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血常规检查中最怕这两项指标出现异常!提醒:概率会影响寿命长短</p><p class="ql-block">血常规报告中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是反映人体供氧和免疫功能的关键指标,异常值可能预示着慢性问题或潜在的严重健康风险,需引起重视并持续监测。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1. 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对于了解人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异常值可能预示贫血或炎症等问题。</p><p class="ql-block">2. 低血红蛋白可能导致慢性供氧不足,影响心脏健康;高白细胞计数则可能指示慢性炎症或更严重疾病的早期迹象。</p><p class="ql-block">3. 这两个指标异常应引起重视,可能是肾病、肝硬化、骨髓问题或免疫系统波动等深层次健康问题的信号。</p><p class="ql-block">4. 通过连续监测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早发现并预防潜在的健康风险,从而改善或维护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一张小小的血常规报告单,往往被人忽略得像一张废纸,但真正懂行的人只盯两项指标——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数字一旦出问题,不是贫血就是炎症,背后可能藏着比你想象更深的隐患。你以为的“小毛病”,也许正悄悄在缩短你的寿命。问题就来了——血红蛋白低,白细胞高,到底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先说血红蛋白。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生僻,其实就是血里负责“搬氧气”的那批小工人。它们一旦罢工,整个人就跟没电似的,走两步喘、睡一晚还是累、头发一把一把掉。你可能以为自己只是老了,但真相可能是——你根本没氧气。</p><p class="ql-block">血红蛋白低,最常见的原因叫“缺铁性贫血”。这并不稀奇,中国有超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或轻或重地存在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中年以后,月经、胃病、饮食单一、素食主义这几个因素轮番上阵,铁就像银行账户里的余额,一点点被掏空。可怕的是,很多人直到昏倒才知道自己“贫血”,而那时候,心脏早就承压太久。</p><p class="ql-block">血红蛋白低到一定程度,心脏必须加班加点工作,勉强把少得可怜的氧气送到全身。时间一长,心脏就像长期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不是扩大就是衰竭。所以说,低血红蛋白不止是脸色差、没精神,而是实打实地动了寿命的根基。</p><p class="ql-block">反过来看白细胞,这东西是天生的“保安队”。正常人血液里白细胞数量稳定,一旦体内有敌,它们就全体出动,一场看不见的战斗悄然打响。但如果白细胞长期居高不下呢?那就不是“应急”了,是“异常”。</p><p class="ql-block">白细胞升高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其实不是感冒,而是慢性炎症。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胆囊结石、牙周炎、甚至肠道菌群紊乱。</p><p class="ql-block">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病,背后却可能是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免疫系统,迫使白细胞处于“战斗状态”。身体在无声地“自燃”,而你毫无察觉。</p><p class="ql-block">更严重的是,白细胞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是血液病的早期信号。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这些都可能在血常规里露出蛛丝马迹。一个不正常的白细胞计数,有时候比疼痛更早告诉你:“身体出事了”。</p><p class="ql-block">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指标,为什么说它们是最关键的?答案很简单:它们直接反映的是“供氧”和“免疫”这两大核心生命功能。供氧跟不上,细胞饿死;免疫失衡,身体内战。寿命的长短,不就在这两头拉锯?</p><p class="ql-block">而且这两个指标,还特别“狡猾”。血红蛋白下降是慢性的,很多人直到做了体检才发现这事不是新鲜的,而是“老账”;</p><p class="ql-block">白细胞升高则可能是“假阳性”,感冒、疲劳、抽烟都能让它飘一下。但问题就在于,当它反复异常的时候,你还在当“没事”?</p><p class="ql-block">讲个真实的病例。一个50多岁的男人,平常不怎么体检,某次偶然查出血红蛋白只有90克每升,医生让他复查,他拖了半年。</p><p class="ql-block">半年后再测,血红蛋白降到72,白细胞也开始升高,最后确诊是慢性胃出血合并早期胃癌。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老胃病”,没想到身体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p><p class="ql-block">血常规不是万能的,但它是你最容易得到的“预警系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认真看,尤其是这两个指标有没有超出警戒线。血红蛋白低于120(男性)或110(女性),白细胞高于10或者低于4,都不该被忽略。</p><p class="ql-block">而现实是,大多数人看体检报告,只盯“红字”,只要不标红就觉得“没事”。可血红蛋白从135降到115,它不红,但已经是一种缓慢的下滑。你要等它掉到90才重视,就太迟了。</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误以为血红蛋白就是“贫血”,白细胞高就是“发炎”,但医学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加减法。血红蛋白低,有可能是肾病、肝硬化,甚至是骨髓造血功能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白细胞高,可能是躯体发炎,也可能是精神紧张、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者——你正在经历免疫系统的剧烈波动。</p><p class="ql-block">这两项指标异常,说到底是一种躯体“能量分配”的不平衡。一个是氧气不够了,一个是内战打响了。生理资源有限,身体就像一个预算紧张的公司,哪里出问题,哪里就会拖整个系统的后腿。</p><p class="ql-block">所以别再拿“我没不舒服”当借口了。很多慢性问题,初期就是“没感觉”。你不累,不代表身体不累;你不痛,不代表身体没在消耗自己。</p><p class="ql-block">如果你问我,怎么让这两个指标保持在相对理想的水平?答案其实也不复杂,但也绝不止“多吃点肉、多补点铁”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动趋势。不是一次检查值,而是连续几次的走向。</p><p class="ql-block">比如血红蛋白一年比一年低,那就不是饮食问题,可能是慢性失血或造血障碍;白细胞忽高忽低,可能不是偶发性感染,而是体内免疫系统在“乱跳”。</p><p class="ql-block">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等问题来了才去医院,而是通过这些“小指标”,提前发现大问题。这才是血常规的真正价值。</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寿命这事“看命”,其实命早就写在你自己的血液里了。那张体检报告,不是医生交差的工具,而是你和身体之间唯一一次“平等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血红蛋白是你身体的“气罐”,白细胞是你生命的“武器库”。一个负责让你活着,一个负责让你活得不被打倒。这两个指标,一旦出错,后果往往不是“病”,而是代价。</p><p class="ql-block">别把血常规当作例行公事,它是你体内最真实的“通风报信者”。下次拿到报告,请多看一眼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它们不说话,但它们从不撒谎。</p><p class="ql-block">命不是查出来的,但很多命运,是看懂血常规之后,才被改变的。</p> <p class="ql-block">夏至</p><p class="ql-block">06月21日 10:42:00 - 07月07日 04:04:42</p><p class="ql-block">节气时间: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p><p class="ql-block">代表寓意:炎热将至</p><p class="ql-block">气候特点: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p><p class="ql-block">节气养生:多吃苦味食物,调养精神</p><p class="ql-block">节气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p><p class="ql-block">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夏至后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日减少。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p><p class="ql-block">夏至养生</p><p class="ql-block">夏至养生宜多吃“苦”,苦瓜则是夏至最佳食物。</p><p class="ql-block">中医学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因此,夏至前后经常吃些油麦菜、莴笋、芹菜、苦瓜等苦味菜,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p><p class="ql-block">例如,可多吃素有“菜中君子”美称的苦瓜。苦瓜苦中带甘,略含清香,食之回味隽永。夏天常食苦瓜汤或苦瓜菜肴,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夏至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民间习俗</p><p class="ql-block">① 吃蛋: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p><p class="ql-block">② 吃立夏饭: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p><p class="ql-block">③ 秤人: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p><p class="ql-block">夏至饮食</p><p class="ql-block">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p><p class="ql-block">夏至农事</p><p class="ql-block">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要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p><p class="ql-block">农谚云:“夏至杨梅满山红。”夏至前后采杨梅是吴越风情之一,漫山遍野的杨梅树,那圆融融、紫艳艳、水津津的杨梅惹人眼目。</p> <p class="ql-block">注意事项:按揉手法需轻柔,避免局部淤青或疼痛,皮肤破损、感染部位禁止操作,仅作为日常保健使用,不可替代医疗措施!文中方法适合日常保健,手法需注意力度,如有不适立即停止,孕妇、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特殊人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病来前,脚先知?</p><p class="ql-block">脚,很少人注意,但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别小看这双脚,它不只是走路的工具,更是五脏六腑在体表的反映窗口。</p><p class="ql-block">脚上很多“小变化”,其实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p><p class="ql-block">频繁抽筋</p><p class="ql-block">锻炼过量或肌肉疲劳,是脚部突然抽筋的常见病因。</p><p class="ql-block">但如果频繁抽筋且伴有其他症状,就要小心是不是疾病征兆。</p><p class="ql-block">缺钙</p><p class="ql-block">缺钙会让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加、兴奋度提高,引起肌肉痉挛。</p><p class="ql-block">血管性疾病</p><p class="ql-block">三高、中老年人群经常抽筋,且补钙没有改善时,要特别警惕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静脉曲张等血管性疾病。</p><p class="ql-block">它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下肢缺血,从而引起腿酸疼痛、脚抽筋。</p><p class="ql-block">经常脚麻</p><p class="ql-block">腰椎病</p><p class="ql-block">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会因神经受压迫,引起麻木。</p><p class="ql-block">这种麻木,会从臀部沿大腿的外侧,放射到小腿前内侧,最后到足趾,同时伴有腰痛。</p><p class="ql-block">脑梗</p><p class="ql-block">脑梗、痛风、一过性脑出血等,会因为血管的堵塞等,使得大脑处理触觉的部位受损,导致麻木。</p><p class="ql-block">且不止手脚,躯干、脸部也可能出现麻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p class="ql-block">近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仅会出现大小鱼际萎缩,形成爪形手。</p><p class="ql-block">还可能累及小腿和足部,出现麻木、疼痛、无力、肌肉萎缩等。</p><p class="ql-block">持续脚凉</p><p class="ql-block">贫血、心脏衰弱</p><p class="ql-block">这2类人因为血液循环动力不足,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从而导致手脚冰凉。</p><p class="ql-block">甲状腺功能减退</p><p class="ql-block">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致使手脚冰凉。</p><p class="ql-block">此类人群还常伴有食欲不佳、记忆力减退、身体发胖等症状。</p><p class="ql-block">经常脚肿</p><p class="ql-block">走多了、站久了、吃太咸……都可能会使腿脚变肿胀,但也可能是心脏、肾脏出现问题的信号。</p><p class="ql-block">心源性水肿</p><p class="ql-block">心源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心衰。</p><p class="ql-block">水肿最开始会出现在脚背、脚踝等低垂部位,但随着病情发展,水肿部位逐渐向上,可发展至上肢、胸部、面部。</p><p class="ql-block">此外,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p><p class="ql-block">肾源性水肿</p><p class="ql-block">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也会引起水肿。</p><p class="ql-block">肾性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早晨比较明显,甚至肿到眼睛都睁不开。</p><p class="ql-block">但随着白天活动增多,下肢承受的压力较大,也就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常表现为晨轻暮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