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9 年冬 </p><p class="ql-block"> 平陵公社那82个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突发奇想,居然通过相关渠道找到了56年前我们平陵公社新兵入伍的花名册! </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山东省章丘县人民武装部迎来了几支接兵部队的干部,其中有来自新疆军区的9901部队,(9901是新疆军区陆军第七师的部队代号,所属19.20.21.炮团分别为9902.9903.9904.9905部队)来自广州军区的空军地勤部队某部...…后来听说武装部建议新疆军区的接兵干部着装尽量不要穿戴四皮(皮大衣、皮帽子、大头鞋、皮手套),以免影响应征青年的报名积极性。因为谁都知道“四皮”肯定是边远艰苦、高寒地区的着装标配。其实,那时的我们压根考虑不了那么多,多数人的想法是当兵找个出路,跳出农门。当然,保卫祖国,参军光荣是大家的初心。 </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18岁,刚刚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正好赶上生产队搞了铁匠炉,我和队里的几个小青年被安排在铁匠炉上抡大锤。主要是为济南某厂家加工不同规格的螺丝杆,螺帽,算是生产队里副业,能有些收入,也好年终给社员们分红。那是个很累人的活计,夏天汗流夹背,热的只穿一件短裤,冬天也只是身着单衣,仍然是挥汗如雨。听说来了接兵的,我便和同伴谭同生商量去当兵。回家和父母亲一说,两位老人未置可否。没管那么多,报名、体检、政审、定兵、換装,12月10日,自当时的章丘县城明水火车站登上专列,一路西去。</p><p class="ql-block"> 乌鲁木齐下火车又換乘军用大卡车,12月19日到达部队一一新疆尼勒克县驻军9904部队。离开家那天,父母亲都流泪了,反复叮嘱出门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干,听领导的话……。我当然知道,尽管我们弟兄三人,可每个都是爹娘的心头肉啊!</p> <p class="ql-block"> 9904部队在平陵公社接了82个新兵,花名册上显示我们龙山大队的4个新兵是:赵承山、谭同生、郭际德、李孟荣。实际1969年平陵公社走了92个新兵,另外10人去了广州军区空军地勤部队,其中我们村的李福胜、赵克有就是去了那边。 </p><p class="ql-block"> 似乎是心有灵犀,又叫做不约而同,新兵一集中发现:我和王传起、刘德顺、杲延财四个章丘八中高中一级的同学都一起穿上了军装,同时登上西去的军用专列。 </p><p class="ql-block"> 到了部队才知道:9901部队是1969年3月由总参机关、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抽调人员,在河北省藁城县组建,8月份才进疆的。任务是驻守新疆伊犁方向,准备同苏联交火,我们是这支部队组建进疆后的第一批新兵。平陵公社的82名新兵全部分在9904部队,另外还有绣惠、宁家埠共3个公社的新兵(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宁家埠公社的新兵花名册)。</p><p class="ql-block"> 特殊时期当然有特殊的办法,我们到部队后没有传统的新兵连,当然也就没有新训,而是直接分到了连队,一个连60~70人不等。我们村的四个人,谭同生分到了一连,后来当司号员,继而又到团演出队吹小号,赵承山.郭际德在三连,我是一炮连,在指挥班学习操作测距方向盘。部队驻地是尼勒克军马场场部和军马场七连。新兵下连没几天,一连就奉命开进到了百公里之外的部队守防点麻扎阵地。这时候我们都明白了:大战在即,当兵来就是要准备打仗的。</p> <p class="ql-block"> 1969年是中国边疆形势极为严峻的一年,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边境冲突频发,新疆作为对峙前沿承受了巨大压力。1969年3月,中苏在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中国成功击退苏军进攻,成为全国振奋的标志性事件。但苏联随后在边境增兵至70多个陆军师(超100万人),配备坦克2万余辆、飞机3000余架,并新建导弹基地,形成军事包围网。 </p><p class="ql-block"> 1969年8月13日,新疆铁列克提地区,苏军出动直升机、坦克及300名步兵袭击中国巡逻队,副连长杨政林率队奋战4小时后全员牺牲。同日,苏军18艘军舰侵入中国领海,30名士兵强行登陆。事件因中方误判为“例行挑衅”未及时反击,导致28人牺牲。苏联计划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通过驻美大使试探美国态度。美国通过《华盛顿明星报》披露情报,迫使苏联放弃行动。 苏联将新疆3100公里边境线大部分划为“争议区”,并在中苏蒙边境增派精锐部队,西伯利亚铁路暂停客运以优先运输军事物资,8月单月向边境运送120列军火。</p> <p class="ql-block"> 为应对苏联威胁,中国军队规模扩至抗美援朝以来最高水平,全国备战,党中央决策解放军扩军至630万进入全面战备状态。我们这批新兵便是扩军备战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紧张到窒息的备战状态,我们部队一营一连1970年初进驻至麻扎预设阵地后,来自平陵公社黄桑院村的新战士师长平因驻地荒凉,惧怕参战产生恐慌心理造成精神失常而擅离部队走失,直到后来也没找到。活不见人,死亦未见尸体,几年后按军队有关规定,定性为失踪军人。师长平是我们平陵公社82个兵中唯一一个没有回归故里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平陵公社的82个兵分布在9904部队的各营、连和司政后机关,服役时间分别在3~5年,10~20年,最长应该是我了,37年。细数了一下,在部队提拔为干部的有:</p><p class="ql-block">韩玉林、三营机枪连政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宋培丰、三营八连副连长</p><p class="ql-block">刘德顺、三营七连排长</p><p class="ql-block">韩敬敏、炮兵营正连职管理员</p><p class="ql-block">王桂元、西藏阿里军分区机要科参谋</p><p class="ql-block">王振仁、伊犁预备役师司令部正营职参谋</p><p class="ql-block">高立成、二营正连职管理员</p><p class="ql-block">王传起、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p><p class="ql-block">孙秉申、一营一连政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李孟荣、1990年任团政委,后任和田军分区、乌鲁木齐警备区政委。</p><p class="ql-block"> 编辑该美篇时,我手头有如下几位平陵公社战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宋培丰</p> <p></p> <p class="ql-block">王传起</p> <p class="ql-block">韩玉林</p> <p class="ql-block">孙秉申</p> <p class="ql-block">李孟荣</p> <p class="ql-block">杜建儒</p> <p class="ql-block">王立仁</p> <p class="ql-block">王吉才</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从1975年开始,多数战友陆续复员返乡,分布在平陵公社的各个村,也有少数在社办、县办工厂当工人。党贤祿、佐兴武、闫方学、刘俊福、郭范贵等十余位战友分别担任了党家村、师小村、闫家村、东洼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986年前后,在部队任干部职务的几位战友先后转业,在县(市)各部门、单位任职,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平陵公社的82个兵,服役于边疆部队,奉献于强边固防,复员和转业后又都在各自的岗位展现了西部军人的风彩。可惜的是,最近这几年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老战友因病不幸离世。如今,战友们都已进入古稀之年,衷心祝愿一起当过兵,一起扛过枪,一起守边疆的平陵公社的老战友们乐享盛世,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福寿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 06 12</p><p class="ql-block"> 草就于乌鲁木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