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微不至 怀远问天

惠风和畅

——1995年“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侧记 <p class="ql-block">(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在汕头大学召开,距今已经30周年了。几年前笔者曾经电话访问汕大几位领导老师畅谈当年旧事,写成本文但一直未有刊发,今发布以为纪念。感谢理学院林锦香书记的策划并搜寻资料提供采访线索,感谢陈映林处长、陈奕元处长、张仲本教授、叶枝全处长提供采访线索。本文照片除网络照片外,均由曾建平老师、谢琳老师拍摄,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那年盛夏,1995年8月5日,一个普通的暑假日子。神兽出笼,对于大学来说,是校园难得的安静日子。可是在这个日子,汕头大学迎来了高光时刻,来自全球国际物理学界的华裔物理学家,华人的诺贝尔奖物理奖所有获得者,华人翘楚中的翘楚,汇聚汕头大学。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单凭这些名字,每一位都是自带流量后面跟着不知道多少粉丝的大咖,他们一出场基本上就没网红(如果有的话)的什么事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汕大虽说是后起之秀,但在海内外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次“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花落汕大相当吸睛,他们齐刷刷的亮相汕头大学更是引来铁粉、传媒的尖叫。</p> <p class="ql-block">据该届大会的发起人、召集人之一的潘国驹教授于1995年8月21日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介绍,当时全球有关媒体均派专人实地采访。除了中国大陆本身的传媒,还有美国之yin(VOA)、《科学》杂志(Science),以及港台若干大报,如《中国时报》、《中央日报》、《联合报》等,都对这次历史性大会进行了报导。</p> <p class="ql-block">因这次大会不但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也是迄今为止华人物理学界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其中海外代表160多人。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4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物理学家和获美国总统自然科学勋章奖的朱经武院士,周光召、谢希德、冯端、陈佳洱等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海内外四百多位物理学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当时的广东省副省长卢钟鹤、卢瑞华、汕头市委书记许德立等出席了会议,这一次高端高规格的学术大会,当时国内媒体称为是中华民族科学史上空前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作为汕头大学的学生,特别是物理系毕业的学生,虽然当时已经毕业了五年,距现在也再过去30年,但想起来,仍然是相当自豪。为什么“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会花落年轻的汕头大学呢?由于当时的主要联络人、我们尊敬的物理系系主任林璇英教授已经离开世界,很多筹办细节采访暂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留待他日其他权威人士回答。</p><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想起来也可以给出一些理由,首先是国家对汕头大学的重视,由全国28所著名高等院校支援师资力量,几乎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中的联大,我们的物理老师分别来自北大、复旦、厦大、同济大学等,我们的高等数学老师来自出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南京大学,当时中文系系主任梁东汉教授就是西南联大毕业的,所以汕头大学几乎就是全国各路科教精英在一起支撑,汕大的教学楼建筑也被称为高校之花,许多的实验室设备也堪称一流。汕大教学楼很新,校史年龄也很轻,但是这样的铺垫积累,可以说是一片沃土了。</p> <p class="ql-block">其二是李嘉诚先生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做办最好大学的决心。据经常接触李先生的相关部门领导介绍,李先生对汕大的支持就是关于汕大的教学、科研、活动都是要办最好最顶尖的,比如这一次高端的国际学术会议,比如后来汕大学生对南非世界杯的采访、汕大学生帆船横渡大西洋、汕大学生的南极考察,他的支持都令世人对汕大瞩目等等,形成了让世人感觉“这很汕大”的特质。这第一届大会在汕大的召开肯定得到他极大的支持,大会开幕当天李先生还专门发来贺函表示祝贺,可见他对大会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有小年轻问我,当年霍金来了没?我来科普一下你,霍金,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畅销书作家风头盖过物理学家的一个人,他用物理研究宇宙及黑洞的通俗写作洞开了读者的脑洞,但也局限了读者对宇宙源头和边际的认识。1995年,他正忙着和他的护士第二任妻子结婚呢。在学术界,杨振宁提出相变理论、发现玻色子多体问题、提出非对角长程序、提出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提出杨—Mills规范场论,在国际上,杨振宁的名气比霍金还要大,但是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很多年轻人只知道霍金。</p><p class="ql-block">“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会”当然有其他非华人的物理学家参加,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人,其中海外代表160多名。包括非华裔的列席者,总共有700左右人。特别是4位诺奖得主,哪个出场不是妥妥的自带流量,哪个不得上今日头条啊,哪个不是妥妥的十万+秒杀收割机,1995年的这场盛会就是这样的一个顶级朋友圈。他们中有多少人是上过各类科学杂志的封面人物,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女先生就是我们中学时阅读科学杂志认识而景仰的物理学家,这时候她也来到汕头大学,日月湖,水库边,集会堂,学术交流楼,吹过他们吹过的风,走过他们走过的路,真的觉得非常相通,这种感觉比起1989年在复旦大学(谢先生的地盘)实习时更为浓烈。</p> <p class="ql-block">当看到知名校友翁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其实当你很敬仰的一个人物,发现他爱上你的时候,你是很难拒绝的。觉得这句话是实话,这也是这次大会后续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杨翁恋,那就再多聊几句。作为物理学国际大会,志愿者(当时叫礼仪)的首选肯定是物理系的学生,一方面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可保证服务更加到位,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一个学习了解国际学术会议课题、氛围的机会,激发学生努力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志向。但是当时为什么有英语系的学生翁帆去做志愿者呢?之前媒体所有的报道都仅说翁帆的英语水平不错。英语系的学生,英语水平当然不错。其实是因为杨振宁先生携夫人杜致礼女士同来汕大,杨先生忙于出席各类学术会议,就需要找一位乖巧英语水平好的小女生来陪同杜女士,当然杨先生有空的话也会陪夫人一起参观汕大,参观汕头,这样才跟翁帆接触熟悉起来。</p> <p class="ql-block">本来万事都是互相效力,互相成全,由于学校接待的细致,促成了杨先生苍老的灵魂,有了重新焕发青春的机会,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在当时记录历史时刻的很多照片中,看不到因合作同一项目获诺奖的杨李二先生两人同框的照片。二人因众所周知的一段往事再也不相往来。大师如童子般的率真较真,却使得当年的接待、陪同领导、会场布置、坐位安排、出席会议等等煞费苦心,也幸亏当年接待机构工作细致入微,工作人员人情练达而洞明世事,大会的圆满成功也有后勤接待周到保障的一份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群探人理、研物理、穷真理的精英,他们的研究小到基本粒子而无微不至,大到天体宇宙而怀远问天。大会设有12个议题: 粒子物理学; 核物理学;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与新材料; 数学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非线性学科与相关领域; 同步辐射; 等离子体物理学; 边缘物理学。会议以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和论文展示进行学术交流。这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10多篇,覆盖了物理学的所有领域。有370多篇入选,260多人在大会或分组会上交流。我们现在的很多新的生活方式和科普问题如暗物质等无不都是他们当时研究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大会另一个现实的影响力是对终结中国气功运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时国内支持与反对“气功”的两派打得一塌糊涂,不分伯仲。据当时的《探索与争鸣》杂志报道,在广东汕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大会”上,几位科学家反对国内掀起的气功伪科学,对气功提出了质疑的发言,他们就是四位诺奖得主。</p><p class="ql-block">其他媒体也纷纷报道:在大会上,杨振宁表示:无论是美国、欧洲、香港、还是台湾,都纷纷在刊载反气功的文章。李远哲说,严新大师的特异功能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局。</p><p class="ql-block">李政道在餐会上开玩笑:这些气功大师的本事比我们物理学家强多了。</p><p class="ql-block">丁肇中教授表示,他一直都对“人体特异功能”持高度怀疑。</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国正在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如果继续把伪科学当作真科学加以提倡和支持,那还能成为科教兴国么?这四位华人顶尖科学家的意见和态度,成了近二十年气功热潮的转折点。这场激荡了将近二十年的气功风潮,终于草草收场,各路气功领军人物也纷纷翻车。从这一年往后,反气功、反伪科学,才成为社会主流。</p> <p class="ql-block">“南有嘉鱼,烝然汕汕”。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与国际接轨速度,首先与国际科技接轨。汕头大学承载了这个光荣使命,“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适得其时,适得其所,在这里,大师们的思维无所不至,如鱼得水,留下了汕大的高光时刻,为汕大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为国家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科技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