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华严寺(上)

阿龙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寺内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 。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 1961年3月4日,华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4月9日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的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一族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华严寺的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却也存在着很多建筑依然保留着传统汉族建筑的布局习惯,如海会殿依然坐北朝南,这是由于当时契丹族与汉族传统风格得到了融合,华严寺建造时多用居于幽、蓟、并等地的汉人熟练工匠。不仅如此,一些建筑细节甚至能看出其他民族的特色,整体建筑在艺术处理上古朴、大气,细节方面不失灵活与细腻。建筑艺术以适用为主,在庙宇装饰上,艺术则趋向于精雕细琢、显得华丽富贵,矛盾中充斥着和谐,这正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后产生的奇妙反应 。</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华严寺上寺的主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基本上保留了辽代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青砖台基上,月台敞朗,宽33米,深19米,与石级、勾栏构成凸字形平面,两侧为明朝时期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前檐当心间与梢间装板门,外施壶门牙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斗拱硕大,外檐斗拱五铺作,双抄重拱计心造,补间分施斜拱。梁架原为彻上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增补平棊,清代施以彩画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部为扩大殿内空间,便于礼佛,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殿内佛坛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均为泥塑。两侧塑二十诸天,均为明朝时期的文物遗存。四周满绘壁画,为清朝时期作品。画面高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地宫位于总高43.5米的藏经阁之下,藏经阁全部用木料建成,规模仅次于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藏经阁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余吨纯铜打造而成,从天花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全部用铜制造,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光是殿内大到3米、小到33厘米的铜佛造像,就达到1000尊。</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