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间的年轮与青春

东宝诗联 湖北荆门曾氏文化传播

<p class="ql-block"> 1982年初春,我攥着高中毕业证书踏进了古镇石牌当时的龙头企业造纸厂的车间,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三个月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车间主任通知我调任企业政工员兼统计时,轰鸣的机床声仿佛都变得遥远。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改革开放浪潮奔涌的八十年代,个人的微小特长也能成为时代浪潮里的一朵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的盛夏,蝉鸣裹挟着热浪扑向古镇青石板路。已在政工岗位历练了多年的我,趁着到县城参加工作培训的间隙,循着记忆中的方向,拐进那条熟悉的老街。县城新华书店的木质柜台泛着经年累月的光泽,每次来县城学习,我总爱钻进这里,让油墨香浸润被工作填满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日午后,深蓝色硬壳封面的《新编青年工作手册》在玻璃柜台里泛着烫金光泽,扉页右下角"198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的字样,像一枚时光的邮戳。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巅,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我们厂作为古镇的明星企业,车间里机器轰鸣昼夜不息,生产线上流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作为负责共青团工作的政工员,我迫切需要更系统的理论指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本定价4.5元的工具书,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指尖摩挲过书页的瞬间,八编内容宛如八把钥匙,精准叩击着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第一编对青年特点的分析,让我瞬间联想到车间里的年轻人——造纸车间轧草班的小蔡总爱偷偷听邓丽君的磁带,质检组的小钟总在休息时捧着《十月》杂志,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背后,藏着一代人对精神世界的渴求。这笔"投资",注定会成为我打开青年工作全新世界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受书中"寓教于乐"理念启发,我尝试将思想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利用厂里闲置的仓库,我们搭起简易舞台,举办"青春之歌"卡拉OK比赛。当平日沉默寡言的车工小王在台上深情演唱《大约在冬季》,台下工友们挥舞的手电筒光束,照亮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夜晚。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深刻体会到,做好青年工作,既要读懂书本上的理论,更要读懂青年人眼中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命运再次向我抛出橄榄枝。因在政工岗位展现出的细致与严谨,我被提拔为主管会计。这个转变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学习复杂的财务知识,但我并未放下共青团工作。白天在财务室与账本报表较劲,夜晚就在办公室研读《新编青年工作手册》,将书中的团队管理方法运用到青年职工培养中。记得为解决财务数据统计难题,我借鉴书中的项目管理思路,通过刻苦努力将核算效率提升了40%。这种在不同岗位间的游刃有余,让我真正理解了"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编关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章节,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动人。八十年代的青年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烽火,但同样面临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当读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振臂高呼的历史,再看看车间里为攻克技术难关连续加班的新长征突击队,我突然明白: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战场。在厂党委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青年技术攻关小组",将共青团工作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记得1989年夏天,为解决产品质量难题,二十多名青年技术骨干自发组成攻关队,连续奋战三个月,最终成功改进工艺,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到97%。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共青团工作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该厂工作期间,厂里选派我进修湖北省乡镇企业管理学院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在大专院校的课堂上,我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同时也将《新编青年工作手册》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享给同学们。这本始终带在身边的工具书,在学习期间也成了热门话题,许多同学都被书中详实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吸引。进修期间,我将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撰写的《乡镇企业青年职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奖。1988年,我被评为县级"新长征突击手",在团县委立志建功活动中厂共青团组织和我个人都记三等功一次,还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先后荣获过镇、县、地区行署等“优秀财务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那本默默陪伴我的工具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悄然流转,曾经的古镇工厂早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当年的青年工友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奔赴全国各地发展。而我案头的《新编青年工作手册》,书页早已泛黄卷起,红蓝批注密密麻麻爬满空白处,扉页旁"以青春之火,燃时代之光"的字迹虽已褪色,却依然滚烫。如今年过花甲的我,总爱回忆往事并以美篇存档。这些回忆录里,既有对当年组织青年活动的详细记录,也有财务工作中的心得笔记,更珍藏着与那本工具书相伴的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整理书柜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的老照片:1993年,由我精心组织策划并主持的“企业达标升级及质量管理竞赛”的舞台上,获得名次的青年团队员工的欢笑;青年突击队在车间攻克技术难关时专注的神情;还有我在专注地拨打着算盘;捧着各类荣誉证书与《新编青年工作手册》的照片。这些影像与书页间的批注相互印证,构成了一部鲜活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崛起的微观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年轻晚辈向我请教职场经验,我总会小心翼翼地捧出这本珍藏多年的工具书。抚摸着磨损的书脊,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纸页间的年轮,刻录着个人成长的轨迹;泛黄的文字里,激荡着一个时代的青春回响。那本四元五角的工具书,早已超越了物质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而我,也将继续用书写的方式,让这份属于八十年代的青春记忆,在笔墨间永远鲜活。</p>