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墨香中的文化传承:大理元阳书院碑拓研学活动一瞥/研学者</p><p class="ql-block"> 在彩云之南的大理,有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元阳书院。这里仿若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吸引着无数探寻传统文化的目光。2025年6月20日我有幸踏入这片土地,参与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碑拓传承研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当日,阳光正好,洒在书院斑驳的墙壁上,仿佛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来自全国各地的39名银龄旅游者齐聚一堂,大家眼中都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我们此次的导师,是大理大学碑刻研究专家黄正良教授,他就像一位文化的引路人,即将带领我们走进碑刻传拓这一神秘的非遗世界。</p><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黄教授便向我们介绍了碑刻传拓的悠久历史。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纸墨飘香的年代。“碑刻传拓,犹如文化长河中的一艘古老帆船,承载着金石铭刻文化,穿越千年,缓缓驶来。”黄教授的比喻,瞬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 接着,黄教授开始讲解传拓的工具和材料。他手中拿着刷子、宣纸、墨汁等工具,一一介绍着它们的用途和特点。那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在他的讲解下,仿佛都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起来。“这刷子,就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在碑石与宣纸之间翩翩起舞,将历史的痕迹轻轻唤醒。”黄教授的话语,让我对这些工具充满了敬畏之心,也更加明白了它们在传拓过程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实践环节,大家纷纷围在碑石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宣纸,轻轻覆盖在碑石上,仿佛在抚摸一件珍贵的文物。然后,按照黄教授的指导,用墨包蘸上墨汁,均匀地打在宣纸上。墨汁在宣纸上落下,一个个碑刻文字跃然纸上,美丽而神奇。然而,传拓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处理。有时候,墨汁涂抹不均匀,用力不对,或者宣纸没有完全贴合碑石,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但大家并没有气馁,在黄教授的耐心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下午的努力,一幅幅精美的拓片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拓片,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些拓片,不仅是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证。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反射出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碑拓研学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拓历史的悠久和金石铭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深刻体会到了拓片制作既是一门体力活,又是一个技术活。它需要我们耐心、用心和细心,才能制作出好作品。通过与黄教授和其他银龄旅游者的交流,我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元阳书院。但这次碑拓研学活动的经历,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它让我明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守护。而碑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探寻、去发现、去传承。</p> <p class="ql-block">黄正良教授制作的大型碑刻拓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