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印度首府新德里,是我此行最早百度其究竟的一座城市。直待12天游程下来到了新德里,已是最后的两天。新德里行程计划大小景点八处,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凑。于今回响起来,脑海里的感觉很满很杂很拥挤。好在,留存的照片有时有点有钩沉。一一查对虽然非常麻烦,但重游印度的感触似乎愈加清晰明了,对所到景点的认识愈发客观完整。这种感觉,使得自己拖延记述的懊恼渐次淡化,反有了又赚一次印度游的便宜感。暗自喜悦(^。^)</p> 新德里,是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相互结合、交相辉映的一座城市。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将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在旧城以南兴建新德里的建设过程很漫长,直到1931年才使得新德里正式成为印度首都。德里自此分为旧德里和新德里两座城区。游走其间,明显的感受到:旧德里保存的许多历史古迹和重要事件,犹如一面历史镜子彰显在那里;新德里则走在新时代的大道上,崭新富足的建筑风貌亦如一座里程碑彰示在那里。一个德里新旧两个世界的格局,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奇特神秘的色彩,亦因之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车上抓拍的旧德里街景 沿街随处可见的搭建棚户、晾晒的衣物。这些人是印度种姓制度下最底层的民众生存状态。 其实,印度官方早已明确废止等级制度,但实际上依然存在并持续发酵。最高种姓婆罗门的博洋导告诉我们:随行开车的司机和助手,因其种姓低,没有资格随同我们入住酒店和餐厅,只能全程食宿车上。 博导在车上简要讲述当天各个景点概况 通过车头前窗可见前方车流拥挤。看绝大多数车辆矮小破旧,大概率还在旧德里。 <div> 1、甘地纪念馆</div><div><br></div>圣雄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奠基人、印度民族解放的领袖,印度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奋斗了毕生,被印度人尊为"巴布"(国父的意思)。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到的甘地纪念馆,实际上是焚化甘地遗体的地方。他的骨灰早已被热爱他的人民撒入圣河(恒河)。印度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他的火葬地修建了这座陵墓。整个陵园呈圆形,像一个坡度平缓的绿色土堆,简洁大气毫不夸张。</p> <p class="ql-block">大片的绿地正中,一个黑色大理石台子,被四面白墙围起的即甘地陵墓。白色台面摆放着一捧捧鲜花,长明灯火光跳跃,冉冉不熄。</p> 为印度的独立,圣雄甘地先后五次入狱。最后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枪杀。陵墓前的一块石碑上刻有甘地被枪杀倒地时的高喊:“嗨!罗摩!”(哦!天哪!)那是他的不甘心。他至死不渝坚持的“我不会为任何主义杀人”理念,是信仰的虔诚?还是过于善良的理想主义?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说:因为甘地过于仁慈的理想主义,未得到当时的中国对甘地的绝对认同。 <p class="ql-block">手机翻译下面这块石碑上的字:“谣言倾听,选择不看!不要听信谣言,如果你听了,就别相信我。” 如此的声音,客观印证了甘地遇刺后,印度全国沉浸在悲痛之中时,也有人因为对甘地非暴力政策的不同看法,将他视为叛徒。甚至在他去世后,还有人在他的骨灰盒上涂上“叛国者”的绿色字样。这些行为,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对甘地政策的复杂情感和分歧。</p> 印度至今仍在使用甘地的画像钱币。 2、莲花庙<br><br>建于1986年的莲花庙,不同于印度任何教派的庙。它只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教庙。或许正因此,才持续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游客。据说在印度,“唯有这座莲花庙,以其光风霁月、匠心独具的建筑风格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远远看到,果然震撼 莲花,是当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国花。所以这座庙宇一建成就备受印度人的喜爱。 走过我身旁的这位老太太,她的沉默和淡然,让我产生莫名的好感。于是主动手势攀谈。 语言不通,但她热情回应并拍照留念 这三位美女小姑娘,却是主动热情前来合影拍照 <p class="ql-block"> 3、顾特卜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了顾特卜塔及古建筑。排队等待进入。</p> 这座建于1193年的顾特卜塔及古建筑,是印度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之一。这座世界上最高的砖塔,是奴隶王朝的第一任苏丹国王顾特卜下令修建、并在其后由继任者完成的。但更多的说法是,该塔绝不是一朝一代的功劳,而是经过多次续建而完成的。顾特卜塔的建造,标志着穆斯林统治者次大陆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政权的开端。 在12世纪,能够建造如此高大而稳固的塔,是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尤其在没有任何现代建筑设备的条件下。 据说塔内藏有很多的书法作品,塔内旋梯可以登顶眺望远处风景。但因楼梯极其陡峭,1979年一个旅游团因在塔内惊跑而造成数人伤亡,此塔内部即随之对外关闭。 顾特卜塔身雕刻的阿拉伯书法和几何图案,不仅展现了穆斯林艺术家对宗教信仰的尊崇,也融合了印度传统的雕刻技艺。 非常得意抓拍到顾特卜塔顶端的飞鸟 <p class="ql-block">还有飞机穿越顾特卜塔时的三个阵势</p> 后来建起的库瓦图·伊斯兰清真寺,是德里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印度次大陆上最早的伊斯兰宗教建筑之一。展示了早期伊斯兰建筑在印度的发展。 这根高达7米的铁柱,它不仅因为其巨大的尺寸和重量(重达6.5吨)而引人注目,更因为它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却依然光亮如新,几乎没有锈迹。这一奇迹至今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 围绕顾特卜塔周边,还分布着各种式样的历史建筑遗迹。游走其间,直觉穿行在超现实主义的建筑模型中,有古色生香的凝重感。 谁能看得出哪些是印度教文化遗迹?哪些是伊斯兰教的古迹?我是分不清的。 古老的建筑群里,一裘红衣、几点亮色的动态身影,给这黑褐色的建筑群和廊道,添加了生动靓丽的几许生机。 与当地游客有意无意间的合影 于是双方以手势热情交流,完成如下的合影和拍照 精心打造的几处绿地,让人从黑褐色的建筑遗迹中走出来时,顿有眼前一亮的舒服感。 完美的绿化环境,也是这些小生灵的天堂 自费游览顾特卜塔,非常值得! <div> 4、班戈拉 . 撒西比锡克教谒师所</div><div><br></div>抵达撒西比锡克教谒师所时,已是傍晚时分(17点45分)。忘了下图是否为神庙向参观信众派发的茶礼盒或什么食物。 班戈拉、撒西比锡克教谒师所,本是十七世纪印度统治者拉贾斋.辛格的别墅。1783年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小型寺庙。目前的建筑大多建于1947年以后。谒师所惊人的黄金圆顶和高大的旗杆,为新德里最大、最起眼的建筑之一。 黄金圆顶 撒西比锡克教谒师所的具有的庄严感和金碧辉煌,令人心怀敬重。怀着这份敬重,我们在庙堂内外一一走过,看过,拜谒过。 长廊天花板 谒师所及其厨房对所有人开放。但游客不得漏出头发,需要赤脚观摩谒师所。头巾和存鞋服务均免费提供。 这两位英俊的教徒,是指导我们包裹头发的工作人员 女生好说,围住头巾即可 庙内的池水被世界各地的锡克教徒尊为圣水,认为具有治疗作用。故而进入谒师所后第一个流程既入池湿脚。池浅水凉,沾沾水就算完成仪式了。而后光着脚观赏庙堂。(夜晚到达,没能拍水池照。下图取自网络) 安保工作人员 抓拍的几张锡克教信徒照片。感觉他们的五官线条分明硬朗,很受看(^。^) 虔诚的锡克教徒 <div>结束游程,将近九点才到酒店。不期然,酒店侧门前一对新人在办婚礼。鞭炮齐鸣礼花飞天,热闹非凡。</div> 婚礼现场有一头披着漂亮图案毡毯的大象。据说这是婚礼必须得嘉宾。象征着夫妇爱情忠贞、吉祥幸福。 酒店走廊,一位红衣盛装的姑娘,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并将两朵小红花分别送给我和同伴。通过手势交流,明白楼下婚礼是她家办的。感谢这位善良姑娘的美意! 进房间放下行李,我们便又出门看热闹。没想到对面的另一个酒店也在办婚礼。看热闹不嫌大。我俩冲着热闹径直走进去。这里的场景竟是如此的豪华,在国内亦少见。当然,这里与外面的婚礼场面,大相径庭无以比拟。 应该是亲家两家人 领餐桌。与我最近的女郎好漂亮! 人家倒也热情,主动过来寒暄致意。同伴趁机凑个热闹,和这家主人拍个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据说,印度富人的结婚仪式,需要在酒店连续三天招待来宾。仅此三天,大概要人民币四十万左右。而外面那户贫民家的婚礼仪式,大约人民币10万元即可。贫富差距,再次如此凸现。</p> <div>第二天上午,印度行最后一天。博导依旧简要告知介绍。 </div> <div> 5、印度门 </div><div><br></div><div> </div><div>印度有两个印度门,一个是素有西部门户之称的孟买,一个是印度首府新德里。我们游览的是新德里的印度门。</div><div>远远的,我们就看到宛若一头巨象的印度门。这座由当时的英殖民政府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9万多名印度将士、于1921年兴建的印度门。这座外形酷似法国凯旋门、亦如印度“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物,就这样屹立至今。</div> 据说印度门顶端的圆石盆建筑,是一盏大油灯。每到重大节日,盆内盛满灯油,夜间燃起1米多高的火焰。 这张网络图片,即英国人设计的国王大道,是印度最干净美丽的街道。正对着总统府的印度门,即在这条大道的东边。最具有意味的是:印度门也是新德里和旧德里的分界线。正如网上有人这样形容:一扇门隔开,一边是富人,一边是穷人。确实是德里最真实的写照。 站岗执勤的军人五步一哨、十步一岗,荷枪实弹英俊威武。但看向游客的面容很温暖。据说印度士兵多为第二阶层的刹帝利种姓人家。 印度门下摆摊的生意不少 每日到此一游的游客者多,当地少年学生亦不少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看到路边警车里面容严肃的女警😊</p> 中印人民友好! 印度门的狗儿依然自在神 6、总统府<div><br>首府新德里,是一座建于1911年的新城,与旧德里隔着“印度门”,是新德里的标志性建筑。因是政府机构所在地,戒备森严不经审批同意不得进入。此行只能车行一圈外观欣赏总统府和国会大厦。</div> 总统府建立在新德里中心的山丘之上。始建于1929年,原名维多利亚宫,为英国殖民时代的总督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改名为总统府。 <div>总统府是一座气势雄宏的宫殿式建筑,红砂石、半球圆顶的建造风格,明显透漏着莫卧儿王朝的遗风。据说总统府内有一处十分有名的花园,是仿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花园格调而建,故名"莫卧儿花园",每周一天对外开放。总统府正门直面宽阔笔直的国王大道,大道正东即印度门。这条大道虽然只有几十米宽,但两边分布着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国防部,还有几十座富丽堂皇的王宫。</div> 总统府南约1公里处的一片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的建筑群,是住印的外国使馆区。中国大使馆即下图一座普通的三层楼房。“地址是和平大街50—D号” 7、国会大厦<div><br> <div>位于总统府的东北面,外观采用圆盘形状,主体四周为白色大理石圆柱的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外籍游客需要经过本国大使馆办理手续才能进入。</div></div> 远观国会大厦周围,宽阔的草坪上圆形的列柱成排,格调十分高雅。这里绿树葱茏,碧草如茵,清静幽雅,是新德里市区最美的地方。 9、胡马雍陵园<br><br>建于1556年的胡马雍陵园,是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也是印度被殖民前,最后一个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典型结合体的一座陵园。整个陵园建筑庄严肃穆、亮丽清新,为印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胡马雍陵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胡马雍陵园是个占地面积大(整个陵园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长约2千米的红砂石围墙)、建筑群多、花草繁茂的花园式景点。因之,胡马雍陵园的记述,我将按实际游览的路线进行。 半圆形的楼顶周边,有序地排列着类似主顶的小号半圆形建筑物。 进入的第一栋建筑,即这栋八角形楼阁式陵园门楼。灰石主体的表面,是用大理石和红砂石碎块、镶嵌的一幅幅小巧绚丽的图案。 如此壮观的八角形门楼,在绿草如茵的院落里,显得非常峭丽。 园内桃花初开,春意融融。 胡马雍陵园的一处楼下门廊的附属建筑 继续穿越楼门 眼前这片宽阔的林园甚是繁茂。红砂铺设路面中间的那道小沟,即整个庭院“被水路切割成‘田’字形,每个田字格又被分割成更小的正方形”。这种庭园被称为“四分式庭园”。 <div>终于我们来到了陵园正中的胡马雍建筑主体。这座陵墓高达24米,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红色砂岩构筑,四面为门,陵顶呈半圆形,庄重肃穆。绝对货真价实的世界建筑史精品。</div> 不仅主体讲究,地面水系布局亦非常科学实用和美观 站在陵墓门前,可看到陵园门楼屋顶 这个角度拍下的陵园,最能形象地展示“四面有门的正方形”建筑体。 抓拍到门廊下的那只“自在神鸟” 胡马雍和皇后的墓冢在寝宫正中,两侧宫室有莫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墓冢。 穹顶 应该是这里的环卫人员?或许累了,睡的很安稳。我静静地走过去,回身拍下她。 也是到此旅游的当地人。 腼腆的小姑娘 胡马雍陵园古木参天,各种花草林木交错纵横,景色非常优美,典型的一个大花园。 这是一群年长的外国游客,看似学者型的访学团,正在聆听那位操着流利英语的导游讲述。 不知她在讲什么。但我网上看到这则信息:胡马雍墓并不是莫卧儿这位第二代统治者本人的杰作,而是1565年由波斯学者的女儿、胡马雍的皇后哈克.贝克姆主持修建、波斯建筑师米拉克.朱尔扎.吉亚斯设计完成的。其后的泰姬陵建筑有深度借鉴。这些,不会是他们讨论的课题吧?(^。^) 悄悄放大拍下我欣赏的这位中年女性导游。但见装束自然大气,神情优雅睿智。 印度的建筑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18世纪以前,这个帝国的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可以说,除了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以外,所有早期的印度莫卧儿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当代的学子们,当然应该走进的这座“教堂”。 走完全程的我们,和博导排排坐歇息(^。^) 还有陵园里的这些狗儿们 告别胡马雍陵园返程途中,在车上拍下的这座“德里 遗产公园”大门 后记:<br>13天的印度行游记至此全部完成。特意选择一张全体团员的合影,和旅行社发的出团通知书,作为补记2019年2月印度旅游的结束语,以了断渐行渐远的2019年印度行牵念。<br>不会再见的印度!<br>但会与日俱增珍贵感的印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