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一生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般豪迈奔放的篇章,展现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思;也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那样深情婉约的词句,倾诉着对亡妻的深切怀念。</p> <p class="ql-block">而今天要讲的这首词,却是源于他对友人妻子的一次偶然遇见,最后一句更是惊艳了后世千年。</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苏轼这一生,宦海浮沉,命运坎坷。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卷入新旧党争,多次被贬官流放。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惯例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本是例行公事,表达一下自己到任后的感激之情。可他生性坦率,在表中除了官样文章外,还写了几句如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样略带牢骚的话。</p><p class="ql-block">这一下被新党抓住了把柄,他们认为苏轼是在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忠。于是,苏轼被逮捕下狱,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在狱中,苏轼受尽折磨,生死未卜。</p><p class="ql-block">好在一些正直之士纷纷为他求情,包括已经退居江宁的王安石,他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最终,苏轼逃过一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贬就是四年。</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在苏轼人生这段灰暗的日子里,有一个人始终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王巩,字定国。王巩出身名门,祖父王旦是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他本人也是才华横溢,与苏轼相交甚厚。</p><p class="ql-block">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许多昔日的朋友为了避嫌,纷纷与他疏远,可王巩却没有。不仅如此,他还因为和苏轼的关系,受到牵连,被贬到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岭南宾州。这一去,就是数年。</p> <p class="ql-block">元丰六年,王巩终于接到朝廷召回的诏令,得以北归。苏轼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十分高兴,他对王巩满怀愧疚。毕竟,王巩是因为自己才遭受这无妄之灾,被贬到那穷乡僻壤之地。</p><p class="ql-block">于是,苏轼设宴为王巩接风洗尘,好友重逢,自然是感慨万千。席间,王巩让自己的侍妾柔奴出来为大家弹唱助兴。这柔奴,本是京城中一名歌女,名叫宇文柔奴,她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多才多艺,歌声清脆悦耳,宛如黄莺出谷。</p><p class="ql-block">当初王巩被贬,许多人都劝柔奴离开,毕竟岭南之地,路途遥远,生活艰苦,可柔奴却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王巩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苏轼初见柔奴,就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四年的岭南生活,按常理来说,应该会在人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可柔奴却不一样,她看起来不仅没有丝毫憔悴,反而愈发容光焕发,年轻了许多。</p><p class="ql-block">苏轼心中满是疑惑,于是便问柔奴:“岭南的生活应该很不好吧,你怎么看起来却如此精神?” 柔奴微微一笑,看着王巩,轻声说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苏轼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他没想到,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有如此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在那偏远的岭南,她能随遇而安,把他乡当作故乡,这份从容淡定,让苏轼大为赞叹。</p><p class="ql-block">苏轼被柔奴的这句话深深打动,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羡慕王巩能有这样一位美丽又贤淑的女子相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同时,他也从柔奴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于是,苏轼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p><p class="ql-block">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p><p class="ql-block">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p><p class="ql-block">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p><p class="ql-block">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词的开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苏轼就毫不掩饰自己对王巩的羡慕之情。他用 “琢玉郎” 来形容王巩,就好像王巩是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美玉,风度翩翩,气质不凡;而 “点酥娘” 则用来比喻柔奴,仿佛柔奴是用酥油点化而成的美人,肌肤细腻,容貌娇美。</p><p class="ql-block">苏轼觉得,上天对王巩真是眷顾,赐予他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佳人。这两句词,既写出了王巩和柔奴外表的美好,也表达了苏轼对他们之间美好感情的赞美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接着,“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进一步描写柔奴的才艺。大家都夸赞柔奴的歌声美妙动听,当她开口唱歌时,那清脆的声音从洁白的牙齿间传出,仿佛一阵清风拂过,又好像是在炎热的南海边,突然飘起了雪花,让人感到无比清凉。</p><p class="ql-block">这里,苏轼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用 “雪飞炎海” 来形容柔奴歌声的神奇效果,突出了她歌声的魅力。同时,也暗示了柔奴在岭南艰苦的环境中,就像她的歌声一样,能给人带来希望和慰藉,让那炎热困苦的日子变得不再那么难熬。</p><p class="ql-block">下阕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着重刻画了柔奴从岭南归来后的形象。柔奴历经万里长途,从遥远的岭南回到中原,可她的容颜却越发显得年轻。她面带微笑,那笑容里似乎还带着岭南梅花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这里,“岭梅香” 不仅仅是实指柔奴身上带有岭南梅花的香味,更象征着柔奴在岭南的岁月里,如同梅花一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和乐观的精神。即使经历了磨难,她依然不改初心,笑容中透着一种坚韧和从容。</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句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苏轼本以为,岭南那偏远荒凉、气候恶劣的地方,生活肯定很艰难,柔奴在那里肯定会吃不少苦,心中也会有所抱怨。</p><p class="ql-block">可当他问起柔奴时,柔奴却平静地回答:只要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在于所处的环境是否优越,而在于内心是否安宁。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遇而安,那么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柔奴的这句回答,也正是她和王巩之间深厚感情的体现。因为有王巩在身边,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她都能坦然面对,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表面上是在夸赞柔奴的美丽、才艺和豁达,实际上也融入了他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苏轼一生漂泊,多次被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p> <p class="ql-block">就像他在另一首《定风波》中所写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种在风雨中悠然自得、无所畏惧的精神,与柔奴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苏轼通过这首词,既是对柔奴和王巩爱情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人生哲学的一种宣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