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海安杨氏始祖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杨剑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武旌扬辞芦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南弱冠战云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甲光烁浪驱倭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鼙鼓惊涛动海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戍明州云蔽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基瓯越镇城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江岸阔根深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千人丁桑梓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理位置 </b></p><p class="ql-block"> 杨氏大宗祠坐落于瑞安市塘下海安镇海村李宅巷。建筑面积约600 平方米,祠堂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构造形式, 主体为五间二进 格局,前院建五间两庑三层, 后幢五间两廊,整体为三层混凝土抬梁 式结构。屋面采用仿古琉璃瓦铺设,硬山式屋顶配以斗拱屋檐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兼具古典美学与现代结构优势。</span></p> <p class="ql-block"> 海安处于瑞安市区东北 11.3 公里,东临东海,西靠凤凰山、大罗山,北接场桥,南连鲍田。距温州机场约 20 公里。以工业为主,2019 年塘下镇共有工业企业 4,953 家,其中规模以上 306 家,海安片区以汽摩配、机械制造为主导。商业配套完善,全镇有 258 家大型 综合商店或超市。镇海村通过党建推动环境整治,新建法治公园、文化礼堂等,环城河景观带成为休闲地标。</p><p class="ql-block">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汤和将军,俗称城隍爷奉元璋之命 巡视中国东南沿海,为防御倭寇,在浙江修筑 59 座卫所城,重要据 点在温州市龙湾区宁村,其“寓兵于民”政策形成独特的“汤和信俗 ”, 至今后是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 塘下海安所属于当时卫 所城的其中一座。海安取 “四海升平, 国泰民安” 之寓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氏大宗祠</p> <p class="ql-block"> 据现今海安南门街的蔡雄烈士纪念馆中的石碑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为防御倭寇窜扰,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设置海防据点五 十九处,均围筑城墙,并选取壮丁五万八千余名为各据点驻军, 当时海安所驻军一千名,称海安千户所,简称海安所 。</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为防御倭寇设“海安千户所”, 筑城墙并开四门(宾阳门、镇海门等),现存部分历史遗迹。依山傍水,气候受海洋性季风影响, 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始迁祖</b></p><p class="ql-block"> 杨处辉(1372-1465 年),号耀堂。任海安所云骑尉。生于明洪武五年壬子正月十 七日卯时,卒于明成化元年乙酉九月廿三日申时, 享寿九十四。德配王氏安人,生于明洪武七年甲寅二月初三日申时, 卒于明景泰元年庚 午十月初四日辰时,享寿七十九。合葬本所东门外,土名:方宅墩。 于 1980 年移迁凤凰山纂儿后,坐北向南。祠在南门底三百巷坐□向 □兼□□分金。生子明志,世袭云骑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处辉公在明州(今宁波市辖区)当兵,奉命随宁波府主崔寅将军前来 海安所城戍守,守卫祖国海疆,做好随时抗击可能来犯的倭寇, 当时 实行“寓兵于民”政策,后来定居海安发族,成为海安杨氏始祖。</p> <p class="ql-block"> 据瑞安塘下海安《杨氏宗祠》、凤巢杨桥头于同治壬申(1872) 重修《杨氏宗祠》记载: 凤巢杨氏始迁祖仲玉公, 字琼,传九世炎起 生子天祥,字尚七,迁江南芦浦。传至十五世鉴朗生子处辉为十六世裔孙①。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迁徙海安,繁衍生息,派分凤湾、 鲍田、陶溪、沙岙、鳌江、上灶购地拟建小宗祠、凤岙有小宗祠等各 地。世居海安现有 530 户,人丁 2000 余。</p><p class="ql-block"> 注①以1872年平阳凤巢谱世系图:斐(唐闽祖)→琼(字仲玉,凤巢始迁祖)→堪→锐→绘→翔→斌道→授→奇卿→炎起→天祥(字尚七,迁江南芦浦)→待聘→龄锡→谦度→以芬→鉴朗→处辉(迁瑞邑塘下海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修建宗祠并葺谱序</b></p><p class="ql-block"> 甲子岁(1984),中秋佳节,月明星稀,余约二三知己,舟游于 海城东门,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人皆爽极矣。当斯时也, 一友人 登岸沽酒,置于舱中,劝诸友尽醉之乐也。须臾, 友人告余曰: “有 景无诗,非游客有情无酒, 弗高文人。由是之意, 谈及于此。”一友 而言曰:“吾族杨氏大宗祠塌倒不修,遍地野草,香炉废,椽梁毁, 族人睹之,莫可言状。今幸族长禧巧公有仁孝之心,遂推各侄辈新启、 银柱、协昌、连娒、新者诸君, 谋建宗祠,筹备资金,东捐西募,人 民币计壹千余元, 方落成祠宇之喜。 是年加修辑谱牒, 费尽心机,不 辞劳瘁。”易云:“族有孝子贤孙, 能争姓族之光。”余见诸君公事 勤劳,莫取毫之利。余见此情形, 不敢不文辞。聊序里言, 以感诸君。 可功谓伟歟乎!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时 公元一九八四年秋八月 </p><p class="ql-block"> 里人黄维熊谨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氏大宗祠扩建记</b></p><p class="ql-block"> 本宗宙座落于海安所南门, 始建于万历四年丙子(1576) ,历时(距今)四百计余载,原祠坐东面西三间。始祖处辉,诞于明洪武五年 (1372),弱冠随崔钰将军,靖倭于瓯角海陲,于永乐元年(1463), 封落于本所城。公为海安杨姓始祖。宗祠因风蚀雨剥,经年久失修, 于乾隆廿年(1757)改建为坐北面南三间。暨经 1994 年十七号台风 袭击而塌倒,复行重修建之, 即后幢五间两廊也。为荣宗耀祖计, 随 形势之需要,应顺族内裔孙之呼声, 以有识之士发起, 由族众各同仁 鼎力支持,并无私投入人力财力, 前院圹建五间三层宗祠, 耗资叁拾 余万元。为 2005 年至 2006 年,历时年余,全面竣工。大功告成,为 表彰对工程有重大贡献之裔孙,特立此碑,以资后世留念。</p><p class="ql-block"> 族长 杨乃春 房长 杨岩银 </p><p class="ql-block"> 基建委员 主任杨玉柱 </p><p class="ql-block"> 副主任 杨金达 杨学荣 杨益眉</p><p class="ql-block"> 委员 杨银良 杨金木 杨金林 杨永土 </p><p class="ql-block"> 杨金横 杨益晚 杨金弟 杨万昆 </p><p class="ql-block"> 杨阿唐 杨益荣 杨永兴 杨万荣 </p><p class="ql-block"> 杨益文 </p><p class="ql-block"> 会计 杨益新 出纳 杨万开</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春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安全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信国公督筑松城</b></p><p class="ql-block"> 当时,倭寇,俗称“倭儿贼”。14世纪,日本处于南北朝的内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溃兵败将流落海上,得到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的支持,会同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进行劫掠和走私。有的还与我国的海匪和土豪勾结在一起,成为无恶不作的流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历史上,倭寇入侵始于洪武年间(1368-1398),成沿海大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所以有了“信国公雄韬伟略,选择在此筑建卫所城,</span>抗倭军事卫所体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崔钰和处辉诸公报效祖国,戍守边疆,英雄气概。”地处东海之滨的海安西北面是大罗山山脉的凤山、凰山和麟山,南面是龟山,地理位置上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进可攻,退可守,实乃兵家重地。在几百年前,这里人烟稀少,无人定居。后来,信国公筑城后,杨处辉和随信国公召集来的千余兵丁约十多个姓迁居于此,亦军亦民,开始代代繁衍生息。</span></p> <p class="ql-block"> 信国公是明朝开国功臣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据史料记载,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儿时的伙伴,也是共同起义的兄弟。他陪同朱元璋一起攻城掠地,夺取大明江山,后被封为信国公。夺取天下之后,朱元璋先后处死当初一起起兵的兄弟,汤和是少数能够幸免于难的人之一。他很早就意识到朱元璋非池中之物,并一直能够“识时务”,在明初的权利战争中,他选择激流勇退,主动放弃兵权,告老还乡。</p><p class="ql-block"> “信国公是令人敬佩的大英雄,即使到了晚年,他还做了一件大事——整饬海防,其中一处卫所城就是海安所。”,明朝初期倭寇屡屡侵犯浙闽沿海,左丞相胡惟庸为一己之私,竟写信给日本借兵,意图谋反。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盛怒之下,决定整饬海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供奉信国公汤和的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接到命令时,汤和年已六十,但他不辞劳苦,亲自到浙江、山东等地沿海考察地形地势,视要害地筑城增戍,以固守备,他先后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海安所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立,筑城不久后,汤和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他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而且从来不与当地官宦乡绅交往,晚年越加恭慎。1395年,汤和安然离开人世,终年70岁,被追封为东瓯王,以纪念他筑造卫所守护海防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现今,各地卫所供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信国公汤和的城隍庙,香火鼎盛。在</span>温州市龙湾区永强(永嘉场)宁村所保存有其坟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安所抵御外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当时正值青壮年的杨处辉随宁波卫崔钰来海安所,任云骑尉协助崔将军作战,管理军队。同一千名将士奉命驻军于此,由此称此地为海安千户所。”我们宗亲介绍说,海安城近似正方形,城堡内河、潭分布,西、北两处有水门,城外四周都是护城河,城内两条笔直的大道呈十字形,沟通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布局非常规整。</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御倭寇窜扰,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设置海防据点,均围筑城墙,当时海安所驻军一千名,称海安千户所,简称海安所,隶属温州卫。信国公在温州增设盘石、金乡二卫,在永嘉、乐清、平阳等地设置宁村、蒲岐、蒲门等千户所,在瑞安也设置3个千户所。在清朝嘉庆年间绘制的《瑞安县境图》中,海安所位于崇泰乡五都,在县东北三十里,与瑞安所、飞云江南面的沙园所三足鼎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城宾阳门和天仙宫</p> <p class="ql-block"> 海安建城时,用块石垒筑城墙,城周围宽600丈,高2丈5尺,东至西长156丈5尺,南至北156丈,设城门四座,东宾阳门,南镇海门,西永胜门,北钟仁门(东门宾阳门迎太阳为宾,南门镇海门震慑海上之寇,北门拱宸门拱日月星辰,西门涌金门山巅上空涌动金色的晚霞,映红整个城堡。在民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西为涌金门,北为拱宸门)。城外开凿濠河,东濠河长172.5丈,宽4丈,深9尺;西濠河长同东濠河;南濠河长169丈,宽深同东濠河;北濠河长176丈,宽深同东濠河。以一丈按3.3米计,当时的海安城大约有0.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变化,海安四座城门,仅存宾阳门和镇海门,镇海门于上世纪90年代修葺一新,如今的宾阳门虽仍保留历史原貌,但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只剩下一截长约10余米,城门高约5米的断墙。在入城的城门洞口处躺着一条2米多长的大条石,以及几个圆石墩。城门洞高约2米,最低处位置比地面略低,这里就是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浴血奋战败倭寇</b></p><p class="ql-block"> “吾等将士誓死保卫海安所,让倭寇溃不成军。”说起倭寇进犯,杨氏子弟和官兵们满腔热血,恨不得立即用手中长枪刺穿倭寇的胸膛。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与倭寇浴血激战的场景,黑夜中,倭寇进犯,海安城传出声声巨响。“轰轰轰……”城墙上一块块巨大的条石被两三名士兵合力推下,无数颗石块从城门上的炮眼里瞬间齐发,一时间,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响起,攻城的倭寇痛苦地嗷嗷嚎叫。</p><p class="ql-block"> 说起抗击倭寇,杨处辉和后代任云骑尉(在明朝相当于统领千户,既是武散官又是勋官)和战士们坚守阵地,经历过这一场保卫家园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800多名倭寇攻打海安所。海安所的4个大门紧闭,倭寇围聚城下,不断发起进攻。倭寇的暴行引起海安所军民的愤怒,纷纷奋起抗击。士兵们聚集城头,凭借地势展开反击。当时城内4个城门各有4个炮台,炮台可装小石块,发射时,万石齐发,速度极快,杀伤力极强,俗称“猪娘炮”。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装弹、射击,这些“猪娘炮”立即将倭寇的队伍打得松松散散。同时,海安所的民众也纷纷扛起巨石往下滚压,不少攻城的倭寇被砸得脑浆迸裂,剩余倭寇见势只得退去。</p> <p class="ql-block"> 倭寇初战失利后,改而进攻永嘉场(今温州龙湾区永强)、海城以及飞云江南岸。面对来势汹汹的倭寇,温州城开始戒严,永嘉、瑞安、平阳各县及金乡、海安,沙园诸卫、所各自固守。</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倭寇由瑞安渡江攻打平阳,抢掠平阳与瑞安毗邻村庄。五月十一,倭寇再次转渡飞云江攻打瑞安县城,由于县城防范森严,狡猾的敌人只好借用城外民居屯据,伺机行动。为了混进城,倭寇们想尽各种办法,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城外的百姓纷纷逃命。</p> <p class="ql-block"> 因杨家将领与军民同仇敌忾抗倭,县城久攻不下,气急败坏的倭寇又开始纵火行凶。他们一把火烧了当时瑞安县城外直至东山的民房,熊熊烈火燃烧数日之久,大火所到之处,房屋俱为焦土,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位于隆山的隆山塔、寺也都毁于此次战火。最后幸得当时驻守浙江的抗倭将领戚继光自台州提兵而至,才解除此次围困,救百姓于水火之中。</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月十六,倭寇再次登岸劫梅头前岗,把总(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陆军基层军官名)领兵千余人防守失利,前岗再次被攻下。倭寇冲杀士兵无数,而后敌人又攻打瑞安城南,围城3日。海安所将领带兵来瑞,在城外遇到敌人,迅即展开战斗,海安所士兵斩敌首46余,溃败的倭寇乘夜遁去。</p> <p class="ql-block"> 据《瑞安市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四十二年(1563),这12年是倭寇来犯瑞安最严重的时期,而其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要数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五月间海安所军民与倭寇的那次正面交锋。……</p><p class="ql-block"> “海安所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百姓待人谦和有礼,家家户户辛勤劳作,若不再打仗,将士们都想解甲归田留在此处。”这样连年战事不断,眼见倭寇溃败,杨氏和其他外来防御官兵“寓兵于民,兵民合一”,接下来在海安所定居,距今延续600余年安家乐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安五显庙</b> </p><p class="ql-block"> 镇东村距离仅八百米,海安所北门街的城北村有一座五显庙,因此又名“北门五显庙",坐北朝南。该庙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 (1405 年),解放后土改时被拆毁, 1987 年重建。 </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海安一带旱灾严重,加上官府苛捐杂税繁多,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日,忽见西北方向乌云骤起,大雨倾盆,缓解了旱情,人们喜出望外。风雨过后,有人发现城北墙下有一只斗大的香炉,上写“华光大帝之位”。几个平时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乡绅,见神灵显圣,害怕大帝惩罚,就跪在香炉前忏悔, 愿意从此改恶从善,并许愿捐资建造五显庙。乡民们也纷纷相助。不久五显庙建成了。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p> <p class="ql-block"> 五显庙有镇殿之宝——珠灯。此灯高 4 米,直径 4 米,周长 12米,重 500 多斤。每颗珠粒均采用传统陶瓷玻璃工艺精制,通过繁复的串编技法连缀成流光溢彩的整体。灯体巧妙融合了人物故事、花鸟纹样及诗词槛联等传统元素,其中人物彩绘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堪称集实用照明、工艺美学与文化寓意于一体的传统灯彩杰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庆良出圣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当代,海安所镇东村出了一位传奇性的人物,此人叫杨庆良(1922-2005 年),系海安杨氏大房,第十九世裔孙。这位高人自幼便潜心修道,天资聪颖且心怀慈悲。他弱冠即能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展现出非凡的悟性。数十年如一日随高师修行,精研道家典籍,将“上善若水”的智慧融入生命实践。其道法修为已臻化境,能刀枪不入,悬壶济世。却始终以无为而治,利民慈善为本怀。每逢稻田虫灾,便作法祈保丰收,遇病苦则施药救人,百姓感念其恩德,对其敬重有加。这位真人以修为诠释了“道法自然”的崇高境界,其仙风道骨与无量功德,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 </p> <p class="ql-block"> 1944 年秋,正值他二十三岁的年华,田野里的晚稻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眼看就要迎来一个丰收年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农历九月中旬,稻田里突然出现了害虫的踪迹。这些害虫来势汹汹,短短数日便肆虐成灾,原本青翠的稻田转眼间被啃噬得七零八落。灾情之严重,令当地百姓寝食难安,个个愁眉不展,忧心如焚。 </p><p class="ql-block"> 九月二十八日,杨庆良公为了乡亲们禳灾祈保丰收,自告奋勇地脱去上衣,仅着一条裤子,赤膊躺在五显庙的蜡烛灯山上,让村民抬着他在田埂间巡回行走,以此驱赶害虫。这座铁制的蜡烛灯山平时被安放在大殿之中。蜡烛灯山呈“人”字型,前后各有三排灯台板长度50-60 寸;灯台排板每行间距约 8 寸条状,阶梯形自下向上到顶 60∘角度的灯山,灯台排板之间左右和前后之间间距 6 寸左右上面布满了 3 寸长的铁钉,锋利无比,供信众插红色蜡烛祭神用的。</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佑田垟丰收,人口平安,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举办隆重祭祀仪式,庆良公都会赤膊躺在蜡烛灯山上,被抬去拦垟,每次都有铁钉扎入肉中。有一次铁钉断了,钉头截在肉里,众人谎忙用钢丝钳把铁钉拔出,奇怪的是,钉截在肉里部位没有一一滴血,只渗出一点点白油状的粘稠物,大家都说很神奇。 </p> <p class="ql-block"> 杨庆良公平端在蜡烛灯山灯台扳钉子上面。他的背部、腰肾两侧,以及两条大腿,各有两板铁钉扎入肉中,约有 2 寸多深。 村民们都很吃惊, 庆良公却面不改色,毫无痛感,似有神佑。在田垟里巡了一大圈,又将他抬回庙里。两三天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乡亲发现农田里的害虫全部死掉,几千亩晚稻又获得了收成。</p> <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 杨庆良公都会前往五显庙,沐浴后赤膊躺在装饰有蜡烛的灯山上,以供人们祭拜,村民问卜求签,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庆良公还精通中医针灸、放痧和伤骨科,为贫困村民免费诊疗。他去世后,出圣受信众祭祀。 </p><p class="ql-block"> 五显庙大殿供奉华光大帝和杨庆良公的雕像, 加上有镇殿之宝珠灯, 因此香火十分鼎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俗活动</b> </p><p class="ql-block"><b>1.龙舟文化</b>:</p><p class="ql-block"> 海安东村河道是端午龙舟赛热门场地,2024 年曾因乌克兰籍“洋媳妇”参与凤舟队引发关注。</p><p class="ql-block"> 龙舟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时期(公元前5世纪),范蠡在瑞安三港建立水军训练基地,将龙舟竞渡融入舟师操练,奠定了龙舟文化与军事战略的关联性。发展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融合了祭祀祈福、军事操练与商贸交流等多元文化特征。其历史可追溯至吴越争霸时期范蠡在东瓯(今温州)和东瓯王汤和建立水军训练基地的军事活动,提高官兵战斗能力。在和平时期,后来演变成兼具竞技与民俗传承的独特文化体系。</p> <p class="ql-block"><b>2.传统集市</b>:</p><p class="ql-block"> 关于海安会市的起源,自洪武间,海安所建城就有了,至今 600 余年</p><p class="ql-block"> 会市期间,古城内热闹非凡,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纷纷上演,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同时,为了让更多人领略 古城的魅力,杨氏宗祠、天仙宫、古城墙、宾阳门、城隍庙和蒋幼山故居纪念馆等也对外开放,乡贤 和村民自发担任向导和解说员,为游客讲述海安的抗倭历史和文化故事。</p> <p class="ql-block"> 海安大街、朝阳西街等地的摆摊历史超百年, 保留地方特色。海 安清明会市(以下简称:海安会市) 。每年清明节假日期间,会 市以“古城庙会 ·福汇海安”为主题, 现场设摊、铺点位近 3000 个。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海安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 街 4 条主要街道严禁设摊,以沿街商铺出租经营鞋服为主;摊位 主要设置在朝阳街、海安商业大街、 城东路等,由第三方公司负 责统一搭建,从海东村入口进入会市区,沿着城东路、东门街、 南门街、朝阳西街一路逛,从日杂百货到服装鞋帽,从网红美食到特色古玩, 套大鹅、射击气球、坐旋转木马, 竹米筛、竹粉筛、 竹桌盖等各种竹制品,会市涵盖了人们吃穿娱乐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 主要经营网红美食、特色古玩、儿童玩具等。城南横街则依 旧以售卖竹编制品、铁杆秤、锄头农具等老物件为主;塘梅公路 两侧按照惯例汇聚了绿植花卉、陶瓷古玩等摊位。塘下镇海安片 会市现场人流云集,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数万名市民涌入海安, 古城老街重燃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海安当地历来有清明节会客的风俗,家家户户设宴款待亲朋 好友,以酒为媒,交流情感。宴后逛会市,则成为客人们延续情 谊、体验乡情的另一重要环节,为会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p><p class="ql-block"> 海安会市作为我市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承载着瑞安人深厚的‘乡愁’情感,海安会市同样如此。</p> <p class="ql-block"> 会市作为瑞安传统习俗,承载着瑞安人的乡愁记忆。还特别叠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让市民在逛会市的同时,还能领略当地的特色文化。让非遗与老街的烟火气交织,为市民呈现了一堂“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课。将非遗植入传统会市和合,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假期间,会市区内人潮涌动,即时人流量最高达3万人次,热闹非凡的景象让这座传统古城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海安杨氏源流叙】</p><p class="ql-block"> 乙巳之夏,余怀追远之心,微信相约,拜访海安杨氏宗亲。自近日重谒凤巢祖先故里,复循至塘下海安所始祖琼公十六世孙处辉公当年征途,抵宁波卫戍所,终达海安发祥之壤。所到之处,宗亲闻讯,无不倾情相待。白发长者娓娓道古,青壮后昆殷殷引路,更有泡茶端水,促膝长谈,其情之挚,其意之诚,恍如归家,令人动容涕零。</p><p class="ql-block"> 拜谒宗祠,香火绵延;翻阅族谱,黄卷生辉。方知我族树大根深,开技散叶有海安杨氏一脉,源出凤巢派三房祖琼公,字仲玉后裔,传至第九世祖炎起公与吾族龙湾横川始迁祖凤巢第九世赞起为同胞兄弟。炎起生天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迁江南芦浦</span>,天祥衍行七世裔孙处辉也。处辉弱冠从戎,抗倭卫疆,英风烈烈;继而寓兵于民,遂家海安,开基创业。数百载沧桑,祖脉派分,世系如藤蔓延伸,愈发昌盛发达。余遍极博闻杨氏派分房族谱牒所载,文能安邦,著书立说者代不乏人;武可定国,守土戍边者史册留名。簪缨世族,非虚誉也;英才辈出,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昨夜灯下细览谱中世代名讳、行状功业,感慨万千。一姓之兴,非独赖天时地利,更仰先祖筚路蓝缕之艰辛、忠勇仁义之德泽,及后世子孙克绍箕裘之勤勉。且观海安杨氏始祖处辉公自江南芦浦弱冠从戎,转战明州,终择瓯越之瑞邑塘下海安定居,其行迹跨越山海,其精神贯通古今。所历之地,所成之功,所传之德,莫不凝聚为“博爱”二字——爱家国以卫疆土,爱宗族以绵世泽,爱子孙以垂训诫。此“博爱于一身”之祖德宗功,实为我杨氏子孙生生不息之根脉,亦当为后世永志不忘、躬身践行之圭臬。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2025-6-21 剑英谨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满江红·恳亲会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杨剑英</p><p class="ql-block"> 横浦潮声,海安闻,宗亲齐聚。欣此际、大宗鼎力,江南襄助。平邑同源怀祖德,瓯江一脉承琼绪。溯宋时、八世有奇卿,开基著。炎赞字,同胞序;</p><p class="ql-block"> 同血脉,亲情叙。看今朝恳切,胜春温煦。谱牒重光联旧谊,杯觞共醉开怀语。愿世泽、浩荡似沧溟,东流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恳亲会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杨章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横浦海安潮涌声,宗亲汇聚意难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宗助力情深切,同祖同源怀德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恳亲温似春,谱牒重光谊再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泽浩荡如沧海,血脉亲情岁月宁。</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按2024年12月26日,浙江省杨氏宗亲联谊会四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泰顺县雅阳镇亿联开元名都大酒店隆重举行。会议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来自瑞安市塘下镇海安村的杨学通老先生和另位杨姓宗亲。当时他们正在泰顺旅游休养,我邀请他们共进早餐时,杨老先生谈起其曾祖父曾是当地族长,家族祠堂至今珍藏有多部珍贵的古老族谱。这一话题立即激发了我前往探访的浓厚兴趣,我们当即互留了微信和联系方式,并约定择日互访,共同探讨杨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在会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值至2025年6月9日江南杨氏文化研究中心杨尚义与杨章顺、杨宗保、杨象元、杨介友、杨海奇五位宗亲一行为前锋,首次前往瑞安市海安南门街李宅巷的杨氏宗祠,寻祖恳亲。</p><p class="ql-block"> 这次寻亲之旅的缘起,源于家族中流传的一份古老族谱,上面记载着我们的祖先杨炎起及其后代的迁徙与繁衍情况。发现海安杨氏与东门垟杨氏、神宫桥杨氏、张家堡杨氏、龙湾横川八甲杨氏以及龙港新斗门、杨家宅、监后垟、河尾垟等都是同宗同源的世家谱系。这一发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家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信念。我们深知,只有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家族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家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恳亲会〉见证宗亲盛事》</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日,由杨剑英发起邀请海安杨氏、高楼屿后和桂峰元底三祠堂宗亲一场龙湾横川、八甲宗祠充满温情与传承意义的宗亲恳亲会圆满举行。正如《满江红·恳亲会有感》所描绘的那样,横浦潮声起,海安之地宗亲们纷纷齐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在此次恳亲会中,大宗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力量,江南方面也积极襄助,场面十分感人。平邑与瓯江的宗亲们,虽地域不同,但同源同脉,怀着对祖德的崇敬之情,传承家族久远的脉络。遥想宋时,八世的奇卿开基立业,为家族奠定根基,这一伟大的开端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宗亲们如炎起、赞起等祖辈,按同胞之序,共叙同血脉的亲情。今朝恳亲会上恳切的氛围,犹如春天的温煦阳光,令人心生暖意。谱牒在这一盛会中重焕光彩,重新联结起旧日情谊,宗亲们举杯共醉,畅怀而语。大家共同怀着美好的愿望,愿家族世泽如同浩荡沧海之水,长流不息。此次恳亲会不仅是宗亲间情感交流的契机,更是传承家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时刻,它将激励家族后人不断延续家族的荣耀与传承。(2025年7月1日 杨章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