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作家虚拟出众多人物,以上帝视角安排他们之间的互动,还要求每个角色都符合自身性格的发展逻辑,他们的对话就像作者分裂出的多重人格在自我碰撞,这种以语言描写为中心的传统文学体裁在我看来是不完美的,甚至根本上就是在远离本真。当我们认为性格可以塑造,且像泥娃娃一样想捏多少就有多少,这意味着它是固定不变的,拥有陈旧的套路。一个公司的HR可以把职员的特征扫描进人事档案,作为僵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来,但作家不可以,他有且只有一次机会进入单个人物的生命之中。当新闻采访以所谓的客观立场报道一位公众人物——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你将发现,连被采访者本人都不认识屏幕中的自己,他的遣词造句似乎都在迎合假想的观众。当两个人相爱,最真诚的表达就是接吻、抚摸和做爱,以及大脑中漫无止境的内心独白——伟大的意识流。最能体现对话艺术的就是戏剧,即便是流芳百世的莎士比亚,我们也能发现,它创造的众多鲜明的角色,无非就是他自己华丽辞藻的复刻而已。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激情对白,就像Deepseek“请用莎士比亚的手法创作一对情人之间的复杂对话,要求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适时增加插科打诨。”毫无疑问,再巧妙的对白都是可以设计的,这展现了人类的智商,但不关乎任何艺术。我注意到很多脱口秀创作者为了引入对话,刻意虚拟了一个类似“蛋蛋”的工具人,以便为自己和另外一个分裂出的自己创造尴尬的互怼环境。显然,生硬的台词可以带来欢笑——它甚至都谈不上幽默,但不能揭示任何真理,因为真理不是通过讨论而诞生出来的,相反,为了驳斥而驳斥的策略最终只能导致无休止的抬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