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五月在伦敦火车站和小女儿告别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心酸又自豪的感觉, 那就是,我是不是该完全退出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前年我去比利时首都普鲁塞尔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大女儿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放手的想法,可那时因为小女儿还没有大学毕业,所以那种放手的感觉还没有像去年去看望小女儿回来时那么揪心。然而,今年大女儿从普鲁塞尔回巴黎短暂停留后又马不停蹄地飞往上海工作。这一来一去,来来回回,送走一个又一个离开家门去奔赴她们的理想,我忙里忙外,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没有时间梳理自己的心情,然而,在送大女儿去上海那天,我莫名的有种轻松而又孤独的感觉。两女儿都很有出息,可没有一个留在身边,我问我自己:难道是因为我那种“能走出去的孩子才是有出息的孩子”的思想作祟,才会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去干她们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去她们喜欢去的地方?我无从回答我自己,但我还是从心底里为她们高兴,为她们自豪。</p> <p class="ql-block">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过:“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有母爱是指向分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和理念里,从来都是孩子奔向父母,因为团聚一直都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不管孩子为了读书离家多远,工作的时候总是希望回到父母身边,好像这样全家人才有安全感,幸福感。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把出生地当成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60年代出生的人也因为曾经离开家去读书和工作,很多人也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回到所谓的家乡来工作,同时也能接受退休后搬去孩子工作的地方去安度晚年,但不管怎么样,总希望能跟孩子靠近,因为孩子始终是父母永远放不下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我们这一辈子最深的牵挂,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爱永远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孩子虽然由我们而来,但他们并不属于我们,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母亲和孩子的感情虽然饱满而绵长,但母爱不应该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我觉得世上最高级的母爱是,当孩子长大后,做父母的要学会第一个和孩子分离,要忍着痛,忍着不舍,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插上会飞的翅膀,然后看着孩子远走高飞,而我们则留在原地。当孩子累的时候,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永远都会在家里等待和守护着孩子。</p> <p class="ql-block"> 每次小女儿回到巴黎,在她回到家之前,我都会提前在她的房间给她铺上她喜欢的床单,然后将床头的玄关灯打开,让她感觉在茫茫的星河里,她的母亲永远都会站在光的边缘,看着她奔向属于自己的明天。而她回到家也总是喜欢告诉我,她这次出差见到了什么,得到了谁谁谁的夸奖,得到了哪个上司的好评,使我仿佛看到千里之外的她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顽强而开心地驰骋,此时的我只会放下多余的叮咛,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这拥抱也好像是给自己一个得体退出的母爱的一个大大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至于大女儿回来,更不用我叫,每次见面都会把我抱起来,我有时真担心她抱不动我,或会把她自己的腰搞散了,急得我使劲地叫她:“放我下来,放我下来”。到了晚上,她总喜欢跑到我房间跟我耳鬓厮磨,给我讲述她的工作,她的见闻,她交的朋友。。。让我感觉,我所谓的退出,不是爱的消失,而是把爱酿成了静静守护的陈年佳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澜曾经在《女性成长录》里说到:做一个妈妈的最大的成功就是让你的孩子能够成功的离开你。最重要就是放手,要让他们自己走向自己的世界,成就他们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母爱最伟大的地方。其实孩子最终只是他们自己的,他们不过是通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并不被我们所占有,或者拥有,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做父母,不仅仅是付出与欣赏,更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亲子关系也不是一场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种深厚的缘分。我们只是生养孩子的母亲,并不是她们世界的唯一圆心。母爱的得体退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耐心和智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需要逐渐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和情感,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不要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孩子才会成长,成熟而变得独立。</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用一首纪伯伦的诗告诫我自己要做好那把弓,让时间这个拉弓射箭者把孩子这把箭向着成功的方向飞得又稳又远。</p> <p class="ql-block"><b>《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纪伯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p><p class="ql-block">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p><p class="ql-block">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p><p class="ql-block">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p><p class="ql-block">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p><p class="ql-block">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p><p class="ql-block">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p><p class="ql-block">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p><p class="ql-block">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p><p class="ql-block">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