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满分卷选(一)

毕泗水

<p class="ql-block">  今年高考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纵览高考,后续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是每年高考的满分卷的作文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天上网看了几篇,感觉《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这篇满分作文值得一读,然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收获有三点,也算是读文的心得吧。</p><p class="ql-block"> 一、该同学博览深厚,作文从《红楼梦》大观园匾额题名开篇,在不到1000字的文章里,古从曹操、曹植爷俩的诗文影响,到初唐四杰的王勃,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清代的“诗文画”三绝郑板桥,再到现代的叶圣陶、艾青,引诗论词,把“模仿”与“创新”这对孪生姐妹刻画的淋漓酣畅,论据、论点与结论尤为清新和清晰。并以在我国一百年前探索救国之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论述改开后的国家发展富强,有时代的思想。让人惊奇的是这位同学最后以中国共产党学习前苏联,模仿前苏联制度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历经百年奋斗,独立自强,创造出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二、1000字不到这么一片有思想的文章,短小精悍,博学多识多才,犹如一政治学博士生的论文。</p><p class="ql-block"> 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这位同学少年的思想点赞。有思想必奋强,都说“少年强则国强”,读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我补充一句:少年有思想,则国家更有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 始于模仿,终于独创</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众人为大观园匾额提名时“翼然"、"泻玉"、"沁芳"等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纵览全程,匾额取名的过程,何尝不是学习新事物过程的真实写照。私以为学习之路,必先经历理解照搬理论,借鉴学习知识,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派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诚如叶圣陶所言:"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许多成功的创作都离不开前期的参考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对经验的移用铸就了自我的创新。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摇曳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诗歌向我们表明,移用之举,有可能会产生事半倍的效果:王勃移用曹植诗中"大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比邻"的千古佳句;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杨柳不遮春色断,一红杏出墙头";曹操也曾用《诗经》中"青青</p> <p class="ql-block">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 …移用前人诗句,能够借助前人已成之境,来述说个人新的情思,其情其思显得更为蕴藉深远。</p><p class="ql-block"> 对前人的模仿孕育了创新的枝芽。诚如宝玉"沁芳"一词的提出,正是对贾政"泻"字的引申和创造。郑板桥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临摹的作品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他能够博采众长,用隶书参以行楷,独树一帜创造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六分半书"-﹣板桥体。模仿不是让我们在前人栽下的巨树下迷失自我、质疑自我,而是激励我们学会在迷雾中反思自我,寻找自我。</p><p class="ql-block"> 但模仿再好,没有创新,终会是未竟之志。诚如艾青所言:"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从《醉翁亭记》确定"翼然",结合实地情况又有了"泻玉",到最后推陈出新敲定“沁芳"一词,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翻开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前期照搬苏</p> <p class="ql-block">联经验到模仿西方制度经验,发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步步的探索、一次次的改进,才有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的飞跃。有移用和模仿为前提的创新,犹如站在巨人肩膀上,规避了错误风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走过风雨,在历史风云中尽显英姿。我们应深刻理解:模仿与借鉴让我们披荆斩浪,看到鸥翔鱼游的天。而独立创新让我们独立自强、自成一派,奔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经历借鉴与模仿,创新显得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 🍷 🍷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