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中的女子学兵连木工班

快乐人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襄渝铁路的建设如火如荼。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崇山峻岭工地上,有一支独特的队伍,她们由学生14连的钱红莲、苏春花、祁明珍、史兰珍、刘淑燕等组成女子木工班。她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热血,投身到伟大的三线建设工程之中,用她们的双手和坚韧书写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初,这些从城市来的女学生(部队称为“女学兵”)对木工这个行当十分陌生,甚至从未听说过有女性涉足其中。当铁道兵部队派来陈班长等三位同志教她们木工基本技能时,她们拉不下脸来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连长指导员和军代表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苗头,及时找她们谈心,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她们逐渐明白,女学兵学做木工,不仅是三线建设工程的需要,更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她们决定放下顾虑,争取尽快掌握木工技术,为三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班长深知这些女学兵的不易,他耐心细致地向她们传授木工的技术要领。在一间简陋却充满秩序的工棚里,陈班长手中拿着各种木材样本,神情严肃而专注。墨斗打线,那细绳在指尖轻轻一弹,便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仿佛是木工艺术的起点;锯木板时,锯齿与木材的摩擦声中,蕴含着技巧与力量的较量;推刨子则像是一场优雅的舞蹈,刨花如雪般纷纷扬扬飘落。陈班长一边讲解,一边认真地做示范,让女学兵们看得入了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学兵们被深深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陈班长详细地讲解着木材的种类、纹理特性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每一个知识点都如同播下的种子,在她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她们认真记录着笔记,不时互相交流眼神,仿佛在共同探索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学兵初涉木工活,日常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涵盖了锛、凿、斧、锯、尺、钻以及墨斗等各类器具。她们如同在技艺的海洋中蹒跚学步的稚童,一点点地摸索、积累,逐渐去掌握诸如锯、砍、刨、凿等核心技能。这些技能,犹如搭建宏伟建筑的基石,每一块都至关重要,容不得丝毫马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理论学习结束后,便是实际操作的环节。第一次走进木工房,女学兵们被眼前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堆积如山的木材所震撼。她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感受着工具的重量和质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开始,她们从拉锯入手。苏春花拿起锯子,双手紧紧握住锯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她按照陈班长教导的方法,缓缓地拉动锯子,木屑随着锯子的移动纷纷落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锯子在她手中并不听话,切割的线条有些歪歪扭扭。旁边的陈班长注意到了这一点,轻声提醒道:“小苏,别着急,用力要均匀,眼睛要盯着切割线。”苏春花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状态,再次拉动锯子,这次的动作明显沉稳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多次尝试,女学兵们终于成功地切割出了合格的施工木板。接下来,便是对这些木板进行打磨。刘淑燕拿起刨子,她的动作细致而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随着刨子的推进,木板表面逐渐变得光滑起来,木质的纹理也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们从最初学习开大锯,感受那木材在锯齿下缓缓分离的力度与节奏,到熟悉识尺码,精准把握每一寸木材的尺寸规格;再到最后能够熟练地抡起斧头,有力地砍向木料,推着刨子将木材表面打磨得光滑平整,还有那精细入微的凿眼、接榫等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创作,女学兵全身心地投入,精益求精,不敢有半点的懈怠与疏忽。因为,在她们手中诞生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木器,更是凝聚着匠心与智慧的艺术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制作门窗的过程中,女学兵们同样遇到了挑战。门窗的榫卯结构比较复杂,对精度要求较高。为了确保门窗的质量,女学兵们反复测量、切割、打磨,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钱红莲在组装门窗时,发现一扇窗户的开合有些不顺畅。她仔细检查后发现,是铰链的位置安装得不太准确。于是,她重新调整了铰链的位置,并进行了多次调试,直到窗户能够灵活开合为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学习木工的过程中,女学兵们也经历了许多失败。有时候,因为胶水涂抹不均,导致木材开裂;有时候,因为测量失误,使得零件无法拼接。但是,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她们会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互相鼓励,然后重新开始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木工对于她们来说并非易事。女学兵们的身体力量有限,尤其在面对一些需要大力气的木工活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在拉大锯时,锯子沉重,木材坚硬,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拉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锯木时,锯齿与木材的摩擦声中,她们的手臂酸痛不已,汗水顺着脸颊流淌,浸湿了衣服。但她们从不退缩,咬紧牙关,坚持把锯子拉到底。锯子在她们手中渐渐变得听话,木屑随着锯子的移动纷纷落下,切割出一条条笔直的线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学兵们深知,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任务,团队协作是她们克服困难的关键。在制作桥隧工程木模板时,模板长达两米多,重量大,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她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测量和划线,有人负责锯木,有人负责打磨和组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春花和钱红莲在组装榫卯结构时,遇到榫头尺寸稍大的问题,两人围坐在一起,仔细分析原因。苏春花发现榫头尺寸稍大后,钱红莲立刻拿来砂纸,两人一起打磨,直到尺寸合适为止。她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学兵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到了许多巧妙的方法来弥补力量的不足。在搬运木材时,她们利用杠杆原理,用木棍作为支点,几个人一起用力,轻松地将木材抬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锯木时,她们学会了调整姿势,用身体的重量和惯性来推动锯子,减少手臂的负担。在制作门窗时,她们提前规划好每个零件的尺寸和位置,避免反复调整和拆卸,节省了时间和体力。这些巧妙的方法让她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学兵们在工作中常常受伤,刃伤到手、铁榔头砸伤手等情况时有发生。但她们从不退缩,只是简单地用纸擦擦伤口,便又继续投入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次,刘淑燕在打磨零件时,手指不小心被砂纸划破,鲜血直流。她只是用纸擦了擦伤口,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拿起砂纸,细致地打磨零件。她的动作依然专注而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她们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月池沟大桥的修建过程中,建桥工地上对大量工程用木模板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这些工程用木模板,每块长度约2米有余。为确保工程质量,使灌注的混凝土不外露,因此对模板的平整度要求极高。而且,两块模板在衔接时,不能出现较大的误差,这就要求女子木工班在操作时必须精准无误。每一刨子下去,都得一气呵成地推到底。这其中无论是对技术的娴熟程度,还是体力的充沛与否,都是极大的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这样的挑战,女学兵们和陈班长没有丝毫退缩。她们开启了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奋战模式。工棚里,灯光彻夜通明,锯木声、刨子声交织在一起。她们累了就靠在木材上稍作休息,饿了就啃几口干粮。那段日子,工作的艰苦和劳累超乎想象,但她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硬是按时按量完成了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次学兵连和铁道兵部队的联欢会上,学兵连宣传队演出了以女子木工班为原型创作的表演唱《巴山脚下女木工》。“满天朝霞满天红,三线喜报盖长空,为叫天堑变通途,挥舞锯刨引铁龙……”富有陕南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调,夸张拟人的动作,演出后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修建襄渝铁路峥嵘岁月里,学兵14连的女子木工班不仅仅是学会了做木工活,同时也学到了铁道兵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学到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们的青春在襄渝铁路的建设中熠熠生辉,成为那段历史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p><p class="ql-block">配文照片/资料由学兵苏春花等战友提供,鸣谢原创作者。</p> 感谢您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