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浪得虚名

<p class="ql-block"> 光阴的黄金分割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行至黄经90度,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仿佛时间在此刻放慢了脚步。这一天,阳光如同金色的画笔,在大地上勾勒出独特的物候与农事画卷。</p> <p class="ql-block">清晨,江南水乡的荷田里,蜻蜓立在初绽的荷花上,正如杨万里笔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动画面。池塘边,青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宣告着盛夏的来临。此时的江南,梅子成熟,空气中弥漫着酸甜的气息,人们开始酿制青梅酒,将夏日的味道封存。</p> <p class="ql-block">而在北方,麦浪翻滚,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闪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笔下的农忙景象在华北平原重现。农民们趁着晴好天气抢收小麦,打谷场上,脱粒机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收割后的土地经过翻耕,很快就会种上玉米、大豆等秋季作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夏至时节,南北物候差异显著。南方的水稻田里,秧苗茁壮成长,农谚说"夏至不栽,重阳无米",农民们忙着插秧,期盼着秋季的丰收。而在北方,果树进入果实膨大期,果农们忙着疏果、套袋,精心呵护每一颗果实。此时的北方草原,牧草疯长,牛羊肥壮,正是放牧的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古人对夏至有着独特的感悟。《礼记》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鹿角开始脱落,知了开始鸣叫,中药半夏进入生长旺季,木槿花绚烂绽放。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被古人敏锐地捕捉并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知了开始鸣叫,中药半夏进入生长旺季。</p> <p class="ql-block">木槿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夏至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苏轼在《夏至日作》中写道:"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道出了夏至之后阴气渐生的自然规律。而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生动描绘了夏至时节多变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生动描绘了夏至时节多变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在饮食方面,南北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天,一碗清凉的凉面最受欢迎。北方则流行吃夏至饼,用新麦磨面,做成薄饼卷着蔬菜,既美味又应景。</p> <p class="ql-block">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诗意表达。它让我们看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古人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当我们在夏至这天仰望天空,感受着最长白昼带来的温暖与光明时,也在与千百年前的先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夏至过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但生命的律动从未停歇。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体会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诗意。正如夏至的阳光,虽然炽热,却也有透着凉意的期许,慰藉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