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踏入第六展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武汉大学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硝烟,让这片宁静的校园不得安宁。雄伟壮丽的珞珈山新校舍,本是知识的殿堂,却在战火中为抗战事业贡献着力量。广大爱国师生,怀着拳拳爱国之心,没有被战争的残酷吓倒。他们背井离乡,西迁四川乐山,在那临时的战时校址上,继续坚守着教育的阵地,让知识的火种在艰难中延续,真正做到了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 在乐山的日子里,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然而师生们的热情与信念从未熄灭。简陋的教室,遮不住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破旧的宿舍,困不住他们对学术的追求。在敌机的轰鸣与警报声中,他们争分夺秒地学习、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办学成就。这不仅仅是武汉大学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体现。每一份学术成果,都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是他们对抗战的独特贡献,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文化的力量也能蓬勃生长。</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的曙光终于照亮大地,武汉大学的师生们怀着激动与憧憬,复员至武昌珞珈山。此时的校园,虽已满目疮痍,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修复战争创伤,决心让这所古老的学府重焕生机。珞珈山上的“十八栋”,曾经是大师们的住所,也在战争中受到破坏。随着师生的归来,这里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再次呈现出“大师云集”的盛况。一位位学术巨擘、思想大家再次汇聚于此,他们在这里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为国家培养着未来的栋梁。</p><p class="ql-block"> 走出第六展厅,心中满是对先辈们的敬佩。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武汉大学的精神在战火中传承,在重建中升华。这一段历史,不仅是武汉大学的校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乃至所有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奋勇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