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养堂记 》作者 马群

Qun Ma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乙已蛇年五月之初,我逛一家古玩店时,一款朱漆老炕桌现于眼前。此物望去沧桑老旧,皮壳包浆自然厚重,斑斑岁月痕迹随处可见:大漆龟裂开片纹布满桌面,且使用痕迹明显。面心采用双拼,宽大边、四面出榫、冰盘沿打洼;慢慢扶起桌子,分量感十足。器底有两根穿带,并保留着明清古典家具典型工艺的 “披麻挂灰 ”。更有甚者,它还是一件以朱漆“ 静养堂记 ” 四字楷书落款且年份很高的古董家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炕桌在古玩店被立起时看到在“養” “记”二字上还有一个鞋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静养堂 ”,何人之故居也?上网一查,则惊掉了下巴!静养堂竟是已故中国当代大慈善家彭立珊出生居住过的祖宅!家具有款,传世不多,如此大名鼎鼎者,实乃稀有之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先说这件器物:乍看此桌,款式为一腿三牙高罗锅枨八仙炕桌。在桌子一角朱漆脱落之处,好像有海南黄花梨的特征。凭我多年爱好、收藏紫檀和黄花梨的经验,自以为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眼神儿,似乎可以洞穿上面的漆层看到木材的本来面目。胸有成竹之际,于是乎付款买下搬回家中,准备进一步仔细研究鉴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桌角脱漆处有海南黄花梨特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网上调取的老海南黄花梨纹理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先介绍一下什么叫一腿三牙罗锅杖八仙桌 。因为,对于懂明清古典家具的爱好者和藏家来讲自不必多费口舌,而在外行人的眼里,这些家具上的专有名词却是搞不清的一头雾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腿三牙造型以方桌最为常见,同时也见于画桌、半桌、炕桌的器型之中。由于这种方桌每条腿都与三块牙子联结,又因牙子之下还有罗锅枨,故又叫“一腿三牙罗锅枨”。在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萃珍》 著作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桌面下四周加垛边,故看起来较厚,冰盘沿线脚也能做得较繁。牙头、牙条均沿边起阳线。高大的罗锅枨,只中间一段和牙条贴着,两端在牙头之下留出鹅头似的空间。全靠这些透空才使方桌灵活疏朗起来。不难设想,如果枨子和牙条、牙头完全贴着,将会使人感到沉闷不宣。一腿三牙罗锅枨的方桌局部变化颇多,如加卡子花,腿足起棱瓣等。此桌用料毫不吝惜,装饰不多,落落大方,属于厚重纯朴的一种款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腿三牙罗锅杖八仙桌图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以上王世襄先生的描述,足以看出他对一腿三牙制式桌子的瞻仰。除此之外,在某一电视节目中,马未都先生戏说“桌”的起源乃“卓尔不群”,凡是一腿三牙制式的桌子都是坚固耐用的模范,堪称史上最坚固的小桌,的确与众不同,卓尔不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转到另一个话题再想多说几句。据我所见:国外中国传统老家具被重新刷漆的确有很多,国内有行家也见过不少老紫檀家具留有深色漆皮,黄花梨家具上枣红色漆的更显多见。我曾经买过一个清代小叶紫檀条桌,器物的表面就是被不懂中国明清家具的外行人刷了一层厚厚的灰油漆!我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灰漆刮掉,最终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这也算是捡了一个漏儿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言归正传,为了证明大漆下面的材质是不是海南黄花梨,在万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用仅在桌面脱漆而保留桌面以下的大漆处于原始状态的方式来进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身边左右也没有一个懂家具、修家具的行家里手。若是在国内,莫说找专业人士请教修理,就是随便在古玩市场里转上一圈,也能问出个所以然来。可惜我没这个机会!一切的相关信息都是靠上网调查获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退漆后的花叶腿供桌局部图(中贸圣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过,在今年北京中贸圣佳春拍斫木明清家具专场中,有一款拍品编号为1946的“明中晚期红漆高束腰花叶腿供桌”,看上去也是被后人把桌子表面的原始红漆打磨掉了,状态和我的这个炕桌一样:保留了桌面以下的红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原始桌面的老旧使用痕迹和漆面上的“龟裂”开片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一番准备,我就开始了桌面的脱漆操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步,首先在原来桌角的磨损部位开始进行退漆。在费时又费力反复手工操作刮擦后,发现共有三层漆和一层挂灰。通过判断自我得出的结论是:最初的炕桌,工匠为了凸显木头的纹理仅刷了一层透明漆。而由于长年使用和磨损,炕桌似乎被修理翻新,在透明漆上挂了一层灰后又刷上了一层大漆(朱漆),从而使得旧家具看上去有焕然一新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的人,没有收藏家具的概念,做家具主要还是以结实和能够长期使用为目的。单纯追求木材表面的花纹,那是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们的专属。据说明中晚期至清代早期,有些地方因为审美观的改变而开始流行红色的大漆家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绿色箭头所指处的鬼脸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部分红漆刮掉后,随即露出了一个“鬼脸”,因为这是黄花梨纹理中的一个主要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等活儿干到三分之一时,桌面则呈现出了漆层的对比图。也就是说:最上面的紫红色漆是在第二层朱漆又经过上百年使用、擦洗清理之后的基础上再次翻新刷上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可见:老家具经过几代人的使用、修理、传承,我们普通老百姓,甚至达官贵族家庭都舍不得丢掉、放弃的中国人节省朴素之优良传统,在这件家具上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而这种饱经岁月洗礼、沉淀古朴的自然之美,是我们现代家具所不具备和望尘莫及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层朱漆下显示的白色挂灰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桌面的木材纹理上看:它具备了老榆木、榉木和海南黄花梨木的山峰纹;有介乎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线条、水波纹,以及黄花梨的虎皮纹、鬼脸纹,而且在灯光的照射下还有荧光反射效果。但是很遗憾,就是没找到所谓的“麦穗纹”,更没闻着海南黄花梨那种独特的幽香。之前自吹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火眼金睛,而下一刻就仿佛被人蒙住啪啪打成了二五眼。当时真的是被搞糊涂了,感觉这桌面就是几种木材合成嫁接出来的!当然这情况不可能发生,主要原因还是我的眼学功夫不到家所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桌角裂缝处为防止进水贴上的纸胶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双拼桌面中间的白色木条应是后来修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炕桌面退漆后的几张纹理特写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竹丝纹和鬼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山峰纹中夹带着鬼脸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水波纹中的鬼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有荧光效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山峰纹是最为经典的弦切面花纹,纹理中还含有鸡翅木的特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虎皮纹和水波纹相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荧光加鬼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这鬼脸像个金毛狗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所谓“鬼脸”就是结节、疙瘩。黄花梨幼树杈经修剪,愈合长大后会形成一个节痕,这就是鬼脸节,它犹如人的一张脸一样,当你见到这大节疤,使人第一眼就会想象这是一张脸或是一种动物的脸,所以收藏界称为鬼脸或鬼脸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退漆后简单打蜡的桌面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之,我还是更倾向于榉木和榆木。因为“明清时期,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榉木跃居为民间最主要的家具用材,甚至当时还流传着“无榉不成具”的说法。 这就是我这个半瓶子醋的所谓藏家得出来的初步结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不管这个老物件是什么材质都已无关重要了。你认为海南黄花梨也好,榉木、榆木也罢,我首先看重的不是什么经济价值,而是它整体展现出来的厚重历史,以及这件器物深邃的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腿三牙”无论是八仙还是比它尺寸矮的炕桌,两者的造型跟结构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一高一低而已。它们在明式家具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方桌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款式。而“一腿三牙”的设计则体现了明式家具的简洁、实用和美观的特点。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桌子的稳固性,又避免了繁琐的雕饰,符合明式家具崇尚自然、朴素的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再看我收藏的这件静养堂记款八仙炕桌,正是以实物为佐证,既展示出明式家具的古朴之美和榫卯结构制作工艺,又体现了它另一个层面的人文历史价值,这当然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探索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炕桌退漆后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的花叶腿供桌桌面对比(图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花叶腿供桌桌面(图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炕桌脱漆后保留了桌面以下的原始红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披麻挂灰上的 “静养堂记 ”朱漆落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红色箭头所指处露出繁体“養”字的下半部 这就证明原来的 “静养堂记”是墨书款 但朱漆“静养堂记”落款是被后来修理披麻挂灰后重新写上去的 以示继承 而原始的“静养堂记” 四字墨书款 应该是被覆盖在下面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炕桌上是海南黄花梨官皮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静养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被载入《清史稿》中晚清湘军将领西安总兵彭基品的府邸,也是后来彭立珊的祖宅和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余彭年(1922年—2015年5月2日),男,本名彭立珊,香港知名商人,著名慈善家,深圳市荣誉市民。余彭年是湖南省娄底涟源市杨市镇(今涟源市杨市镇官庄村)人 1922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蓝田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一般报道中,称余彭年1922年出生,至2015年时,官庄村仍保留有其祖居——静养堂。曾任香港富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余氏慈善基金会主席。“白内障治疗,是彭氏慈善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救助44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其中湖南患者达2万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湖南人来说,“立珊”这个名字,或许更熟悉。长沙的立珊公共汽车线路,涟源的立珊中学、立珊水坝、彭立珊救护中心,张家界的彭立珊救护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余彭年还在长沙捐建了五一广场人防工程、火车站彩灯喷泉,并多次在湖南发生自然灾害后捐款捐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彭立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静养堂现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静养堂 ,一个因年久失修,布满青苔,潮湿阴暗,屋角坍塌、破烂不堪的祖宅。除了正门门楣上悬挂着由彭立珊在1993年亲手题写的颜体楷书“静养堂”匾额外,放眼望去,则是一片衰败景象。而在静养堂背后却是他彭立珊捐资兴建的立珊中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享誉世界的慈善家,舍不得花钱修缮自己的祖宅,却是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公益的慈善事业当中。“ 他徒手改变命运,挣下近百亿身家的余彭年,曾许下心愿 “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挣够一百亿,捐够一百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一个被誉为是“中国慈善伟人”、“中国诺贝尔”、“中国职业慈善家”。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全球14大慈善家”,全球华人仅在其中占据两个席位,其中一位就是他余彭年。在2006年至2010年,他更连续五次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百亿,一个巨大的数目,但余彭年要求所有的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我只雪中送炭,绝不锦上添花。” 他斩钉截铁地说。因为这样的认真精神,他得罪不少指望从他的捐款中落下一笔的有关人等,也因为自己的捐款被改作他用拍案而起。也因为这样的精神,由他发起的“彭年光明行动”已经完成近40万例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让近4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此同时,他也在全国展开教育慈善计划。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名校在内的20所大学统一设置奖学金、助学金和留学金,并且还在留学金的安排中,设立资助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计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一穷二白的穷苦之人到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成为创富的典范,从巨额财富的拥有者到捐出所有财富又做回一个两手空空的人,余彭年这个开天辟地般的人物,用90多年的生命,在中华大地书写出一个不朽的中国人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注:以上相关介绍选自由余彭年基金会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慷慨慈善家的慈善之路--余彭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件带有 “静养堂记 ” 朱漆款的明清古典家具炕桌加上如此背景,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家族历史的兴衰,以及时代变迁的风云传奇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南湘中娄底,就有当年跟随曾国藩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湘军将领的官邸近百处!什么光远堂、师善堂、余庆堂、云桂堂,佩兰堂等,而湘军西安总兵彭基品和彭立珊的府邸静养堂也并列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此多的湘军将领官邸宅院,经过修缮对外开放的也不过十几处,大多数都还处在破败无人关注的状态下。而彭立珊的祖屋静养堂便是其中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面对一个斥资百亿,为慈善事业鞠躬尽瘁做出杰出贡献造福社会慈善家的祖宅故居,当地政府竟舍不得出资修缮一个破败不堪的静养堂!这对曾被评为 “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 娄底市下辖的杨市镇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和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吾为君(马群)作于2025年6月2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