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闪闪

<p class="ql-block">  成都最亮眼的文化名片唯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莫属。顾名思义武侯祠就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蜀汉后主刘禅曾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后因其谥号“忠武侯”及后世尊称,逐渐简化为“武侯”。它在2008年被评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不过站在武侯祠博物馆的大门口看到的牌匾却不是“武侯祠”,而是“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汉昭烈庙听名字就知是蜀主刘备的祠堂。因为刘备谥号“昭烈皇帝”,而“汉”是他建国时的国号,历史上又称“蜀汉”。既然是刘备的祠堂,为什么又叫武侯祠呢?</p> <p class="ql-block">  你自然会推想到,这里既是纪念蜀主刘备又是纪念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没错,这是一座君臣合祀祠,也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蜀汉时期,锦官城外就建成了汉昭烈庙和埋葬刘备的惠陵。西晋末年,武侯祠在少城内建成,就是今天的宽窄巷子附近,到南北朝时武侯祠搬到了汉昭烈庙和惠陵的旁边。杜甫曾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可以看出,当时的武侯祠和汉昭烈庙是相邻相伴的存在,并无从属。</p> <p class="ql-block">  但是到了明朝洪武年间,蜀献王朱椿看到汉昭烈庙日渐衰微,而武侯祠却香火鼎盛,作为王室成员,他不能眼见这种君衰臣盛的局面,认为应该君臣一体,于是他废弃了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从此,武侯祠就变成了祠中祠。不过,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爱戴的还是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他们不肯将这座合并后的祠堂称作昭烈庙,仍旧叫作武侯祠。民国的时候甚至还有人作诗云“门额高写昭烈庙,世人却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功勋,丞相功德百代思。”</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君臣合祀祠庙里不仅有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君臣的塑像,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文臣武将也都塑像于此。在刘备殿两侧的偏殿里,一边是关羽及其儿子与部将,另一边是张飞及其子孙。东西两廊内,还有二十八尊文臣武将像。东廊为文臣廊,由凤雏庞统领头,西廊为武将廊,由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左右两边各14人。</p> <p class="ql-block">  这些塑像的面部颜色又以庞统和赵云最为独特。庞统面部呈褐色,不是因为他长得黑,而是因为他丑,据说庞统虽和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但他的模样跟诸葛亮却差了十万八千里。</p> <p class="ql-block">  赵云面部是纯白色,也不是说他是一个小白脸,而是因为赵云活到了66岁,在当时已算高寿,这个塑像塑的是赵云的老年形象,白色代表的是长者。这些面部色彩都是根据川剧的戏曲形象来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里所塑的人物基本都是历史上的真人,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帮关公扛大刀的周仓。周仓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  但有一位在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却并未出现在如今武侯祠的群像里,那就是后主刘禅。刘禅像曾三进三出昭烈庙,蜀汉时的昭烈庙里是有刘禅像的,但在唐代以前,不知道什么原因刘禅被逐出了昭烈庙,到唐代才重塑回来,所以杜牧曾在《登楼》中说:“可怜后主还祠庙”。不过到北宋庆历年间,益州知州蒋棠又下令将其逐出去,一直到南宋绍兴年间,刘禅才再一次回到庙内。明朝时由于三国故事在民间大受欢迎,人们鄙视后主的无能,刘禅再次被请出昭烈庙。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  纵然昭烈庙在明末时毁于战火,清初重建也未曾考虑为刘禅立像。或许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禅那扶不起的阿斗以及亡国之君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使得刘禅三进三出昭烈庙,最终无家可归吧。</p> <p class="ql-block">  尽管刘皇叔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却有个有血气的孙子。刘禅之子刘谌在魏军灭蜀前,力主背城决战,刘禅未从并降魏,他愤而自杀殉国。到清乾隆年间,人们感念他的忠勇,在刘备殿中为其塑像,让他取代了自己的老爹来陪伴祖父,从此刘备殿便供奉着这祖孙二人。</p> <p class="ql-block">  在文臣武将廊的尽头,有两幅劲健飘洒、生气凛然的书法石刻,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而这两幅书法作品的作者却是大大有名的抗金名将是岳飞。据说作品的真迹是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时所书,他借此表达自己北伐抗金的壮志,书法酣畅淋漓,慨然之气尽显笔端。这两幅作品现在全国存有九处刻石,在四川就有两处,除成都武侯祠外,青城山天师洞也有两幅。我们读《满江红》叹服岳飞的文学造诣,看《出师表》则倾佩他的书法功底,他不仅是彪炳千秋的武将,亦是才华横溢的文臣。</p> <p class="ql-block">  穿过刘备殿,就正式进入武侯祠了。“武侯祠”的匾额为郭沫若所书,接下来是徐悲鸿所题牌匾“万古云霄一羽毛”。</p> <p class="ql-block">  正殿正中的匾额是果亲王允礼所书的“名垂宇宙”四字,这个果亲王就是《甄嬛传》中与甄嬛心心相印的那个年轻帅气的王爷。</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两侧是光绪年间的四川盐茶使赵藩所写的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岂知自古而降,能攻心且审势者又有几人。</p> <p class="ql-block">  从正殿往深处走,是通往惠陵的红墙夹道。入口处的月洞上方写着“中有汉家云”,意思是这里升腾着蜀汉真龙天子的云气。月洞之内郁郁葱葱,林荫茂密,万竿翠竹,绕墙而立。道路迂回曲折,阳光洒下斑驳的竹影。导游说这些翠竹叫绵竹,呵呵,不知成都附近的绵竹市是否就是因为遍种绵竹而得名的呢?</p> <p class="ql-block">  红墙夹道的尽头是惠陵,诸葛亮为先主刘备亲选的墓地。据传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诸葛亮就在成都为其修建了惠陵,一年后刘备病逝,便运回了惠陵安葬,墓中还葬有其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惠陵又名“汉昭烈陵”,陵前有匾额“千秋凛然”,两边有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惠陵从未被盗采过,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成都的南郊公园也并入了武侯祠博物馆,如今的武侯祠草木繁盛,曲水流觞,正应了杜甫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p> <p class="ql-block">  千古君臣际会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