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故土寻根记

七月牛(拒闲聊)

<p class="ql-block">  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魂牵梦萦故乡情总算被三天的淮安行彻底治愈啦!在我十几岁时曾经跟着老爸去过淮安两次,但这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啦!那时候苏北没有铁路,只能坐长途汽车、过摆渡船,八个多小时才能到淮安,因有位亲戚在县委大院工作,所以我和老爸两次都入住淮安县委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伴在退休前因工作原因走南闯北走了大半个中国,唯独没有踏上苏北大平原。87年新婚旅行时我跟着他去过他的老家河南郑州,那时他的亲三舅、三舅妈都还健在,浓浓的故乡情扑面而来,让我至今都无法忘记。这次,他执意要去我的故乡淮安走走看看,也算是故土寻根乐道吧…</p><p class="ql-block"> 乘上高铁,三个小时就抵达淮安东站。一出站,感觉淮安的天气真的好好哦,蓝天白云云淡风轻,凉风习习拂面吹来,一下把上海带来的黄梅天湿漉漉的不适感给吹散啦!</p> <p class="ql-block">  入住酒店稍加休息后打车直奔驸马巷。驸马巷不仅仅是我老爸童年生活的全部回忆,更是到淮安出差旅游的外地朋友自发自愿到此瞻仰浏览的重要景点。淮安驸马巷7号在上个世纪初走出来一位举世瞩目的伟人——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故里保留着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木椽石基被岁月打磨得温润,青砖黛瓦的庭院朴素典雅,彰显着静谧之美。故居陈列着周总理童年使用的物品,仿佛让人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回忆起当年曾两次踏进驸马巷,那时候因周总理有明确指示他的故居不准让人去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房子坏了不准当地政府组织维修。因此,当时只有熟悉驸马巷的人知道这条小巷有一处房子是周总理12岁前生活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这条巷子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也是我时隔五十年回到淮安唯一熟悉的地方,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在驸马巷的青石板路上,思如泉涌…</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爸1911年辛亥革命年间出生,原生家庭在江苏农村穷苦不堪,在不到一岁时被淮安城驸马巷一家卜姓人家、经营家道手工小作坊的业主抱养,于是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养母因病不能生育,对抱养来家的孩子视如己出珍爱有加,供他上私塾读书识字。因此,父亲的童年记忆里满满都是爱。可惜不久厄运降临!父亲在不到十岁时养母病故,养父随即续弦。继母生性不善,不久生下儿子更是凶横跋扈,老实的养父也只能忍气吞声。在养父外出买卖时恶毒的继母对年幼的父亲打骂虐待,重活累活全让一个刚过十岁的孩子承受还不给吃饱饭。年少的父亲脾气倔强不堪忍受继母的霸凌,1924年在他还不到十三岁年纪时就趁着养父外出营生的机会,跟着老乡坐着小拖轮船远离家乡,独自在上海南市开启了学徒生涯。从此,在大上海生根落户。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父亲才知道老家的养父和继母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当年他离家时还不到三岁的弟弟,也在抗战时期随着新四军大部队参军远征了……</p><p class="ql-block"> 老爸与故乡的情节只能深深烙印在心底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妈妈又是浙江宁波人,从小家里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是来自妈妈的悉心打理,淮安在我心中只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名称而已,但淮安是我的籍贯永远不会改变,这是我的故乡我的根。</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一直念叨着啥时候能再回去淮安走走看看,现在交通可方便啦!高铁城际列车高速运行拉近了东南西北的距离,说走就走的旅行方式,是退休人当下最享受的出行体验。这不,心想事成,轻轻松松的就实现啦!</p> <p class="ql-block">  淮安行,老俩口携手徜徉于驸马巷的烟火气氛围之中,古街石板路两侧非遗文楼汤包香气四溢,苏北民居的雕花门楼与茶馆评弹声交织,活态传承着运河畔特有的市井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们老夫妻俩携手同行,走在祖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之中,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无穷魅力和快乐,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只要走得动那就要继续在路上,用热爱点燃生命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爱我的退休生活,我更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