子苏澹举乡贡进士;二儿子苏涣进士及第,在担任祥符县令时,秉公执法受到包拯的褒奖;小儿子苏洵,虽未有功名,但一介布衣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成为一代文章宗师。他们的成就与良好的家风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其实,在苏家很有影响力,甚至影响三苏父子一生的神奇人物苏涣。即苏洵的二哥苏涣、苏轼的伯父。</p><p class="ql-block">曾巩用"蜀人荣之"来赞誉苏涣,称他为四川人引以为荣的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下面听听苏涣,"蜀人荣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苏涣生于1000年,1024年,二十四岁时进士及第。历任凤翔宝鸡主簿、凤州司法、阆州通判、祥符知县、利州路提点刑狱等。</p><p class="ql-block">四川,古时的蜀国,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四川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出仕为官,即使有学问的人也隐居于乡里,不想出来做官。苏家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苏家从唐代苏味道迁至眉州起,至此也有五代人没有求取过功名,做过官吏了,也就是说,苏味道从唐中宗神龙年间贬为眉州刺史,至宋仁宗天圣年间苏涣得中进士,苏家已经平淡无奇地生活了二三百年!但这并不是苏家一家的现象,眉州的士大夫家族,注重修身于家,为政于乡,但都不愿出仕为官,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p><p class="ql-block">可苏轼的祖父苏序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举动,他自己虽然学问不多,但深明大义,洞察时势,他认为,"莫肯仕""犹安其故"于国于家都不好,而且,苏家祖上远的不说,就唐代苏味道,那也是官位又高,学问又大的人,是苏家的荣耀,这个光荣传统理应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苏序力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努力读书,求取功名。数年之后,大儿子苏澹举乡贡进士;季子苏涣进士及第;小儿子苏洵,以一介布衣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仁宗天圣二年(1024),眉州苏氏家族的苏涣和程氏家族的程浚同榜进士及第,轰动整个眉山城,可以说是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苏涣无疑是眉州士子的榜样。眉山人以苏涣为荣,并且效法苏家让子孙读书学习,学子有上千人之多。</p><p class="ql-block">后蜀灭亡之后,老百姓忙于生产生活,所以无暇顾及读书作文,学校也衰败了。苏涣的科举及第,让家乡的人们感叹,重新开启了读书取士之风。</p><p class="ql-block">许多读书之人像苏涣一样,踏入仕途,入朝为官,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在这样的影响之下,耕读传家的眉山学子,十有九家都放下农具拿起书本,读书作文,求取功名,远远超过了汉魏时期。 事实上,两宋年间的眉州八百进士,可以说是历史上科举取士中无法超越的高峰,而苏涣就是眉州士子的领军者 "蜀人荣之" 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苏涣二十四岁考中进士时,苏洵已有十五岁,苏洵说:"吾后稍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苏洵发奋攻读,求取功名,受哥哥苏涣的影响是必然的。后来,苏洵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均落榜了,苏涣则鼓励他继续攻读,特别是1047年苏洵考试落榜,苏涣得知后作诗相送。</p><p class="ql-block">苏涣是一位勤政廉洁的好官。他进士及第后,最初担任的是凤翔宝鸡主簿,1029年为凤州司法,后任阆州通判。1051年任祥符知县。嘉祐年间出任利州路提点刑狱等。无论在什么样的官位上,他都敢于直言,执法公正,受到"包青天"包拯的赞扬。</p><p class="ql-block">三苏祠记载苏涣为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 不徇私情:苏涣在任凤州司法的时候,王蒙正是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有姻亲关系,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他得知苏涣是一位贤能之人,便曲意逢迎,表面上以礼相待,把郡中的许多事物都托付给苏涣管理,苏涣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与他有接触,但是很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苏涣,又给权贵写信,说苏涣是可用之才。苏涣得知后,让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贵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 ~ 断案精明:苏涣在开封作士曹时,治下的雍丘县有个老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责任,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可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有结果。苏涣去了之后,经过了一番周密的调查,最终查明了真相,给死于狱中的百姓伸了冤。苏涣在作衡州知州时,耒阳县有一人被盗贼所杀,但凶手一直没有捉到,有一天,一个县尉带来一人,说此人是盗贼。经过观察和分析,苏涣发现了许多疑点,就问这名县尉是如何捉到盗贼的,县尉回答说,是弓箭手在草丛中发现了血衣,就呼喊大家一起去看现场,结果就抓住了这个人。苏涣反问道,如果弓箭手发现了血衣,理当自己取到这一证据回衙署邀功,何必要呼吁你们一起去呢?这不合常理。后来果真捕获到了真凶,衡州的人都把苏涣当作神奇之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窗边挂着一幅家谱简表,上面详细记录了眉山苏氏家族的历史传承关系。我仔细阅读,试图从中找到苏涣的身影。他的名字或许并不显眼,但他的贡献却深深印刻在家族的记忆中。家谱中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故事,而苏涣的故事则显得尤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墙上刻着苏轼书写的文字,字体工整清晰。我凝视着这些文字,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对苏涣的敬仰之情。苏轼的文字中常常提到苏涣,他的才华与品德深受苏轼推崇。在这片墙壁上,苏轼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苏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幅苏涣的形象插画,他正坐在书桌旁写作或思考。我凝视着这幅插画,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眼神深邃,似乎在思索着什么重要的事情。下方展示柜里摆放着文房四宝和其他古董物品,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文人情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多幅苏氏家族人物的画像,画风细腻生动。我仔细欣赏,试图从中找到苏涣的身影。他的形象或许并不鲜明,但他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后人。这些画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而苏涣的故事则在这其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屋檐下悬挂着红色灯笼。我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苏涣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清澈的小河静静流淌,倒映出岸边景色与建筑物的身影。在这片宁静而美丽的园林中,苏涣的故事仿佛在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写于2025 夏至</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